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持体能和技能,虹口游泳池的救生员每天下水实战演练。 本报记者 陈龙 摄
“认真上岗,你是生命的守护神。”--江湾游泳馆救生员休息室里,一幅装裱精良的书法与周围简陋的设施有些格格不入。“特意做好点挂在门口,让每个组员每次上岗前都看一眼。”救生组长高军说,“提到'神'的高度,是想提醒他们记住身上的责任有多重。”
泳池消暑是不少人对抗高温的首选方式。因此,每逢夏季泳池开放的时间,全市大大小小的泳池无不人流量猛增,游泳场馆的安全问题总是备受关注。而托起泳客 生命之重的,正是那些被称为“碧波卫士”的救生员。他们的职业与守门员相似,工作价值往往在险情发生时才被重视。他们的付出却鲜有人知,日夜背负着超乎常 人的精神压力。
“不做不知道,做过才知有多苦多难。”当了30余载救生员的高军,现在同时担任市救生协会副秘书长,谈起这一行他颇为感慨,“因为收入不高,责任巨大,救生员越来越难招。现在还在做救生的人都不容易,真心希望社会给予这一职业更多关注和认可。”
血压飙升反季节
当人们尽情享受水中清凉时,端坐池边高台上的救生员们却忍受着煎熬。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责任区,留意每位泳客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任何可能酿成险情的细节,就要在30秒内跃入泳池,及时查看情况和实施救治。
“别看水里舒服,坐在救生台上可是边'蒸桑拿'边'喂'蚊子。”高军说,煎熬来自高温和蚊虫叮咬,以及自身的紧张和疲劳。在他手下,共有20余位救生 员,从早上7时到晚上9时,每一小时倒一次班。“一小时,游泳休闲过得很快,全神贯注地看水却很难。”为了保证上岗时间集中精神,轮休的一小时里,高军会 强制性地要求组员们好好休息。
与高军一样,虹口游泳池救生组长陆金星也是位“老救生”。几十年职业生涯,他们共同的感受是“越做越怕”。“因 为责任重,所以心很累。每天一到泳池就开始提心吊胆,直到平安结束一天的工作才能松口气。”陆组长说,泳池开放的日子,他不仅晚上经常睡不好,血压也随着 压力飙高。“夏天一般不容易血压高,可我一到这两个月,就必须每天吃降压药。”
感情投资留团队
因为肩负的责任太重,加之收入偏低、工作具有季节性等原因,愿意做救生员的人逐年减少,人员流动也非常大。“这本是一项'吃经验饭'的工作,现在却是请人难,留人更难。”高军无奈地表示。
说起支撑自己多年坚守的原因,高军提及年轻时的一次救人经历。“挽救一条生命,获得30元奖励,登上单位红榜。从那一刻起,我觉得做救生员很有意义。”回忆彼时情景,他仍觉自豪,可如今,现实总让理想无容身之地。
“没办法,对比太鲜明。同一个泳池里,带教游泳的每小时收入一两百元,救生员辛苦一整天也就赚这点,还有很大的责任和压力。”高军直言,大批有资质的救 生员转向“性价比”更高的游泳私教行业,造成严重的人员流失。一些只有夏季开放的室外泳池已少有全职救生员,大多是暑期打临工的大学生或兼职的体育老师。
为了“稳”住自己的团队,高军只能打足“感情牌”。“尽可能为组员提供好的工作条件,多为他们考虑。”买来40箱盐汽水供组员畅饮,在最容易打盹的午间递上毛巾和棒冰,高军称之为“感情投资”,“用感情凝聚人心,有稳定的团队,才能积累经验,更好地保障安全。”
百顶泳帽换理解
既然职责是保障泳客安全,势必要与每天络绎不绝的泳客打交道。可很多时候,救生员的好心提醒,并不能换来理解和配合。
“市里有规定,进入泳池必须要戴泳帽,但很多泳客并没有按照规定执行。我们只能现场提醒,请他们购买或使用我们免费借用的泳帽。”陆金星说,本着服务泳客的宗旨,救生员在工作中都尽量保持温和的沟通方式,“可碰上一些不守规矩的,不仅不听劝告,还要骂人甚至动粗。”
同样因为戴泳帽的问题,高军也处理过几次泳客与救生员之间的争执。“一开始让他们去小卖部买,他们不理解,说我们是为了赚钱才一定要规定戴泳帽。”为了避免误会,高军干脆买来100顶泳帽放在池边,遇上没戴泳帽的泳客就免费借用。“矛盾化解了,大家都舒心。”
陆金星和高军都希望,泳客和救生员之间能多一分尊重和理解。“说实话,遇到泳客出言不逊,甚至做出侮辱性动作时,救生员是很难过、很灰心的。”高军说得 很直白,“他们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泳客安全。对这个收入不高的行业来说,来自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显得更为重要。”
文汇报记者 谷苗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