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3月以来,每隔几周的周末,复旦大学物理楼的会议室就会异常热闹——任教于复旦物理系的侯晓远教授在这里举办“家长会”。
前来参加免费教育研讨会的家长们,有的是孩子刚刚出生,有些却已经上初中了。每次3~4小时的研讨会,只有一个且无法终结的主题:如何教育孩子。针对家长们提出自己在育儿中的问题,侯晓远组织大家一起研讨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侯晓远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被复旦大学的学生选为“最受欢迎的十大教师”之一,并且主持多项国家和地方的重点基金项目。除了科研和教学以外,他的 业余时间都留给了学生。只要他在学校,任何时候,他那位于科学楼的小办公室里,总是坐着一名或者几名学生。有学生开玩笑地称“侯老师可以说是我们的‘精神 导师’”。
但这位物理学家近年来却“迷”上了教育家长,他甚至利用每一个讨论教育问题的场合,提议政府应该重视对于即将为人父母和已经为人父 母者的教育。之所以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在教育家长上,是因为侯晓远在30年的教学经历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些学生之所以是‘问题学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家长。”
一直以来,侯晓远花费了很多时间帮助“问题学生”,这一点,甚至在学生和家长圈子里都“小有名气”。
“近年来,我越来越 意识到,很多进入大学后、在学业上发生问题的学生,几乎都是在不合格的家庭教育中长大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变成一味逃避生活和学习上问题的心智‘侏儒’。” 按照侯晓远最初的计划,他打算65岁退休以后到乡村去办一所家长学校,帮助某个小乡村提高人口素质,做一个实证的“教育实验”。但是,“今年又接触了几个 ‘油盐不进’的问题学生,让我觉得我再不开始做,就晚了。”
1 被“差生现象”困扰,独创“精神肌肉”理论
“我最喜欢做的事情,除了研究以外,应该就是教育学生了。”侯晓远这样介绍自己,而他恰巧又在复旦大学最重视本科生教育的院系之一——物理系任教。
在复旦物理系,所有的教授,哪怕上至院士,都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而且每学期系里都会开教授们的教学工作会议,主题就是如果给学生上好课,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在“重教”的氛围下,侯晓远会做很多份外的事——过去,每当期中考试后,侯晓远会召集不及格的学生额外“补”课。他发现,很多学生考试不及格,往往是因为进入大学后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目标,放纵自己或者是太过沉迷于游戏。
早在10年前,侯晓远就开始研究学生们为什么会考上大学以后失去学习动力。“这些学生过去学得太多了,承受了太大的学业压力,到了最该学的时候,反而失 去了动力。”他收集了很多“典型案例”,比如,有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就缺考4、5门;也有学生在入学后通宵达旦地打游戏,到了考试的时候,专业课都挂科; 也有学生入学后就屏蔽父母和老师的苦口婆心,怎么劝都不听;曾经有一个学生沉迷于游戏,父母不得不没收他的电脑,把孩子关在家里,但该生仍然翻窗户出 去……
“我找这些学生来谈话,他们无一例外的表示,不知道人生目标究竟是什么。”侯晓远在担任物理系的一个寝室导师时,曾请几名学生在他们班上对五、六十个同学进行一个问卷调查。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调查发现,学生们对于名誉、财富、权势等有形目标的追求不尽相同。“可以说是人各有志,但是对于那些无形的目标,比如幸福、快乐和自由等,大家的追求却 非常一致,而且非常看重。”调查表明,92%的学生将快乐和幸福作为人生重要追求,88%的学生认为自由也是重要追求。“这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渴望 快乐、幸福和自由!”
