这几日,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顾建琴的手机成了“热线”。“这个月我们中心事情特别多,有‘舞动精彩’徐汇区初赛、市民文化节期间的沪语比赛、苏浙沪说唱艺术邀请赛、交谊舞比赛等等。”挂了半小时之内的第六个电话后,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向记者解释说。
繁忙的背后是市民享受文化服务的惬意。得益于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名人资源,推出了“社区文化与名人同行”品牌:在这里,沈传薪音乐名家工作室、尚长荣京剧名家工作室、戴小京做顾问的书法名家工作室等一批文化名家工作室,让高雅的文化品牌满足了社区中各类群众的需求。老人可以在这里过足戏瘾、青少年可以在这里尽展才艺,白领拥有了自己的“艺术节”。
事实上,这只是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中的一个的缩影。
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98%的街道、乡镇就建立了文化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站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4年,上海市将原来区域内的街道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设施进行整合,采用新建、改建、置换等多种途径,建设使用面积3500平方米左右的综合性、多功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至2013年末,上海建成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15个,基本覆盖所有街镇,服务人次达6000万。
细化标准,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模式
与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不同,临汾社区文化中心则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形式,与社会组织“明悦文化服务中心”签订《服务合约》后,政府从文化中心的日常运作中退出,不再干预日常运营。一开始,中心主任李明挥每天都会守在门口,期待“奇妙的相遇”——看到“生面孔”他就上前一一介绍文化中心每个楼层的服务项目,直说得对方走进来,看一场电影、欣赏一下评弹、学学手工制作。
这样的“坚守”成绩斐然——成立10年,每年文化中心让90万人次获益,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地走进了文化中心。如今,临汾社区文化中心的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上海215家社区文化中心中唯一一家5A社团。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说,去年4月1日,全国首部面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立法《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正式实施。“我们制定了服务标准、项目清单、评估考核办法、投诉处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今天,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多元需求,仅靠传统方式是不行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就是上海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缩影,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正从传统模式向专业化、数字化转变;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从单一渠道向大循环转变。无论哪种管理模式,都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分享文化发展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更多群众受益
现在,无论陆家嘴金融区的白领,还是崇明田间地头的农民,都可通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供的“菜单”,选择自己心仪的文化家常菜。打破惯例、创新机制,使得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得以推进。
去年举办的首届市民文化节,参与和观摩人次超过2900万,挖掘培育了一大批公共文化成果让社会共享。而这一节日,完全打破以往政府包办文化活动的惯例,以“百个社区大展示、万支团队大竞技、社会各界齐参与、千万市民共享受”为目标,探索“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理念和机制。同时,以文化节为平台整合资源,积极发掘、培育和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办节,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新模式。
上海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体系也将进一步整合发展。目前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上海建立起市、区县、街镇三级联动的公共文化配送机制。在这个公共文化“三级配送网络体系”中,一级(市级)资源配送注重优品、精品,二级(区县)根据地域特点与市级形成差异化配送,三级(街镇)充分利用本地文化及人才资源,使配送向村居延伸。
据了解,2014年市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总额度为6500万元。以各区县常住人口为主要分配依据,重点向远郊和大居倾斜,其中95%经费按照区县人口比例分配,预留5%经费向金山、崇明、奉贤等远郊和已建成并入住的大居倾斜。而文化上海云平台将被纳入上海“智慧城市”总体部署推进建设。预计到2016年,市民足不出户,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终端和电视接入,就能快捷享受市、区、街镇各级公共文化资源。
文汇报记者 徐维欣 见习记者 祝越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