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台上,去年一年为本科生授课的,除了学校里的教授们,还有100多名来自全国乃至海外各类媒体、新媒体的老总们、资深记者编辑们。而2002年以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深造的各媒体青年骨干记者也达数百名。
自从2001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以来,依托部校共建优势,新闻学院学生的综合业务素养和能力成为应对严峻就业环境的核心竞争力,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们通过在新闻学院的深造,也在业界发挥了更重要作用。
共建打通业界学界的“围墙”
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始于2001年。当时,新闻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新闻人才培养一度面临严峻考验。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瑚教授说:“过去,新闻学院很多年纪大的老师都和新闻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自己就来自新闻单位。但现在青年教师大都从校门到校门,很多人没有在新闻岗位解决过一个实际问题,这怎么培养优秀学生?”
而新闻单位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很多毕业生工作后缺少深造机会,而且高强度的新闻工作使得青年骨干记者一直忙于事务,很难在业务上再次得到提升。
从2001年开始,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签约,主要是通过部校共建,提高新闻人才的培养质量,尤其是确保实践能力的培养。当时的解放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三家中央新闻单位驻沪机构(人民日报上海分社、中新社上海分社、中国日报上海分社)作为新闻学院签约实习基地挂牌,负责安排每年2个月的小实习、4个月的大实习。单单2012年,就有近200名新闻学院学生进入各新闻单位实习。
而新闻学院则通过单位推荐、学院考核、面试的方式,为各新闻单位优秀骨干记者提供深造机会。2013年,复旦大学与当时的文新报业集团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成为教育部本科教学示范基地,由教育部提供资金支持。同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展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上海市教委提供专门资助。
学生、新闻从业者受益颇丰
部校共建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们离“真”的新闻更近了。而学院为业界青年骨干开设的单独考试班也使新闻从业人员的质量得到提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文汇报合作推出“深度调查”实践项目,鼓励学生聚焦“中小企业创新”、“上海医疗资源合理使用”等社会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实的新闻事业。新闻学院学生刘亭利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深刻地感受到了连续七天实地采访写出三篇大稿的成就感,也经历了花一周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却不能见报的沮丧。
现在本科生三年级必修课《新闻传播前沿讲座》,每年秋季学期都会有10位—12位业界骨干连续授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广播电视台等相关领导应邀前来授课。
而新闻界也得益于部校共建。从2002年开始,借助部校共建机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设了硕士研究生单独考试班。学员都是由本市各新闻单位推荐后经笔试、面试录取的青年骨干。截至2013年,单考班举办12届,为上海各主要新闻单位培养了205名硕士毕业生。
这些学生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到校园,又把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带回到实践工作一线。单考班的历届毕业生中,有不少已经担任新闻单位领导职务,有的工作在新闻战线的关键岗位,这些人不少成为地方新闻奖和全国新闻奖的获奖大户。
坚守学术、教育发展规律
10多年的实践,使得新闻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更能够坚守学术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规律。黄瑚教授说,新闻学院目前一共有4个专业方向,历经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增加,只有微调。而教育部的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新闻学专业的方向已经从1997年的5个扩展到2012年修订后的7个。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目前不少高校开出了网络新媒体传播学、数字出版学。“但我们一个新的专业方向也没有增加,只是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黄瑚表示,“正是因为和业界密切沟通,才使得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明确了教育有自己的规律,虽然要与实践密切结合,但不能因为行业的变化而随波逐流。”
新闻学院现在考虑的是,在自媒体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将与各个媒体联合开出更多课程,培养公民的新闻素养,培养更适应媒介融合环境、有独到深入判断能力的人才。
文汇报记者 姜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