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目不忘的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记忆指纹、记忆人脸、记忆斑点狗的花纹……不少“最强大脑”都与超强的记忆力有关。那些过目不忘的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梅迪纳说,大多数人认为大脑很像一架记录装置,学习就类似于按下“记录”按钮(记忆就是简单地按“重放”按钮),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大脑真实的世界中,事情远非如此。学习、编码的瞬间是如此神秘、复杂,我们无法用一种比喻来形容,在这稍纵即逝的瞬间我们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仅有的一点儿知识表明,此时的大脑就像一个开着盖子运转的搅拌器。当信息进入大脑,它被逐个切成不连续的碎片,并在我们的脑子里四处飞溅。表述得正式些就是,来自不同感官的信号被记录在大脑的不同区域,信息一进入大脑的瞬间就立刻被分成碎片并被重新分配。例如,如果你看一幅构图复杂的图片,你的大脑会立即将图画中的对角线从垂直线条中提取出来,把它们存放在大脑的单独区域。对于颜色也以同样的方式处理。如果图片是动态的,其运动的事实也将被提取,并储存在一个不同于存放静止图片的地方。
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一个整体。如果内部脑功能告诉我们,它不是,那么,我们又是如何通晓周围的一切的呢?被分别记录的特征,是怎样统一起来,产生连续性的认知呢?这个问题困扰了研究人员好多年,而且有了自己特殊的名称,被称为“捆绑问题”,由大脑中某些思维被捆绑在一起来提供连续性这一观点而来。
梅迪纳认为,对此问题并非没有提示。
将信息编码,就意味着将数据转换成一种代码。创建代码总是要涉及将信息从一种形式翻译成另一形式,通常出于传输的目的,也往往是为了保密。从生理角度看,编码是将外部能量源转换成大脑可以理解的电子模式过程。从纯粹的心理角度来看,这是我们为了存储目的,理解、注意并最终组织信息的行为。从这两个角度来看,编码是为了做进一步处理而对信息进行准备的过程。这正是一些拥有超强记忆力的人特别擅长的智力过程之一。并且,我们在记忆的最初时刻对其编码得越精细,记忆就越牢固。
人类的CPU可以通过后天练成吗?
大脑能力源自先天禀赋,还是可以后天练成?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发现以及了解“最强大脑”固然过瘾,人们其实更希望自己也能拥有“最强大脑”。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丹尼尔·科伊尔通过访问各类科学家、教练、老师、人才研究专家,向人们揭示技能学习过程的新秘密。原来,才能密码涉及一种叫做髓鞘质的神经绝缘体。
美国马里兰州神经生物发展实验室的道格拉斯·菲尔茨博士发现,弹好钢琴,下好象棋,打好棒球都非一日之功,但都是髓鞘质所擅长的。人们在训练时,沿着回路产生精确的脉冲,从而发出信号把那条线路髓鞘质化。所有的训练完成后就拥有了超强的线路——就是那条线路让他们出类拔萃。当人们开启神经回路的方式正确(练习正确的挥棒姿势或者弹钢琴)时,髓鞘质就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越强,人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菲尔茨认为髓鞘质有三个原则。一是普遍性,每个人都有髓鞘质,虽然小时候生长速度最快,但确实一辈子都在生长。二是通用性,髓鞘质的生长有利于所有类型的技能,包括智力型和体力型。三是无形性,髓鞘质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神奇的效果才能感受到。但是最重要的是,人们了解了髓鞘质这个新模型,就能清晰地理解技能。投入有效练习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就能更快地掌握技能。
与菲尔茨的研究不谋而合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与同事们的发现。他们认为,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专心致志地练习。这印证了诸如“十年法则”之类的标志性理论。
任何才能都能通过后天培养来练成的一系列研究激发了人们尖锐的直觉上的异议:什么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年轻的莫扎特才华冠世,听一次就能抄写下整首乐曲,这是怎么回事?早在《解读天才》一书中,塞特大学的迈克尔·豪博士就曾估计,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这一点足以让他的音乐记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其掌握的技能。学者往往在专狭的领域见长,以明确的逻辑性为特征(钢琴和数学,相应的,还有即兴喜剧和小说写作)。此外,学者通常事先积累了大量的与该领域打交道的经验,例如在家听音乐等。研究表明,这种天才的真正特长在于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进行精深练习,甚至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他们在练习。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