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正式拉开帷幕。上海是华语电影发祥地,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在这片土地上,处处有中国电影留下的珍贵遗迹。上海市文物局选取50余处上海具有代表性的老电影院、老电影公司旧址以及老电影明星旧居,编制成手绘导览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35家展映影院内免费发放,并精心设计了三条寻访线路,供影迷寻踪上海电影百年脉络。
——编者
福州路上诞生上海最早电影固定放映点
青莲阁茶楼是上海最早的电影固定放映点。
闵行博物馆曾展出过一张已泛黄的四马路(现为“福州路”)明信片。照片一角,一家名为“青莲阁”的三层茶楼,与周边的商店自成一体,雕梁画栋,颇有点派头。招牌虽小,但这家茶楼的名号却很大——曾列为“上海洋场一景”。
除了供人品茗吸烟外,茶楼的招牌项目则是集游艺、杂耍、唱曲和摊贩于一体的小型游乐场,有西洋景、哈哈镜、打弹、棋牌、珍禽异兽、高矮畸形人等。京剧坤角老生张文涓早期在青莲阁演出并一举成名,象棋国手杨官麟也曾在此设擂挑战各地棋坛高手。
值得一提的是,青莲阁茶楼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也有重要意义。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当时只是夹杂在各种游艺活动中,没有固定的放映场所。1903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携带一架旧放映机、一些残缺短片,在青莲阁楼下租一间小房间开影戏部。房间里挂一幅白布,摆几张条凳,凑满20人放映一场,一天好几场。票价每人30文,影片大多是欧洲风情的纪录片,片长15分钟左右,单机放映,换片要停几分钟。雷玛斯悬挂照片,贴出广告,雇几个印度人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在门口拿着喇叭、铜鼓大吹大擂。放映电影时,还不时撩开放映室的门帘招徕顾客。上海市民对这些“西洋影戏”倍感新奇,纷纷购票一睹为快,因此,青莲阁成了上海最早的电影固定放映点。
虽然放映电影的利润不高,要自己收取门票又要自己放映,但雷玛斯很有忍耐力地坚守着青莲阁这方小空间。1908年,坚守了5年的雷玛斯已有实力用铁皮将乍浦路388号地基围了起来,围合的空间里可以坐上250人,叫虹口活动影戏园,上海市民称为“铁房子”。雷玛斯绝不会想到,他的这一纯商业行为,将对以后的中国电影产生微妙的影响,而1908年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家影院正式诞生的年份。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戏曲和游乐场一直是上海滩最红火的娱乐业,而进入民国以后,短短几年,电影就迅速成为一个最受欢迎的娱乐新产业。雷玛斯正赶上了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再加上影院地处闹市中心,雷玛斯又深知上海市民阶层的口味,收费低、换片勤,因此经营状况不错。
很快就富起来的雷玛斯开始寻思对简陋的影院进行改造。1919年,他请匈牙利人邬达克对影院进行重新设计。邬达克以后因设计国际饭店而驰誉沪上,而此时他年仅26岁,雷玛斯给他的这张订单很可能还是他在上海设计生涯的处女作。邬达克将原铁皮结构改成钢筋砖木,拱形结构,另辟建观众休息厅,座位增加到710个,还在二楼建造了会客室、卧室和浴室等生活设施,院名也正式改为虹口大戏院。
改建后的虹口大戏院很是风光了一阵。著名导演汤晓丹曾言他的电影启蒙就是在虹口大戏院完成的:“我和沈西苓总是带着干点走进放映厅,连看好几场。有时,长达十几个小时,直到我们对影片的镜头结构、转场方法、场景设计、对话内容、字幕处理、音乐起止都能背出来为止。”
在以后的几十年间,虹口大戏院经历了多次改建更名。1997年,给市政建设让路,虹口大戏院被拆除。为了纪念中国电影业的发祥地,有关部门在原地留下了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虹口大戏院旧址,乍浦路388号,1908年由西班牙人雷玛斯创办,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正式电影院。”
