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致青春》的粗剪版时,赵薇不敢期望过亿票房,而王长田自信起码3亿票房,最后超了7亿。
15-25岁的人群是中国电影最庞大的消费群,市场被“90后”主宰。图为《致青春》海报。
选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光线传媒集团总裁王长田将宣布他的“上海发展计划”,包括一座在建的影视园区,十几部提上拍摄日程的电影,以及一家新的电影公司。1988年他从复旦大学毕业,之后他在北京打拼,他的创业根基在北京,当他把光线拉扯成和博纳、华谊齐名的民营影视公司,他决定把家业的触角伸展到阔别多年的上海。为什么是上海?他说在上海能同时看见中国电影的历史和将来:这里记载着中国电影最辉煌的一段历史,这里也一直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内城市,继往开来,华语电影要走出去,要走得更远,千里之行的起点在上海。
——编者
王长田想造一座影视园的想法来自好莱坞环球影城。
那是环球电影公司在美国佛州奥兰多和加州洛杉矶的两座影视主题游乐园,园内再现《侏罗纪公园》、《ET》、《终结者》这些环球旗下经典影片的场景。主题公园里的各种景点是电影上映后“再造”的,而制造了电影场景的“现场”,通常随着电影的杀青,摄影棚里人去楼空,逐一拆除。譬如库布里克拍《2001:太空漫游》,不惜血本造了一个月球陨石坑,而这个大坑只在当年的谢伯顿摄影棚里存在了一星期。
王长田的想法是让片场和游乐场重合:在影视园区里,先搭建电影拍摄的场所,当拍摄完成后,再把“电影现场”用于旅游体验。一部分的片场也许会长久地保留下去,一部分对外公开一段时间后,接着用于剧组拍摄,拆了旧的造新的,整个园区处在一种“流动宴会”的节奏中。
过去15年立足北京的光线传媒,为什么决定在上海造一座“梦之园”?王长田珍视的,是上海与中国电影的渊源,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电影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无论城市之光照拂的市民文化,还是新现实主义关注的芸芸众生,它们根植的土壤在上海,华语电影史册上光彩熠熠的明星名导,如群星闪耀在上海。造这座影视园,王长田是有野心的,他希望他的团队创作的电影,在放映之外、以特定的物质的留存方式延续下去,影视园将扮演电影史的特殊承载者。
南下上海的另一重原因,源于他想“走出去”。光线集团在2006年涉足电影业,入行八年,王长田总结,前一半时间交了很多学费,之后用了三四年摸索到电影生产和品质监控的一点规律。履历表上有了《泰囧》、《致青春》和《同桌的你》,他有底气说他有能力面对华语市场的需求和挑战,为什么不对海外市场有点想法呢?
“走出去”的口号喊了若干年,但中国电影在外部市场的接受度至今很狭窄。王长田试图换些思路做到“内外”兼顾,他构想了三种可能。首先还是找外国人会感兴趣的中国题材,让在国际市场上淬炼过的导演来执导,比如请《速度与激情》的导演来执导一部新的《少林寺》,这已经在他的新片日程上。另两种是国外背景的中国故事,或西方背景、西方演员、看上去就是个西片,但幕后制作团队是中国的。
上述种种都是构想。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于是有了眼下的“上海计划”:“涉及国际合作的项目,还是要在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海派文化的环境里,这里的人才和市场配置更好。”他总结地很直白:中国电影要走出去,最终需靠上海这个平台。
对话王长田:和年轻人合作,面向年轻人,做年轻的电影
“90后”观众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人翁
文汇报:你非常重视年轻观众的诉求。《致青春》和《同桌的你》的观众平均年龄21岁,很快要上映的《分手大师》里,主演是杨幂,对杨幂接受度高的观众一般在20岁以下。年轻化是你做电影的原则?
王长田:是,我做电影的立足点是瞄准年轻观众。15-25岁的人群是当下中国电影最庞大的消费群,市场是被“90后”主宰的。“90后”是很特别的一代人,他们在相对富足的物质环境里长大,他们世界观形成的时候赶上这个社会剧变的进程,和互联网时代一起成长的他们,被泛滥的信息包围,对个性、自由、界限、等级都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他们的生活观念、文化观念和我们是不同的。电影当然一定程度上最好能引导这些年轻人,但一部电影的构思和完成,首先考虑的是年轻人的情感需求,电影要处理的是他们的欲求,面对并尊重他们的欲望。电影首先是个商品,如果产品不能让消费者满意,其它都是空谈。
文汇报:上面提到的几部电影除了年轻化,还有种讨女性观众喜欢的清新感。
王长田:对,我们关注女性观众的感受,这是成功的秘密。因为在看电影的问题上,话语权其实掌握在女性手里:要么女朋友说了算,要么年轻的妈妈说了算。
华语电影要走出去,动画电影很可能先于真人电影
文汇报:你认为上海在电影创作方面的优势在哪里?
