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教师节提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 在上海调研时指出,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他还指出,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 项工作,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建设”理论研讨会于9月1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活动作为上海市庆祝第30个教师节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市 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市教委副主任王平,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代表、高校专家代表、市特级教师代表 等,围绕“坚持立德树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教师要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
党 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教师节也提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 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今年5月下旬,习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指出,希望上海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 走在全国前列。
因此,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在于“聚焦立德树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教育要回归 它的价值本原,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要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确实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 和育德能力。为此,要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带头”二字蕴含深意、内涵深刻。首先,“带头”体现的是一种要求,凸显和强调的是教师群体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使命与责任。教师是立教之 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其次,“带头”体现的是一种激励。长期以来,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出具有很强社会影响力 的道德楷模、先进典型,强调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种程度上是对教师群体一直以来在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同时也 是对教师群体今后如何更好地正面影响青少年学生、引领和带动社会其他群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
第三,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需要制度支撑和文化支持,最终是要落在教师个体的认识自觉与行动自觉。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与强化,关键要靠教师个体的努力,但同样也需要有相应的 外力推动。比如努力营造尊师重教、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通过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出台发挥引导、支持和推动作用等等。
注重“三个结合”,处理好“三个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渠道,应从理论切入、提升到思想高度、落实到政治认同。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思想政治理 论课全过程,须做到“三个结合”:其一,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价值导向的评价结合起来。不能借口课程的“国际化”,就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所谓“价值中 立”的“知识传授”和“信息传播”课,而要体现明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其二,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三个自信”的确立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其三,把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实现“中国梦”的目标结合起来。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 为理论课,需要在教学中处理好“三个关系”:其一,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要求的关系。把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要求,体现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各个方 面,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公民个人的责任。其二,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底线价值的关系。一个多元化社会的价 值观,大致有三个层面:最上层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中间层次是各阶层各群体多样化的价值观,最低层是社会的底线价值观。其三,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关系。价 值观与道德规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习近平所说的“扣子说”,可以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对于社会而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二是价值 观引导并且规范了人的行为,价值观错了,行为规范迟早必然要出问题。
解决师德问题需要制度设计
教师的道德问题,目前引起 各方面的关注。我觉得固然需要从个人修养层面来分析,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考虑环境与制度是否出现了问题。我们习惯上把教师视为一个斯文体面的职业,在道德上 拔得很高,但无论中外,我们都不能否认,教师实际上都被视为中产阶层中特定的人群。体面、有知识、有良心、有社会关怀,是这个阶层的基本品质。所谓体面, 带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基本的物质需要(不是过分的欲望)是合理的,如果这都难以满足,这个职业人群就可能出现问题。
第二个是制度层面。一个好的制度首先应该是在满足教师基本自然需要前提下,体现对人的尊重,激发起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些年来,很多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带有效率主义色彩,在这种制度环境中,人是否能保持心态平衡是成问题的。
针对当前的师德问题,尤需注重三个方面问题的解决:第一,要考虑当下高校教师的现实存在状态,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待遇,缓解他们面临的窘境;第二,需要 从根本上反思目前有关制度与政策设计的价值取向及其效应。第三,道德需要自觉,但是,少数人无法做到自觉甚至出现极端行为,这不是简单的违背道德规范,而 是有违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需要专门制定底线意义上的行为规范来约束。
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
教师对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是极其重要,也是极其必要的。人一辈子都活在价值取向当中,价值观所衡量不仅是物质价值,更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于青少年而言,学生时代的价值 取向如何确立,直接影响其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这是人生目标的问题,也是人生内涵的问题。
