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日焰火》上映4天,截至昨晚10点,票房突破5000万元,创下了国产片海外获奖后在国内市场获得的最高票房纪录。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中国电影市场日长夜大的结果,但还有另外一个数据:该片获得了将近20%的排片率,在同期上映的影片中位居第二。
尽管有柏林电影节金、银两熊在手,但《白日焰火》并非首部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奖的国产片;更何况,从中国电影市场的现实来看,在很长时间里,此类艺术奖项对于一部电影的票房不仅没有加分作用,甚至还会减分。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造就了《白日焰火》的关注度?
从创作到营销,商业考量贯穿其中
“最大的区别在于营销力度。你可以去看之前同样在海外获奖的影片,国内的市场营销费用在总投资里占的比重是很低的,而这次《白日焰火》营销占比就比较高。”电影产业评论者王义之这样对记者表示。王义之是影视基金管理公司凡道资本的合伙人,近年来一直在跟踪国产影片的市场表现。他注意到,此次《白日焰火》国内上映前后,无论是为其制作海报的远山文化,还是为其制作预告片的天工异彩,以及负责宣传的光合映画,都是有着丰富商业片营销经验的团队,他们围绕《白日焰火》所做的工作,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突出影片的故事性和商业性,力图打破大多数观众对于海外获奖的国产影片“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但缺乏观赏性”的成见。
也不能忽视了该片在剧本阶段就有的商业考量。此前该片主创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为影片确立下“黑色电影+侦探片”的类型,以及把类型元素做足,就是出于商业的考量,力图在商业和艺术间获得平衡。当然,最终这样的平衡是否拿捏得当,则属于见仁见智的话题。
国内市场,影展之外的另一重关注
可以说,是该片主创对于“商业”二字的重视,直接推高了《白日焰火》的票房。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实际上标志着中国的海外影展专业户开始回归国内市场。
尽管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白日焰火》编导刁亦男的名字形同路人,但他在文艺青年心目中的地位,其实和贾樟柯差不多。2003年,他的导演处女作《制服》获得第22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龙虎奖;2007年他编剧和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夜车》入围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瞩目”竞赛单元。在豆瓣网上,有影迷将《白日焰火》与前两部影片相比较,认为该片更多地考虑了国内观众和市场的因素,少了一些文艺和自我的风格。
为票房拍片,标志着艺术片导演的成熟
毫无疑问,资本是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推动力。据记者了解到的信息,因为欧洲遭遇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了艺术片的海外融资,在国内找投资人成为必然的选择。在《白日焰火》的成本构成中,大部分资金都来自国内,而国内资本自然更倾向于从国内市场获得回报。刁亦男透露说,《白日焰火》的出品方就介入了影片的拍摄和演员的选择,比如建议选用桂纶镁作为女主角以照顾南方市场,同时非常担心影片会像《夜车》那样全是长镜头。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转变也折射了这一批独立导演面对电影市场的成熟。“没有一部电影是不希望被观众看到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电影没有商业和艺术之分,只有大众和小众之分。只能说,今天的艺术片导演们,更加渴望自己借助电影所表达的东西被更多人接收到。”王义之这样分析。这显然有别于之前一些获奖影片的创作者们以谈论商业为耻的姿态。
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电影创作者们了解市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就拿刁亦男来说,他可以很容易在豆瓣和时光这样的影评网站上看到观众对于他之前两部作品的评价。“以前观众零散的口碑没有聚集的地方,导演们能够接触到的,不是来自于观众而是来自于学院,他们与观众之间没有桥梁。现在不同了,他们能够更准确地丈量出自己的作品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有影评人这样说。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