王长田:上海的优势在于动画电影,整体制作水平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动画片的创意和技术类人才集中在上海,这是最好的资源。同时,上海是一个很有动画电影的渊源的城市,美影厂曾经创造的辉煌不需要赘述,这份文化基础和当下的人才储备,都是别处无法比拟的优势。
文汇报:你为什么会重视动画电影?
王长田: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动画片这个类型的商业潜力远没有被挖掘。以美国市场为例,动画电影的票房占据总票房的12%至15%,更重要的是它的衍生产品的价值。一部真人电影的票房和衍生产品的收入比例在1:3左右,而动画电影可以达到1:7甚至1:10,动画电影带动的是游戏、玩具和主题公园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当下中国的动画电影定位还是偏低幼,而少儿动画的市场规模是有限的,难以满足观众更大的期待。动画电影可以有两个方向,其一是青春题材做成动画形式,这类作品在日本电影市场上做得很成熟也最受欢迎,常年占据票房第一,比如去年的《起风了》。另一个方向就是好莱坞擅长的合家欢动画,老少皆宜,把8岁至80岁的观众都照顾到。
商业潜力之外,动画电影还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使命。中国的真人电影在海外市场的接受度是很窄的,其中有题材的局限和价值观的差异,西方观众不熟悉中国演员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这些问题在动画电影里能很大程度地被弱化,动画片在表现形式和接受频道上都有天然优势,我甚至能断言,在华语电影“走出去”的进程中,动画电影会比真人电影先迈出步子。
新导演的数量不是太多,而是严重不足
文汇报:和徐峥、赵薇、邓超这些“演而优则导”的新导演合作,也是考虑到年轻观众的需求?起用新导演拍摄新作品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信任和约束之间怎样平衡?
王长田:让年轻人喜欢的明星来执导各自的第一部电影确实是一条商业策略,当然每部片子的实际操作是不同的。
徐峥的剧本被很多人拒绝,但我一听觉得有观众基础,因为他写的是中产的内心冲突和矛盾,接地气。和赵薇合作《致青春》,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新导演,而且她的团队里有李樯这样成熟的编剧,有关锦鹏做监制,我们所做的是在发行阶段给主创信心,让他们相信这是一部能在市场上有作为的好作品。当初大家一起看粗剪版,赵薇不敢期望过亿票房,而我们看完觉得起码3亿票房,最后超了7亿。
《同桌的你》是郭帆的第二部电影,林更新和周冬雨这对主演组合是投资方指定的,片方的票房预期是过亿。坦白说,林和周的市场号召力并不是特别强大,让他们作主演合适,可风险也存在,如果一开始就猛推这对主演,这电影或许面对的是另一种市场命运。但我们看了片子,有信心冲3亿的票房,因为“同桌”这个话题是能掀起情感共鸣的,高晓松的那首《同桌的你》也还在传唱。所以我们换一种思路,推出的第一支预告片是找100对曾经的同桌重回校园故地重游,用这款怀旧预告片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分手大师》是2010年这个话剧上演后,我们觉得很适合邓超,用了两年时间说服他来自导自演。他的个性适合这个剧本,他对电影操作也有不少想法,只不过缺少一个声音鼓励他、推动他。当然,女主角的挑选是我建议的。以我们对杨幂的了解,觉得她的能量和特色在之前的角色里没发挥出来,我们期待她在《分手大师》里能“爆发”一下。现在看来她和邓超的化学反应让人惊喜。
文汇报:除了上述几位,《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的编剧也正在和你们合作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饶雪漫即将把她的《左耳》拍成电影,当然剧本还在修改中,这样持续地挖掘新导演,你是否觉得,随着电影观众的更新换代,华语电影的导演也面临更新换代?