侯晓远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和自己长期以来教育学生的经验,后来设计了一套“Mental muscle”的理论。“所谓Mental muscle就是‘精神肌肉’,即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锻炼自己的Mental muscle,让自己获得心灵成长的机会”。他还查阅了各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书,充实自己的这套理论:遇到生活中的难题就想逃避是每一个人的本能,但是这 些难题恰恰是每一个人成长的机会。
侯晓远常常对学生说:“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千万别害怕,你应该高兴地想,锻炼我的精神肌肉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又来了,要想办法解决它。”
物理系教授最擅长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进行归纳后,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果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不是一个仅有几个符号表述的方程,而是有几十个符号用 满满一页A4纸都写不下的数学表达式,或者麦克斯韦方程如果不是4个简洁的方程,而是有40个方程,谁会记得啊?都想离得越远越好。”侯晓远的 Mental muscle理论正是物理系教授特点的展示,在这个理论中用两句话回答人生的目标和如何追求的两大问题,至于是否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个简洁易记的理论则需要 长期实践。
后来,Mental muscle理论不仅在学生中逐渐有了名气,在同事甚至同行之中都出名了。有一次物理系开会,一位教授拉住侯晓远问:“Mental muscle究竟是什么意思啊?”
单单有理论还不行,还要和学生“斗智斗勇”。对于一些学习问题严重的学生,侯晓远除了和他交流以外,还会想出各种办法帮助他。很多人看到侯晓远,绝对想 不到这样一个每天都要忙各种学术研究和国际会议的学者,还会在期末考试前每天“亲自”把一个大学生“抓”到他的办公室里,看着他做作业。
“其 实这并不是我的学生,但是这么多年以来,我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虽然没有什么利,但是却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总是有很多熟悉的朋友和同事,希望我能够帮 助他们教育那些棘手的孩子。最近的这个学生就是迷上了游戏,我不得不每天把他‘抓’到我的办公室里来,还得和他交流,等他能够戒掉游戏瘾。我出差去,就让 另外一个教授替我每天看着。”
2 生理上成年了,心理极不成熟大学生的“问题”谁来解
侯晓远的教育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非常有效。“我一度认为,没有什么学生的问题是我不能解决的。”侯晓远乐意接待家长,听他们诉说教育孩子的困难后,他时常会信心满满地说:“让孩子来找我吧。”
但渐渐地,侯晓远有了新发现:和学生打交道越多,就越觉得家长更需要教育。
这两年,侯晓远找学生谈话开始有点费劲了。10多年前,谁考试不及格的,只要老师一叫,学生都会来。但现在,有一次他照例找学生谈话,结果只来了2个 人。和往常一样谈了很久,他又搬出了他的那套理论,对学生说:“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使自己具有能力,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具有帮助他人的利 他能力”,孰料,一位学生却顺势给侯晓远提了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别人呢?”侯晓远愣住了,本能地反问:“为什么不呢?”结果学生说:“因为上大学 前,我妈妈跟我说,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的帮助。”
这是侯晓远第一次明确地意识到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在社会上,你具有的一 种特定的技能都需要培训。比如,你开车,必须先进驾校学习,否则不经驾驶技术培训就上路,那是在危及他人的生命。但成为父母却是没有任何培训的,不培训的 父母其实是在危及自己的子女;对整个社会来说,则是危及我们的未来!”他由此回顾自己帮助学生的经历,发现自己的学生中大约有10%到20%可以称为“问 题学生”,即便是在学习期间不出问题,工作后也会成为问题成年人,哪怕他已经功成名就了。这些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
