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红给全体员工开会,幽默的话语使会议不再枯燥。 本报记者 陈龙摄
人物小传
马亚红,现任长宁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曾获全国优秀劳动争议仲裁员、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信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从事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近20年,她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参与解决过许多轰动一时的重要案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完善。
她对仲裁案件整体质量管理精益求精,主动承担疑难案件、重大案件,多年来坚持裁决案件评议制度,每年主持评议的案件超过1000件。
每一轮改革都会带来利益的调整,每一次改制都意味着有人做出牺牲。马亚红进入劳动争议仲裁领域18年,最出名的是审理上海第一起飞行员跳槽赔偿案件--她为同类案件提供了审理范例,还促成了规范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航飞行队伍管理的意见》的出台。忆及当年因“天价赔偿金”而沸腾的舆论,马亚红的神情依然能让人读出几分纠结:“再小的社会变动,投射到一个个体的命运之中,都足以改变个人乃至家庭走向。我们用法律维系基本的社会正义,但这远远不够。”
2003年,民航总局批准成立民营航空公司。为避免飞行员跳槽,航空公司祭出“索赔高额培训费”这把利刃。“1995年启用的《劳动法》怎么可能预料到飞行员会离开'体制内'?像这样因政策变化引发的劳动争议这些年数不胜数。”在这18年间,马亚红经手的案卷数每年以倍数增长:起初,长宁区一年的劳动争议案件不过一百来个,每个案子的诉求不过两三个;现在,长宁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平均每天都要受理百来个案件,单个案件的诉求最多的有十五六个。“有新的用工方式诞生,有旧的劳动关系消失--大多是现有法律没有明确说法的。”
有关医院护工的一起集体纠纷是再典型不过的“灰色地带案件”:护工大多由劳务公司介绍,由家庭聘用,由医院管理,他们究竟有没有建立劳动关系?与谁建立了劳动关系?一旦产生劳务纠纷,这四者之间谁该负责?马亚红没有把它当做“一个案子”来处理,而是把它作为建立一条新规则、一项新机制的突破口。目前,长宁区所有护工都必须挂靠所服务医院认可的劳务公司并签订劳动关系协议,在此基础上接受医院的业务管理。马亚红说:“一个新案子提示着一种新矛盾的出现,如果我们能在处置个案的同时,对同类问题想出点解决办法,就能消减社会矛盾的数量。”
法律并不能给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总是在“想点办法”的马亚红因此在法律之外给自己和整个仲裁院立下三个考量原则:考量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考量企业的管理和成本接受度,考量社会稳定。她说:“我想努力做些什么来减少人们--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企业,甚至是政府--在变革中感受到的震荡。”
长宁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增加了“非仲裁业务”--以女工维权服务为核心的“亚红在线”和“亚红热线”,平均每天答复咨询20多起。马亚红说,劳动者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多知道一点政策规定,就能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以人力资源经理辅导为核心的“五个一”服务,及时帮助劳动争议中的败诉企业发现并纠正制度性问题。她说,要相信大多数企业仅仅是出现了“失误”而不是“错误”--在目前劳动关系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企业很可能出现劳动关系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失误”是可以避免的。
以劳动争议调解为核心的“海松工作室”,守护着劳资双方之间还可能存有的“人情”,目前95%的劳动争议都会在仲裁前进入调解程序,其中70%都能成功调解。她说,中国毕竟是个人情社会,不撕破面皮,劳动者还可能继续保有这份工作,企业也可能继续留下需要的人才。
说到“人情”,和法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马亚红轻轻叹了一口气:“如果单位里出了事,我们的父辈会忍不住从心里感到难受;现在,这种感情似乎找不到了。我们还能做点什么找回这种质朴的感情?”
文汇报记者 钮怿 顾一琼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