王长田:电影市场是一直在变化中的,很可能一部电影完成的时候,市场已不是它在筹划时的那个市场。所以做电影,不断调整是必须的,从社会变化中吸取营养,保持足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革新能力,这样才能不被变化的市场所淘汰。过去的几年里,随着电影内容生产观念的转变,确实有一部分大导演的作品无论品质还是市场影响力都出问题了,曾经排在最前沿的一些名字,开始退到次要的位置,当然也可以说,这是市场多元了。
面对这个多元的、在电影类型开发中还大有可为的市场,华语电影的新导演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是严重不足的。现在中国电影一年的产量是600部,要有300部以上进入院线,如果一个导演平均一年能拍一部电影,这就需要300个导演,那么至少要200个有成熟创作能力的导演吧?而现状是有能力拍主流商业电影的导演,100个都凑不满。
文汇报:在挖掘新导演和开发新类型的过程中,电影的品质成了一个争议话题。《泰囧》和《同桌的你》都受到过不少负面评价,而真人秀电影《爸爸去哪里》更被质疑过“是不是电影”,所以,在面对市场时,电影这种特殊产品的品质怎么评估,怎么把握?
王长田:电影是有了话题才有市场的,所以有争议不是问题。但最后打动观众,能持续产生票房的,一定是电影本身的品质,不是每一部好品质的电影取得了好票房,但票房好的电影品质不能差。我们所说的电影品质,首先是制作的诚意,有没有诚意,观众是看得出来的:投资是否花在合适的地方?制作的环节是否认真?电影的完成度是否和它的投资匹配?例如《泰囧》,现在看有些场面做得局促,但是以它3000万的投资而言,每个细节都做到位了,不要拿3亿的成本来类比。
审美是主观的,而电影的品质是一个客观控制的问题,电影没有绝对的好坏量化标准,但它从项目选择、到每个制作环节、以及最后的完成程度都是能够严格地监督并且控制的。我们在2006年进入这个行业,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付学费,又在过去的三四年里学到了这一点,每一部电影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可以简单复制的程序,也不存在侥幸。
相关链接 摄影棚不只是拍电影这么简单
摄影棚、片场、影视园、电影城、提法不同,其实是一回事,这些地方是剧组来了又去的江湖,可它们又不只是拍电影这么简单。当电影拍摄的痕迹烟消云散许久以后,曾经的“电影现场”成了电影史的特殊载体。
拍摄“哈利·波特”的摄影棚日限游客5000人华纳兄弟公司的利维斯顿片场
2012年3月,华纳公司决定对外开放在伦敦西北郊的利维斯顿摄影棚,这个占地约8000平方米的庞大片场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诞生地,2000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此开机,其后十年里八部电影的大部分戏份和特效制作在这里完成。
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华纳兄弟伦敦摄影棚——哈利·波特诞生记”成为伦敦周边旅游的热门项目,为安全和参观效果考虑,摄影棚每天的客流控制在5000人左右,游客在3小时的游览中身临拍摄场景,参观戏服和道具,体验特技效果。最具代表性的拍摄场景包括霍格沃兹城堡的大礼堂、邓布利多校长办公室、魔药课教师和海格的小屋等,其中邓布利多办公室里陈列的大量书籍,其实是包着皮封套的电话本。另外魔法生物展示区是曾经的设计工作室,电影中出现过的上百种神奇生物都出自这个工作室,设计师创立模型草图后再交给动画效果部门加工成特效形象。
利维斯顿摄影棚所在地原先是二战期间英国的战机制造基地,战后仍用于制造飞机零件,之后被荒废。华纳兄弟公司在2000年接手这个年久失修的前重工业基地,开始翻新改造与扩建,并在此开拍《哈利·波特》。在十年的时间里,除了《哈利·波特》系列之外,《蝙蝠侠》三部曲和《大侦探福尔摩斯》也都在这里拍摄。2010年,华纳公司正式买下利维斯顿的8000平方米地,将此作为其在欧洲的基地,这也让它成为好莱坞几大片厂中唯一拥有海外拍摄基地的。
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的陨石坑只用了一周就被拆除拥有欧洲第二大室内摄影棚的谢伯顿工作室
