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车内警员装备一应俱全。 文汇报记者 陈龙摄
很多人看过香港电影中的PTU(警察机动部队)——警察戴着贝雷帽,搭乘一辆冲锋车,随时赶赴最紧急的突发事件现场。北京、昆明、广州等地发生暴恐事件后,反恐处突成为特大型城市探索的课题。今年,上海警方首次组建了机动部队,在亚信峰会召开一周前正式对媒体亮相。
据悉,上海各区县公安分局因地制宜建立了125支机动队。黄浦区作为上海的心脏,不仅是100多个党政机关所在地,还汇集了人民广场、外滩、豫园、南京路、新天地等地标,是最早探索PTU的城区之一,目前机动队有150人,并且已经依托这一队伍突破了以往零散警力常规巡逻的做法。昨天,记者一探黄浦警方15辆冲锋车,解密上海的警察机动队。
一辆冲锋车10名警员各有“撒手锏”
黄浦警方的机动队共有150人,按照10人一组,搭乘15辆“全顺”冲锋车,根据指令处置特定警情。警方相关负责人坦言,一般等级巡逻多由两名民警搭档,存在民警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技能、装备不够精良等弱点。为了提高战斗力,机动队从分局机关、业务支队抽调50岁以下民警,每组配备一名刑警、一名交警、一名女警以及一名科级实职干部。
多警种搭配整体作战,以及较强的车载装备,使机动队捏成“重拳”。昨天下午,记者在外白渡桥边看到一辆黑色冲锋车,拉开后车门,纵向两列座位,10位民警面对面而坐,最大程度地方便他们快速下车。车上,10位民警各有“撒手锏”:两名枪手配备05式转轮手枪;镇暴队员配备盾牌、长警棍、防暴叉;一名交警配备简易路障、道钉,可就地拦截车辆;车长配备喊话器和带有摄像头的充电头盔。此外,冲锋车顶载有可旋转的强光灯、360度转动的摄像头;每名警员配有防刺背心、防割手套、警用六件套和对讲机。车上甚至还有灭火器和简易帐篷。
今年4月中旬,黄浦警察机动队2号车在豫园巡区接到指令。原来,由于租赁纠纷,在豫园万商小商品市场,几十名商户与当地居民发生对峙,现场黑压压一片,有人操起了长短器械。僵持时刻,2号车驶进现场,车门齐开,10名警员全副武装下车。车长韩正东说:“带头闹事的人立马没声音了。”
机动队的两件装备尤其引人注意——冲锋车顶和车长头盔都带有摄像探头,两只探头都具备图像数据无线传输功能,探头的另一端连接着黄浦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大屏幕。
直属指挥中心,短时间调度战斗力量
在黄浦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大厅,墙式屏幕的左侧有15块小屏幕,实时反映15辆冲锋车探头拍摄的街景;右侧一块屏幕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显示15辆冲锋车实时位置。冲锋车到现场后先要让车顶探头环绕一周,回传图像。当车长打开头盔上的探头,指挥中心能从第一人称视角看到现场情况。
警察机动队的核心是快。为了一次性、短时间调度整建制的战斗力量,必须改进以往巡逻民警的指挥调度方式。以前,一般情况下,110接到报警、传到指挥中心、指令传到派出所,派出所再从四面八方征调巡逻民警。现在,分局指挥中心直接调度冲锋车,冲锋车一次就能投放10名警察。指挥中心还为冲锋车制定了特殊的勤务模式。15辆车分为5组,前4组分别对应人民广场、南京路、新天地-淮海路、外滩-豫园四大巡区,还有一组机动增援。日常情况,冲锋车到达卡位,警员下车步行巡逻。一旦有事,冲锋车立即转变为处突模式。
前天,外滩隧道内一辆宝马轿车起火燃烧,隧道交通陷入混乱;冲锋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交警引导拥堵车辆有序倒车、安全撤出隧道。上月,南京东路一个销售雪花膏的店铺发生持刀伤人事件,被害人股动脉被割破,大量出血;黄浦警察机动队的冲锋车率先到场,伤者及时被送医急救,转危为安。
提高单个民警实战能力的“训练营”
对于单个民警来说,警察机动队还是一个提高实战能力的特殊“训练营”。
在现有警务巡逻体制中,巡逻民警归属各自的派出所。当应对重大安保任务、或是紧急突发事件时,警力都是临时抽调,轮换非常频繁。这就导致了民警能力参差不齐,而且难以长期管理、提高。黄浦警察机动队每半年轮换一次人员,做到人员相对固定。加入机动队意味着更严格的训练。黄浦警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机动队筹建时,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封闭训练,强化格斗、枪术技能。冲锋车上的枪手更是优中选优,全部出自平时射击考绩尖子警员,且通过上海市公安局所有的心理、生理测试。
加入机动队,还意味着要在实战中进行团队配合。陈小燕是黄浦机动队7号车车长,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行动是5月1日假期安保。当天,黄浦区各个旅游景点遭遇了超过预案的大客流。下午,南京路-浙江路全线拥堵。晚饭以后,南京路-河南路、南京路-四川路、南京路-江西路几近“失控”。公交车、助动车、游客混在一起,意外随时可能发生。陈小燕说:“我们迅速到达卡点,7号车与10号车会合开了一个短会。随后,我们互相配合分隔人流。半小时后道路逐渐恢复畅通。每名警察都付出极大体力,合作的经历非常难忘。”
文汇报记者 沈竹士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