教师的使命与责任在于教书育人, 教书和育人这二者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人为地把传授知识技能和教会学生做人割裂开来,不能人 为地把学科的育人价值剥离出去,更不能陷入“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教育误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指出,今天的学 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理想、没有信念,就无法确立人生的大 目标;作为教师,我们所追求的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就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理想意志,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俄 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工作一切都是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教育力量的源泉只能是来自教师的人格。所谓育人先育己,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立德做人,以自己的道德品格来引领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以自己的真才实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自己的审美情趣来熏陶和感染学生, 才能做国家放心、老百姓放心的“梦之队”的筑梦人。
教师自身要塑造高尚人格,不断提高学术修养,关键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要觉醒。教师要以超实的精神境界来做务实的工作。只有把所从事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国家事业、百姓民生联系在一起,才能做到登高望远。
其次是要坚守。面对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教师更加需要坚守,这也是教师的责任、使命和尊严。
第三是有信仰。教师的信仰就在于培养学生,英才辈出是教师最大的幸福。信仰有着巨大的穿透力,一个人有了信仰就有了脊梁骨。如果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出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千万计的国家脊梁,中华民族美丽灿烂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师德承载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功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重中之重。
顾名思义,师德就是教师职业行为的操守,简单地说,它解决的是一个教师如何处世、怎样待人、怎么做事的问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的座右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求教师必须把知识学问与道德操守相统一,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相一致。但有的教师将教书看作纯粹传授知识的事情,对自己的业务精益求 精,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也要求很高,但个人品行德性上却无所要求,某些方面甚至被学生议论和诟病。在他们眼里,教师只要业务能力强、学问水平高就是好老师, 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知识能力强就是好学生。这说明,坚持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并不是一桩容易做到的事情。
从理论上说,知识与道德也是相统一 的,道德操守不良,学问也会打折扣。但这只是理想状态。且不说事实上有男盗女娼的学问家,近年来包括最近披露的一些学校事件中,教师队伍出现的败类令社会 愤慨,产生影响恶劣。党中央强调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里说的“立德树人”,既包括学生培养的要求,也包括教师修炼的要求。而且教师的立德树人更为 重要。育人先要正己,己正才能育人,教师要尽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之责,首先必须树自己之德,立自己之人。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重点加强师德建设,既需要以教师个人为主体对象,又需要有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作支撑。教师个人主观努力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国家、社会以及学校各级领导重 视减轻教师后顾之忧,缓解教师压力的政策措施,同样非常重要。营造社会和学校良好环境,创造激发教师积极性的工作条件,有助于加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为重点的师德建设。
不重视本科教育的不是好老师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有三条标准。第一是立身之本,好老师要重视本科 教育。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在时下从“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高等教育平台上,如果我们对本科教育再不加以重视的话,高等教育将没有出 路。本科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硕士、博士人才的基础,没有优质的本科生,何来优质的硕士和博士?
在我看来,一线课堂才是大学老师锤炼学问的最好场 所。给本科生上课,练的是基本功,给硕士、博士上课,需要点的切入,讲的是深度。如果长时间不给本科生上课,基本功就会“荒废”,深度又从何谈起?我们每 位高等教育的老师应该认识到,给本科生上课其实是一种享受,不仅能弥补研究生上课深度有余系统性不足的弊端,而且年轻的本科生也会时不时给自己许多启发。
第二是立业之基,要能够把课上好。在学生的心目中,什么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好老师?我认为,每一个人心目中的好老师可能都不一样,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 把课上好却是作为一名好老师的基本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实际上很挑剔,你若讲课讲得不好,人家就走人,不给你留一点颜面,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教授不愿给本科生 上课的原因之一。我有一个体会:没有教不好的课,只有教不好课的老师。
一方面,知识是相同的,但是教学方式可以丰富多彩。我们的老师如果能够 做到“不吃老本”,力争每堂课都有变化,用鲜活的案例充实课本知识,用紧凑的提问促使学生思考,用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就不相信 上不好课。另一方面,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把握学科最新的发展状况,在更高的层次上安排设计教学内容。
第三是立 人之源,必须要慎为人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道德的典范。课堂上老师应时常教导学生:要做事,先做人。我认为,给本科生的 第一节课应该讲做人的道理。本科教育中专业教师的职责远不止于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要让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感知社会生活的无限魅力,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景仰 态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人格的塑造,传递给学生砥砺思想的精神品格。
重视本科教育,上好每一节课,甘为人师、慎为人师,这就是我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
以核心价值观支撑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不单单由教师一方的内在努力所能奏效,它还受到许多社会条件的制约或牵制。人们一般将社会行为规范分为法律、纪律和道德三大类,三大类行为规范 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契合、相互协同:法治不显,道德和纪律在一些社会现象面前会乏力难堪;而纪律松弛,法律与道德也会分别对一些社会现象束手无策;而道德 不张,法律和纪律更会失去广泛的作用基础和伦理支撑。
