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92岁的张月新老人都会坐着轮椅来到位于浦东新区康弘路481号的康桥镇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或是量量血压、做做养生操,或是和别的老人聊聊天,到助餐中心吃上一顿可口的午饭……她说,这里就像是她的第二个家。
在康桥镇,不少社区老人都和张月新养成了同样的习惯——去中心甚至比“上班族”还准时。今年上半年,这个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服务老人就达到了3万多人次。
随着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康桥镇通过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探索服务管理模式,逐步构建枢纽式为老服务综合平台,为老年居民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康桥镇副镇长王建宏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老年宜居的样板社区,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
摸清老年人实际需求
在康桥镇,摸清社区老年居民的“清单”已经成了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提供为老服务的一大“绝招”。在统一的科技助老信息平台上,不但汇总了社区老年人口、结构以及需求等基本情况,重点关注独居、高龄、失智失能等老年人的需求,所有的服务项目、服务设施也能一览无余。
据康桥镇生活服务中心主任杨佩华介绍,目前全镇各村居委会都有自己的权限,每周都会对数据库里的信息做更新,及时掌握各种信息。
有了数据,各项细致的服务应运而生。康桥老年人助餐中心就是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统一订餐,社区志愿者负责送餐上门,及时跟踪收集就餐老人反馈意见。今年社区助餐配送全覆盖列入镇政府年度实事项目,目前形成了社区助餐“1(助餐示范点)+3(居委会分餐点)+X(居委会助餐点)”的运行模式,日送餐量150余份。
作为浦东新区科技助老信息中心试点镇,康桥镇目前正积极推广“银龄无忧一卡通”服务项目。到今年年底,康桥镇的老人只要办理一张银龄卡,就可以享受到来自政府、社会加盟商的各项公益服务,一个电话或轻点鼠标,就可方便获取大米、油、净菜等优质平价商品,家政、旅游、维修等放心服务,刷卡付费一站搞定,实现“银龄无忧,智慧养老”。
眼下,一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雷锋老年志愿服务队”,在康桥镇各个村居委会里活跃着。杨佩华说,“我们为这些老年志愿者建立了‘爱心银行卡’,参与志愿活动都会得到相应的积分,让这支队伍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展示夕阳风采,构筑长者自助家园。”老年志愿者各展一技之长,“老年领袖”发挥出了余热,目前共有志愿者382人,累计服务时间8.9万多小时。
服务到老年人心坎上
为老服务要贴近老年居民的实际需求。或许你不会想到,在康桥镇有一项乍看上去微不足道,却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公益项目——为老年人免费洗脚、扦脚,从7年前起步时每年3000多人次,逐年增加至去年的9000多人次;今年上半年已达5045人次,全年预计将突破1万人次。每年一到上门服务那天,早上天蒙蒙亮就会有老人来到各村居委会服务点排队等候。
如今,在偌大的康桥镇,一项项服务正一步步贴近老年居民的生活实际,也一点点温暖着他们的心,方便他们的生活。
在康桥镇敬老院,专人康复护理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凤奶奶今年84岁,脑梗塞一年,长期卧床,康复师协助她在床上翻身,并辅助她慢慢地在床边移动。90多岁的宋奶奶由于脑梗塞行动不便,康复师面对面牵着她的双手,慢慢地喊着口令一步一步移动……一个小时的护理做完,老人们松了一口气,康复师们累得浑身是汗。一年以来,专业的康复计划和护理方法让不少失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或者半失能老人的情况大有好转。
康桥敬老院院长张国荣告诉记者,敬老院里高龄失能老人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因此敬老院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老人有质量地活着,提高他们晚年的“幸福指数”。
“我们的服务要做到老年人的心坎上。”杨佩华表示,目前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助老服务社、老年协会、老年学校等为老服务机构等已经进驻社区中心,乐耆、焱燃、佳和信等一批社会组织也聚集起来,通过自我管理、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为老年居民提供日间照料、健康体验、心理咨询、书画、舞蹈、乒乓等各项丰富多彩的服务。
进驻的乐耆社工服务社项目主管余华负责“沪语沙龙”项目,她说:“‘老漂族’的子女们上班以后,老人一般会感到孤单,我们把他们邀请到服务中心来,一起学,一起玩。在上海话里,‘沪’和‘福’发音相近,服务中心就取了这个很喜庆的名字。”
文汇报记者 唐玮婕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