在侯晓远看来,一 个人走向成熟的表现,是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即勇敢和无私的潜特质。这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的显特质(如,恐惧、自私)和潜特质达到一个合理平衡的过程。但 是,现在的学生从小到大,社会教育带来的各种隐形或者暗示都显示着人生的目标是有形的、具体的目标,而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往往也在强化着这些目标 ——如小学时看班级、年级的成绩,上了初中、高中后,仍然是学习成绩的排名,学校的排名、高中时的高考成绩;到了大学后,目标变成了GPA、研究生时期的 论文、结婚前的房子、婚后的财富和地位等等。
“这些有形的目标无疑是每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很多父母整天教育孩子就是 ‘好好读书,有好的成绩就能进好的中学,进好的中学就能考上大学,全都是一个又一个有形目标。”侯晓远说,人们在实现了一个个有形目标后,的确可以获得短 暂的幸福、快乐和自由等精神层面的良好感受,但也很快地会被下一个有形目标所困扰。
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有形目标追求的过程中,人们很少能够感受到幸福、快乐、自由和成就感,而通常感受到的是艰难、沮丧、甚至是痛苦等负面情绪,特别是经过长期的努力还无法实现自己心目中的有形目标时,这种负面情绪会长期困扰着人们,反而会阻碍其进步与成长。
“很多中国学生成长的过程,不断地为一些有形的目标努力——这个过程本身却并不快乐,这导致一些学生虽然学业非常优秀,尤其是在数理逻辑和技能方面都非 常出色,但糟糕的是,到了他们最应该学习的时候,他们却觉得人生的目标已经到站了。”侯晓远和学生打交道的经历不止一次地让他感受到,这些已经进入大学的 年轻人们,生理上已经成年了,但是心理却极不成熟,内在的精神自我和心智自我都不成熟。
3 从改变年轻的父母开始,继而改变家庭教育
在侯晓远眼里,大学校园里最不成熟的学生,心智还停留在儿童时期,而最成熟的也只是接近青年。“这些心智还停留在儿童时期的学生,一旦发生学习问题就非 常糟糕。你可以想象,你和青年交流的方式在这些‘儿童’身上完全不起作用,因为他们其实还不能理解你。”更糟糕的是,儿童心理不成熟,还有成长的时间和空 间,而一个成年人,如果心智一直停留在儿童时期的话,他们很可能一辈子是心智方面的“侏儒”。“有的孩子在家里就已经被教坏了,这比不教还坏。”
这也正是侯晓远要抽空为家长开设免费讲座的初衷。他希望利用物理研究以外的时间,再做一个实验,给家长尽量多的帮助,尤其是他自己曾经培养的学生,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家长,再辐射到他们身边更多的家长身上。
在家长研讨班第一次研讨会上,侯晓远首先作了一个小时的报告。其中谈到了家庭子女的教育存在着许多误区。很多父母认为子女需要教育,其实家长更需要教育;很多父母教育孩子通常是用说教的直接方法,其实更重要的和有效的方法是间接的……
在家长研讨班上,侯晓远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女儿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他带着女儿去美国,在森林里露营。他们看见一个警示牌,要求露营者把食物 垃圾都堆到规定的地方,餐具都要洗干净。第一天,他们照做了,结果次日起床时,发现当地露营的人,把很多袋子摊在帐篷外的桌上。所以到了第二天晚上,父女 俩把食物垃圾都收拾好以后,就用垃圾袋扎好放在帐篷外的桌上。结果当日半夜却引来了熊和其他动物,冒了一个“大大的风险”!原来,当地露营的人虽然东西都 摊在桌子上,但是食物垃圾都扔到固定的地方去了,餐具也都洗干净了,只不过没有摆放整齐而已。回国后,女儿写了一篇作文《生活的准则》,而侯晓远则用这个 亲身经历的事说明:孩子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规则并且成长。
侯晓远也苦口婆心地告诉家长,很多事情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他以当老师的经 历作为例证——“我帮学生做得越多,学生自己就做得越少。”忍受学生犯错是他必须要做的,要忍受学生的拖延,教学生也要“装傻”,否则就是剥夺了学生独立 思考的机会……他曾经也帮学生改论文,帮学生做实验,结果常常是一大早就到实验室,晚上半夜都回不了家。后来生了一场大病,在病房中他反复思考,想到了自 己的科研经历。侯晓远的导师是中科院院士王迅。王迅教授以对学生严格但是又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出名。侯晓远说:“我的导师论文写得非常好,常常亲自帮我们改 论文,所以导致我在刚刚开始独立做研究的时候,只喜欢做实验,而不喜欢写论文,因为习惯了过去当学生时,论文总有人把关。所以导师强的地方,也是我弱的地 方。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
“父母教育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从年轻父母的教育入手应该是最有成效的。因此我就想做个实验,通过教育年轻的父母,提升孩子的教养。”侯晓远说,也许他不能改变教育大环境,但是会尽可能多地改变家长,从而给孩子带来好的家庭教育,造就更多好的孩子。
文汇报记者 姜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