在社会转型期,上述三类社会行为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发生着某些微妙的变化,它们之间已经缺少相互保护和相互支撑的功能了,在这种情形下,单单突出某方面社会规范的社会约束作用,往往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结果。
我们还要看到,三者发生作用的社会支撑条件也在发生变化。在法律方面,“人大还是法大”一直是令人纠结的议题。在纪律方面,我们有政治纪律的严肃性,但 其他纪律和规章、守则的严肃性则不尽如人意,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潜规则”的作用十分普遍。在道德方面,尽管社会舆论持续不断地伸张各种道德的意义,但社会 心理层面却对非道德现象持越来越宽容的态度。也要看到,行为规范发生作用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久的。任何行为规范都是历史的,不断新陈代谢的,其中可能也 存在着社会选择的机制,即能够被社会中大部分人员所选择的行为规范就可能生存和传承,而被人们所冷落的行为规范就可能逐步被淘汰。
人们如果通 过信奉和遵从社会所倡导的行为规范而顺利地得到好处,他们就会逐渐培养出对这种行为规范的敬仰感和信赖感;相反,人们如果遵从这些行为规范反倒受到连续不 断的戏弄甚至事实上的惩戒,人们就会对此失望并容易发生群体性失范现象。在这样的社会境况中,师德建设任重而道远,教师的道德担当也十分沉重,所以更需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和支撑师德建设。
践行核心价值观,身教重于言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包括“敬业”一条,而“敬业”之“敬”虽然是普遍的,但“敬业”之“业”却是各有不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有区别的。
但我们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诠释中华民族的传统师德,并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来推进师德建设。比方说,中华民族的尊师重教传统,如果用自 由、平等、公平、正义这样的价值观念进行诠释的话,就可以加强这个传统中的“教学相长”的含义,而避免用“师道尊严”来妨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由成长。
我们也可以因此进一步发掘“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传统教育思想的育人价值,甚至对传统教育思想做出一些新的理解。比方说,我们都知道孔子对颜回这 个弟子评价最高,他表扬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表扬他“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也表扬他善于内省而外推,“闻一以知十”。但其实,孔子对颜回还是有抱怨 的,抱怨颜回对老师言听行从,从来不提不同意见,因此无法对老师的学问有所帮助:“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从这个角度说,我国的传统师德是可 以鼓励师生之间的观点争辩和意见讨论的。
我们还可以借用师德资源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用师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中国传统师 德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强调仁智兼备、知行合一,而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来说,具有根本的意义。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所谓“不言之教”, 以及孔夫子的“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的榜样,对全社会都具有启发意义。
为了把师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在地统一起来,我们有必要 向于漪等模范教师学习,用崇高的教师工作来实现人生价值、丰富人生意义、享受人生乐趣;我们要善于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改善自己,并且把改善自己也作为改善环 境的重要途径;我们也应该关注教学科研等专业活动当中本身就蕴含着道德要求,一方面通过提高道德修养、改善非智力素质,来进一步提高学术工作的卓越层次, 另一方面把体现在高质量专业活动中的道德要求推而广之,提高非专业活动领域的德性水平。
教师“敬业”首先体现在教学上
对于教育界,尤其是高等院校,更要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首先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
评判一个教师称职不称职,敬业不敬业,主要的权重也是应该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程度、教学水平、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最近,清华大学的外语教师方 艳华不再续聘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们不来评判此事的是非曲直,但从方艳华事件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大学对发表论文的看重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有人说,一个老 师科研程度高,教学无论如何不会太差。但如果科研程度差,教学肯定不会好。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一点:科研和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作为好教师,知识储备要 远高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高校教师讲课的一个常见现象,在讲到自己研究领域时滔滔不绝,讲到其他内容时则干瘪苍白。这样的教师,你能说科研 完全能转化成教学的正能量吗?
最近,上海教委出台新规,在8所市属高校试点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强制正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提出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根本,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实际的绩效目标与考核评价要求。这是极有远见的举措,是大学理性的回归。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呼吁,我们当大学教师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敬业”为重点,就从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开始。
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德追求
习总书记所说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核心是“大德”。对于教师而言,“大德”主要表现为教师对“立德树人”崇高事业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德。
教师是“立德树人”崇高事业的奉献者。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 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得以实 现。
教师须具备“四心”,即“爱心、安心、虚心、责任心”。在“四心”中,我们又特别强调“爱心”。只有首先具备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教师才能做到自觉地履行其他师德规范,安心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虚心学习,负责任地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无私的贡献。
教师是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的创新者。近年来,我校提出了“让每一位师生在创新中成才”的改革目标,通过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等方面,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学校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师来说绝不是悬浮于空中“云”,而应该化为教书育人的“雨”,滋润蓬勃生 长的“苗”。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