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中外嘉宾汇集在上海举行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一个重要议题便是探讨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交流与对话的空间与可能性。
“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作为人类的普遍共识”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名誉主席张梅颖提出,中华文化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作为人类的普遍共识,因为它同样适用于处理国与国关系。“中华文化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仁’,重要内涵是‘爱’。‘仁者爱人’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却又不停留在亲人范围内,而是推己及人。”
“和而不同”、“海纳百川”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属性之一,它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并且越来越彰显出深厚的价值。张梅颖说,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就主张“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体现的是对差异的尊重与包容,有着很高的思想境界。两千多年后,中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针对全球化过程中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特别是因文明差异引起的种种冲突,提出了文化自觉的命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达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境界。”
作为回应,联合国高级代表、第6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卡塔尔常驻联合国代表纳西尔·阿卜杜勒阿齐兹·纳赛尔在发言中特别指出,儒家学说和传统,特别是“仁”的概念,教会了人们:需要作出努力才能够把知识转换为善意,把洞察转化为同情心,把意识转化为行动这条道理——“这些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价值观”。
重新确立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重要地位的途径
“中国文化对促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能够做出的贡献是什么,是否能够提供比西方文化更有效的防止人类社会各种异化的能力?从这些角度切入,厘清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一种重新确立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重要地位的途径。”上海大学副校长、《社会》杂志主编李友梅在发言中表示。
“如果认为我们的文化原则可以完全解决今天世界人类欲望张扬、文化冲突加剧这类当代困境,或许有点过于乐观,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回答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天人合一’这一根本性问题,也未告诉我们彼此差异的文化之间如何实现和平共处,”李友梅说,“但我相信,中国人有智慧实现中国文化在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重生,进行创造性转化,重塑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全球问题的解决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尊重他人”的传统君子之道是中西方对话基础
在“君子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分论坛上,与会学者同样尝试用新的思维方式的价值观念来看待中国先贤留下的精神财富。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副主席、作家苏叔阳认为,用现在的眼光遥望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先贤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的终极理想是什么等问题。“今天人类的文明就是那个轴心时代的超越时空的延续。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是人类文明伟大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今天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了一份自信。”
苏叔阳说:“尽管中华文明经历过许多苦难,但中华民族的文化是超越时空、延续至今的。如今西方文明正在开始转变,从最早启蒙运动强调的个性解放、自由,慢慢转为重视、尊重他人,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尊重他人,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可以交流、可以交融的。”
基辛格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博提出,一个国家需要一个独特的、引人入胜的、在国际上可以被接受的理念,“中国要考虑的是,怎么发掘自身文化因子中独特的吸引力。”
文汇报记者 吴越 任思蕴 刘力源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