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设有法医、毒化、视听、枪弹等专业,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占69%。中心现有技术人员167名,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8名。他们既是侦查员,又是研究员,不仅负责全市凶杀命案现场取证、尸体检验、痕迹提取,还要针对刑事科技工作的问题和难点开展科研。近10年间,刑技中心建立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和“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1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
“我们像福尔摩斯身边的华生,只有提供足够准确的素材,才能提高侦查员判断的准确性。”随着科技演进和经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甄别难度不断攀高。这个时代,福尔摩斯式的神探愈发像是传奇中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强、分工细的“华生集体”。他们的专业迅速分化,物证处理采取流水化作业,专业之间越来越强调配合。遇到凶杀案件,法医、痕迹、照相三班人马是必到现场的传统配置。在分工合作的背景下,他们必须以比以往更严格的标准、更准确的方式还原提取物证,为后道工序处理做好铺垫。
30多年前,资深毒化工程师张润生以下乡插队青年的身份参加高考,直至加入刑技中心。作为上海刑事科技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告诉记者:“每天都有科研课题要做,每个科室都有课题方向,连警犬队也不例外——他们研究如何在不易留存气味的水泥地面发挥警犬嗅觉。”
科研的目的是提高刑事侦查专业能力,其首要标准是准确还原物证。大约15年前,警方为麻醉抢劫案的取证问题头痛不已:被害人服下麻醉药物后,药物成分通过尿液代谢,与尿液中其他物质结合,难以检出;如果无法确证哪一种麻醉药物存在,也就无法立案。张润生的团队开发出了针对尿液代谢物的酶水解技术,让尿液中隐藏的药物成分显形,这项技术令大量案件迎刃而解。
为了准确还原物证,上海刑技中心在近十年间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微量物证检测。目前,DNA、痕迹、毒化多个科室的检测能力达到“纳克”(十亿分之一克)级别。毒化专业引进的液质串联高分辨质谱仪,其测量分子量的精确度可达小数点后四位。2003年,警方侦破一起毒鼠强投毒案,嫌疑人交代,大约在10年前曾用同样手法犯下一起命案。当年,那名死者被认为是因病暴毙,尸体运回安徽老家土葬。刑技中心民警立即赶赴安徽,说服家属开棺验尸,从已成干尸的腹、肝部提取样本,检出了微量的毒鼠强成分。
提取指纹,是“华生”的传统业务,但依靠传统技术已经应付不了当下的需求。如今,橡胶、合金等新材料越来越多,指纹留在上面,形态各不相同,后期处理也就有了难易之分。有些特殊材料,就算握持一天,也难留下指纹。现场记录物证的时候,还要顾忌会不会影响其他科室后续使用,比如为了在拍摄指纹的同时避免影响后续DNA比对,照相室不能用物理手段处理指纹痕迹,也不能添加有助显影复原的染料。
截至目前,刑技中心照相室已参与了10余个科研项目与应用创新项目,他们研究的对象正是光源。以前,照相光源大多采用自然光;照相室则探索用紫外光、红外光等不可见光源进行摄影。刑技中心照相室民警温思博告诉记者,采用自然光源也能拍摄出指纹,但是一般只能获得完整指纹的三分之一;指纹技术人员要根据残损的图像进行比对,难度就加大了。2011年虹口区凉城地区发生一起命案,民警在现场发现了一卷被撕下了一角的封箱带,疑为用来捆绑被害人,或者捂住其口鼻。为了在封箱带上得到指纹,民警使用了自主研发的波长266纳米的紫外激光探测器,在同类材料上提取一枚完整指纹,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华生们”最骄傲的是,刑事科技研究不但应用于破案,还在改变着整个警务工作。众所周知,对于新型毒品的吸食者,民警用检测板做快速尿检——这正是上海刑侦的首创。以往,疑似吸毒人员的尿样必须送回实验室分析,可全市只有一个实验室,检验难以提速。2004年,刑技中心首创氯胺酮快速尿检板,民警随身携带,遇到疑似吸毒人员,到就近的医院采尿,一测便可见分晓。
文汇报记者 沈竹士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