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深蓝”吗?17年前,这台超级计算机让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俯首称臣,掀起第一波“人机大战”的热潮。
昨天,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在上海为其亚洲新工厂举行开幕典礼。同时,一场乒乓球人机大战在库卡的新产品与德国籍的世界冠军波尔间展开。人工智能再次挑战竞技体育世界冠军,而且不同于以往的“脑力竞赛”,这一回机器人挑战的是人类世界冠军的运动能力——手眼协调、移动速率、判断精准度——人机大战结果,波尔11比9小胜一筹。
若干年后方能挑战高手
人机大战的面纱一经揭开,众观者心里便有了基本走向。主办方呈现的并非当场对决,而是一段时长2分钟的视频,或更准确些,是宣传片。
片中,前世界第一选手一度很狼狈。他被打至0比6大比分落后,只能依靠滚网球和擦边球才扳回劣势;整个过程,只见人类冠军左右奔忙、高接低挡,而对垒的机器人,仅凭单臂机械手,就能包下所有近中远台,从容不迫;及至最后,11比9取胜的波尔汗流满面,而机器人自然毫无体能烦恼。
作为库卡产品形象大使,波尔的点评自是褒扬为主:当他第一次听说要与机器人交手,满心好奇与惊喜,“它的落点精准、击球速度以及移动灵活性都让我震惊。”这几重特质恰是厂商要向外界展示的产品优越性。
而身为乒乓球世界冠军,德国人站在纯竞技角度给出如下评价:“视频中难免有电脑特效。机器人与人类对打完全不成问题,但要真正实现与高手较量,还必须解决旋转球的处理等难题。照我看,也许5到10年,这台机器人才能够叫板中国的高手们。”
言下之意,乒乓球人机大战,暂时噱头大于竞技。
意义在于科学需要幻想
事实上,乒乓球人机对决,库卡不是第一台。浙江大学早在两年前就研发出“悟”与“空”。它们不仅与人类一样有相仿的身高、体重,有四肢、有面孔,就连打乒乓的一招一式也仿照国手的姿态。
而论机器人在赛场上交锋,乒乓球也不是唯一研究方向。从本世纪初,科学家们就致力于对机器人踢足球的技术研发。如今,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已发展为一年一度的成熟赛事。2013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就代表中国捧回了机器人界的世界杯冠军。
但无论浙大的仿人机器人,还是机器人足球先生,都还不够格叫板人类冠军。浙大的“悟”与“空”,它们尚无法处理高难度的移动中接发球。而机器人足球队,除了技术要素外,还需团队配合等智慧,如此庞杂的人工智能要赶超人类足球精英,按日本科学家的估算,至少要到2050年。
现在看来,体育范畴中,除了棋牌这般仰仗计算的项目,机器人要想在运动能力上挑落人类冠军尚需时日。可为何科学家们依旧乐此不疲于各类人机大战?
“科学需要幻想。”在库卡集团首席执行官鲁特博士看来,“机器人朝击败人类冠军的目标前进,这能促生高智能、高协调性的机器人不断问世,受益的终是人类自己。”就这点而言,人机大战的意义,过程重于结果。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