电通影片公司,《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地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电影业基本上集中于上海,而在上海有过制片活动的电影企业,总数约200家。上海的电影制片业,从资金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外商、民营和官办等3种类型,而雄踞上海影坛的当推民营电影企业,占总数的90%以上。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起过较大影响和作用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影坛五虎将之称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天一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公司、艺华影业公司、新华影业公司等5家;战后时期主要是昆仑影业公司和文华影业公司两家。上世纪30年代的电通影片公司和40年代的昆仑影业公司,实质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民办面目出现的电影公司。
电通影片公司1934年夏由司徒逸民、龚毓珂、马德建创办于上海。前身为成立于1933年9月以经营“三友式”有声电影录音放音设备的电通股份有限公司。改组成制片公司后,沈端先(夏衍)、田汉等主持电影创作,司徒慧敏任摄场主任,袁牧之、应云卫等任编导。公司坚定地贯彻反帝反封建的制片方针,共摄制《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和《都市风光》等4部享有盛誉的影片,在反文化“围剿”的斗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根据档案和资料记载,当年国歌诞生地就在《风云儿女》的拍摄基地,杨浦区的荆州路405号原上海电通电影公司内(上海新沪钢铁厂原址)。另外据聂耳的好朋友、电影美术家张云乔回忆说,1935年4月,在荆州路电通公司做美工的他在电车上遇到聂耳,便问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完成了没有,聂耳就拿出谱子在张云乔耳边哼唱起来,两人到达电通公司之后,大家还对《义勇军进行曲》进行了第一次初稿试唱。
1935年,电通公司终因经济困难和国民党当局的迫害而停止拍片。公司编辑出版的半月刊杂志《电通》,共出版13期,也于1935年停刊。
相关链接 那些无法忘怀的电影人旧居
上海电影明星周璇。她在华山路的枕流公寓住了25年,直至辞世。
在上海电影的百余年历程中,许多电影人的名字无法忘怀。华山路的枕流公寓是一幢七层的八字形英式建筑,这里的六楼是老上海电影明星周璇的故居。
周璇从影20年,总共拍摄了黑白、彩色电影40余部,曾被评为“电影皇后”。《马路天使》、《孟姜女》、《孟丽君》、《红楼梦》、《天涯歌女》、《夜深沉》、《渔家女》、《各有千秋》、《清宫秘史》等代表作,从现实题材到神话传说几乎无所不包。而她最著名的形象当属1937年影片《马路天使》中的唱着《天涯歌女》和《四季歌》的小红形象。天真未泯的小姑娘角色,最适合她。小红俏皮笑容和受委屈发脾气时的伤心模样,都让人割舍不下心悸于胸。
上世纪40年代末,上海《电影杂志》的记者访问周璇:“很想知道你对过去所演的影片,觉得哪一部最满意?”周璇谦虚地回答:“我都觉得不满意,不过……《马路天使》最值得我怀念,因为许多朋友都喜欢它。”而那首《天涯歌女》则由贺绿汀作曲、田汉作词,周璇首次在银幕上演唱。从此,人和歌一起红遍天下,后来甚至以此曲为名演绎出一部同名电影《天涯歌女》。
周璇是在1932年住进枕流公寓的,一住就是25年,直到她离世。在她人生最好的年华里,枕流公寓是她内心深处唯一的家。枕流公寓是1930年由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在拆去其父旧居后建造。李经迈引用“枕流漱石”成语,喻远离世俗、潜心静思、磨炼意志的意思,取名为“枕流公寓”。公寓大门朝北,与南门贯通,中间为门厅,内有电梯、信箱、服务台等。在20世纪30年代,枕流公寓是上海滩超一流的公寓,有“海上名楼”之称。周璇所居住的套间位于公寓六楼,面积约150平方米。套间内宽敞明亮,装修考究,窗棂均为钢制,做工精细,地板也均为檀木质地,是西班牙风格,与建筑物风格相互搭配。
离枕流公寓不远的湖南路8号,是中国第一位偶像明星、主演了中国电影史上经典影片《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的赵丹的旧居。该建筑建于1930年,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属现代派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三层砖混结构,东面入口有雨篷,南面二三层出挑阳台,转角弧形,大面积方形钢窗,院内有草坪和大杉树。赵丹1962年至1979年在此居住。当时赵丹住在三楼,有三个房间,两间朝南,一间朝北,北面还有一个较大的顶层平台。
文汇报记者 李婷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