被英国松林电影制片厂合并前,伦敦郊外的谢伯顿工作室号称“英国品质电影的摇篮”,《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异形》、《银翼杀手》、《走出非洲》、《象人》、《甘地传》、《印度之旅》、《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一长串名作都是在那里拍摄完成的。原因无他,因为那里有欧洲第二大的室内摄影棚。
谢伯顿的摄影棚大小15个,面积从280平方米到2800平方米不等,被捧上神坛的《2001:太空漫游》就是在2800平方米的大棚里开拍的。1965年12月29日,《2001》开机,摄制组在大棚里造了一个长36米、宽18米、高18米的大坑,模拟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导演库布里克亲自掌镜拍摄电影开场的陨石坑场景。因为摄影棚另有拍摄需要,所以这个影史留名的大坑只存在了一星期就被拆了。
几年前马丁·斯科塞斯拍摄他的第一部3D电影《雨果》,片中的核心场景巴黎蒙巴纳斯车站经1960年代改造后面目全非,斯科塞斯索性在谢伯顿的大棚里重建了车站旧景,高大空阔,细节精致。斯科塞斯在棚内大量搭建复制1930年代的巴黎实景,包括演员的休息区域也建成旧时风貌,他希望拍摄过程中,演职员的状态能停留在那个近乎魔幻世界的巴黎。
2001年,谢伯顿被并入英国松林电影集团,成为好莱坞几大片厂最喜欢的海外拍摄基地之一,包括《雷神》、《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在内的多部大制作在此完成。
“007的老家”已经不能以制造内容胜出拥有世界唯一水下摄影设施的松林制片厂
继合并谢伯顿工作室,又在海外收购若干摄影棚、影视园区和工作室后,英国松林电影集团成为英国电影制作业的巨无霸,好莱坞最大的海外加工基地。当然,提到“松林”这个名号,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英国老牌的松林制片厂,007真正意义上的老家。
松林电影集团旗下头号分枝松林制片厂位于白金汉郡,1934年富豪查尔斯·布特受好莱坞启发,把自家的豪华度假庄园改成了电影工作室。此地风景清幽,园林精致,湖水碧蓝,还有2万平方米绵延的树林。发展至今,松林的外景地以质优、价平、多样化而被好莱坞片方赞不绝口。当地不仅有天然的英伦风景,还能炮制欧洲大陆风貌、美国风情和中世纪的风土地貌。除了得天独厚的外景,制片厂有41间摄影棚,10间数码电视工作室,以及世界唯一的水下摄影设施。在水中拍摄是个复杂而且昂贵的过程,松林制片厂把水下舞台永久固定住,成为水下摄影棚。这个水箱的容量是20米×10米×6米,装有120万升水。
当然,007才是松林制片厂的头牌,这里是邦德先生的长期拍摄基地。在此拍摄的16部007影片中,包括最为喜闻乐见的《诺博士》、《俄罗斯之恋》、《金手指》和《皇家赌场》等。007是英国电影的一张名片,也成就了松林制片厂的辉煌。
俱往矣,随着英国电影工业委身于好莱坞,曾经支撑英国影业发展基石的松林制片厂,在新的工业模式下膨大成松林电影集团,却不再以内容制造胜出,转而提供电影制作技术,这里已是好莱坞最青睐的海外拍摄场所和后期制作中心。
费里尼的精神家园,也是《宾虚》和《埃及艳后》的拍摄地罗马电影城,台伯河上的好莱坞
罗马电影城,一个和费里尼联系在一起的场所。这位意大利的“梦之炼金大师”在罗马电影城里拍摄了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他专门用一部《访谈录》寄托了他对电影城的感情,死后,他的葬礼也在电影城里举行。
罗马电影城距离罗马市中心约6公里,它的由来有些微妙:1930年代墨索里尼派儿子到好莱坞取经,1937年他照搬好莱坞模式在罗马复制了这座复合式电影片厂,号称是“台伯河上的好莱坞”。二战盟军反攻意大利时,电影城在大轰炸中夷为平地。战后由政府重建,到1950年,电影城恢复生产。电影城重新起用后,好莱坞为了节省制作费用和税金,曾在这里制作了大量影片,《宾虚》和《埃及艳后》这些超级大片都是在此完成的。由于经营不善,电影城在1980年代几乎破产,1990年代意大利政府将其私有化。
至于费里尼和电影城的渊源,要追溯到1941年,那时电影城还以“台伯河上的好莱坞”的名号招摇,年轻的小镇漫画家的费里尼拜访了电影城,他被城里的景观迷住了。在他成为导演后,他的绝大多数电影是在电影城的第五摄影棚里拍摄的。也正是因为费里尼的缘故,第五摄影棚被神话成“圣殿”。1993年费里尼逝世,葬礼在第五摄影棚举行。
文汇报记者 柳青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