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
1927年
1946年
1960年
2001年
今年56岁的王先生凑近墙上张挂的上海地图,眯着眼睛,嘴里念念有词:“当年的闸北区就是这样的,这里就是我现在的住址。”他走过1980年、1989 年、1994年、2001年的上海城市交通图,前后对比,久久出神。“我好像在这些地图的标识上看见了过往的生活场景。”
这一幕,发生在前天的2014年上海书展上。由上海市测绘院策划的《地图文化之旅——从上海地图看城市变迁》主题展览,通过精选的17幅上海地图,呈现1909年到2001年间,上海兴市、解放乃至改革开放至今的种种变迁,勾勒出百年的城市记忆。
细节暗藏历史“密码”
“在上海,凡是有很多弯曲的道路,过去很可能都是河道。比如静安区的慈溪路。”“以全国的地名来为上海的街道命名,始于英租界。”“上海开埠之后,修葺 城墙、建造城门,最热闹的进出通道是东门,老西门出去还是农田。”在《地图文化之旅——从上海地图看城市变迁》主题展览现场,上海市政府规划委员会专家委 员会专家、上海地名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郑祖安说起上海的城市面貌,如数家珍。
不断有观众进入,一边听讲一边凝视墙上张挂的17幅上海地图。 1909年的《上海县全境图》展示了20世纪初上海的面貌。从地图看,上海县的北面仅到今天的闸北区地域。1927年的《袖珍上海新地图》和1932年的 《新测上海地图》,标示了租界的详细面貌。当时,城市的公共交通以有轨电车为主、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为辅。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的电车线路已得到明确标 示。抗战胜利后,1946年的《上海地图》成为外国路名更替为中国路名的见证。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到1954年的《新上海街道详图》上,圣约 翰大学已更名为华东政法学院,大夏大学原址也成了华东师范大学。
“这些地图上的标示就像城市变迁的密码,某些不经意的细节就可能对应重大的历 史事件。”上海市测绘院副院长季善标告诉记者。1960年,原属江苏省的嘉定、宝山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如今上海地图的雏形初具。此后,重要年份的地图 修订也往往和城市建设的重大节点相关:内环线竣工、世纪大道加紧建设、外环线贯通等事件,都体现在相应年份的上海市区交通图上。
“上海在不断发展,行政区划调整、道路状况改变,地图也从四开变成对开,幅面都有所变化。以2001年《上海城市交通图》为例,全市公交线网规模已发展至近千条,地图无法全部承载,只能按号码段选取表示主干线路。”季善标说。
地图见证“城市记忆”
“从1960年《上海市交通图》中可以看到,崇明岛北部农场地区均未成陆,长兴岛、横沙岛尚处未围垦前的沙洲状态。通过翻看不同年代的地图,可以感受到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党支部书记姚文强表示。
他介绍说,以地图专题展览呈现城市变迁的初衷,是为了推广地图文化。“地图其实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客观记录者,本身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姚 文强说,为此,上海市测绘院制定了一套“3年计划”。今年的主题是从上海地图看城市变迁,明年希望通过轮渡、地面交通等专题,展示上海地图中的历史记忆。
季善标介绍说,目前,上海市测绘院有一支约400人的野外数据采集队伍,定期搜集地表上有地理分布特征的数据,包括房屋、道路、桥梁,甚至细到一个窨 井、一棵树木,都将如实记录、反馈。获取这些信息后,一支近50人的团队将根据信息编制地图。公开出版的城市交通地图,以每半年一版的速度更新,其余专题 的地图册、地图集,则保持定期更新。“地图是连通城市记忆和个人记忆的载体。对照地图,每个人都能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城市的变迁对照起来,获得不同的阅读 体验。”
文汇报记者 傅盛裕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