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常说,老年人特别怕摔倒,一摔倒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这与老年人的骨骼老化、骨质疏松有一定关联。那么,骨折了怎么办?依据现有医疗水平和治疗模式,可以告诉患者和家属的是:骨折并不可怕,关键得积极治疗,很多时候,骨折后放弃积极治疗,躺在床上才可怕!因为卧床引发的并发症危害多,甚至可能直接威胁生命。
老年髋部骨折 (geriatric hip fracture)是指发生在60岁(或65岁)以上老年人的股骨近段的骨折(包括股骨颈、粗隆间、粗隆下),其中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约各占50%。股骨粗隆间骨折在高龄老人(≥80岁)中所占比例更高。
每年老年髋部骨折约30万人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2013年底≥60岁的老年人口已达2.02亿,全国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尤其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速较快。至2025年全国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上海市现有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347.76万,占户籍人口的24.5%,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目前上海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62.92万人。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和容易跌倒,髋部骨折的发生比率很高。统计发现,亚洲国家的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比欧美国家低。比如,每1万人口中,美国为16例,南欧为16.9例,日本为4例,新加坡为2.4例,韩国为3.4例,我国香港为10例,我国台湾为2.4例。我国大陆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估计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数量在每年30-50万人。目前,在住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超过80岁、90岁的高龄老人已很常见。
老年髋部骨折致死致残率高
相比年轻人骨折,髋部骨折对生命力衰弱的老年人是巨大打击,主要有5个特点:
1、致死率高。由于年老体衰,器官系统功能减弱,同时合并的内科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全身状况较差,更使机体的储备力下降。因此,髋部骨折对老年人的生命力是一次严峻考验,有时更成为生命中“最后一根稻草”,有很高的致死率。
2、致残率高。老年人康复能力有限,髋部骨折后仅1/2左右能恢复到骨折以前的功能状态,致残率高。
3、失败率高。高龄老年人因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髋部骨量低,骨质量差,且骨折多为粉碎性,内固定后骨折的稳定性差,内固定容易失败。
4、并发症多。人至老年,机体往往合并存在多种内科疾病,显著增加了治疗的风险,出现内科并发症的几率增加。
5、负担沉重。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骨折病人数量多,对个人、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卧床保守治疗危害多且大
髋部(大腿根部)是躯干与大腿的结合部位,对日常生活很重要,不仅人的站立、行走离不开髋部,即便是卧床,一些最基本的活动,比如坐起吃饭、擦身、翻身、清理大小便等,也离不开髋部活动。
骨折之后,只有将骨折端严格的固定住,经过“伤筋动骨100天”,骨折才有可能愈合。而严格的一动不动的卧床3个月,将对老年人的生命力带来极大的危害,许多卧床并发症将直接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包括:①长期经受疼痛煎熬;②肺活量下降,并发肺部感染;③不敢翻身,皮肤受压破溃,形成褥疮,创口感染;④排尿不净,尿路感染;⑤便秘、会阴皮肤湿疹、糜烂;⑥深静脉血栓、肺栓塞;⑦骨折不愈合;⑧最好结果是骨折畸形愈合,坐轮椅活动,患者很难站立行走。
目前的观点认为,只有对那些极度衰弱、经不起手术、风险极高的老年人,才采取保守治疗,即放弃骨折的治疗,无需严格卧床,鼓励上身活动,保全患者的生命。
尽早手术,降低手术风险
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多采用假体置换(人工股骨头、全髋)或内固定手术(空心螺钉、动力髋螺钉)。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多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或侧方钉板系统固定。这类微创手术,在30分钟左右均能完成,大多数老年患者都能耐受。
手术治疗的优点包括:①骨折固定或关节置换之后,能有效消除疼痛,为早期活动创造了前提条件;②术后即可坐起、翻身,有利于心肺等重要器官恢复,减少并发症;③有利于大小便和皮肤护理;④如果体力允许,术后早期即可在保护下,下床站立、练习行走;⑤约1/2的患者经功能锻炼,在2-3月能基本恢复到骨折前的活动状态。
患者和家属要认识的是,手术并非没有风险。老年人身体衰弱,心、肺、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功能减退。统计发现,约70%的老年人存在1-2种、20%存在3种及以上内科合并症,给手术治疗带来较高风险。
目前的研究认为,采取下列措施,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包括:①及早手术,缩短术前卧床等待时间,最好能在患者入院后24-48小时内完成手术,因为此时患者的整体机能尚未遭受卧床的打击,感染等卧床并发症尚未出现。②医患双方仔细沟通,做好风险评估,包括内科合并症、生活自理能力、行走能力等。③快速微创手术,降低手术对机体的打击。④术后镇痛,早期积极全面康复。⑤多学科协作,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
此外,如果含有下列因素,手术后恢复功能的效果将有所降低:①患者高龄。超过80岁的老人,身体储备力低,康复能力下降。②内科合并症多。有重要的生命器官合并症(心肺)或合并症数目≥3个。③智力障碍者(痴呆),难以配合进行功能康复。④骨折前的独立生活能力(吃饭、穿衣、洗澡、如厕等),越能独立完成,说明身体条件越好。⑤骨折前的行走能力,如能出门在小区活动,比不能出门仅能在室内活动的身体条件要好。⑥营养状况(主要依据血色素、白蛋白指标)。⑦其他的骨关节疾病,如伴有严重的下肢膝关节,同样会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康复。
可以说,老年髋部骨折已成为当下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课题之一,不仅影响个人、家庭,而且影响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必须从医疗模式、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予以重视。近年来,我们针对老年髋部骨折的特点和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开展多学科合作的协同治疗模式,术前进行机体功能的快速评估,用评分量表的方法预测手术风险,尽力缩短入院至手术的卧床等待时间,开展微创手术治疗等,根据几年做下来的效果看,这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文/张世民
(作者为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骨科教授、主任医师)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