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涛演讲视频精选题目
提到青铜时代,作为中国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一定是二里头。这座距今3800年前的位于河南偃师的夏晚期都城,为中华文明定下了时空坐标,也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二里头呈现出了中原地区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在它创下的多个中国之最里,有一个颇有些神秘。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在讲座中展示:
在两条东西向、南北向构成的“井”字形道路中,左右宽可达10米至20米,宛如今天的四车道。在南边东西向道路上,发掘者发现了双轮车车辙,而且仅有两道。
是否能证明该时期真的已有双轮车?书为证。同期洛阳皂角树地区出土的陶片上有符号,经鉴定,是车的造型。
是否最早?同时河南的淮阳平粮台,也发现了4000年前后的双轮车车辙,但从照片看有些不平行。“这就无法判定一定是最早的双轮车了。”于是,二里头或是最早生产出二轮车的地区。
双轮车派什么用?谁坐在车里?这有点像《论语·雍也》里一句“子见南子”引发后人很多争议。赵海涛推测,“双轮车这么少,除了交通工具,更是礼器。也只有高级贵族才能乘坐。”
二里头井字大道及车辙印子(上方)
文汇讲堂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启动的159期“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跨年四讲,引发了全国各地专业关联听友和考古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现应听友要求,在各期整理稿之外,截取12位学者演讲核心内容视频予以刊发。
高江涛、邸楠、赵海涛三位学者共同主讲系列讲座之四——159-4《4000年前:中国的古国迈向王国》。在这段视频片段里,赵海涛详细论述了二里头创下的中国之最,以表明其文明具有引领性。
点击观看视频精选,时长15分39秒
榆林听友、石峁遗址管理处文化室的魏新丽大学修的是中国史,来到工作点一年多后对石峁有了深入了解,对于比石峁晚约500年出现的二里头颇有兴趣,“如果石峁不消亡,会出现二里头这样的高级文明形态吗?”听了讲座,更加深了她这样的认知:“文明起源似满天星斗分布在中华大地,发展并不是一条线贯穿始终。”
她以石峁为例,它地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位于西北齐家文化和中原二里头文化的中介点,也是东西南北交流沟通的必经地。“各大区发展宛如交错网络,有相对稳定,又有主次之分,并不封闭。”赵海涛提到二里头铜器作坊里发现多种与铸铜有关的遗物,如陶范、坩埚、铜渣、铜料。而陶范就是铸造青铜器的范,“石峁也出土了带有外来因素的铜器,从时间和地理上看,是否就是文明的连续性,石峁技术也曾为二里头的核心文化做过贡献?”这也让她想起余秋雨的一句话:石峁遗址是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最后一级台阶。
2023年1月7日,赵海涛演讲截屏
虽然从事金融工作但对考古和文明素来热爱并时有自己思考的深圳听友吴昊天由此浮想联翩。他很关心夏朝从哪里来。他认为,夏都二里头的形成与秦王朝历经500年的动荡整合相类似。在仰韶文化晚期,传说中的祖先伏羲和神农氏衰败后,广义的中原地区,包括陕西、山西和河南相互攻伐,陷入内部塌陷,但他们缺乏统一对外的实力。此时,南部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北上河南和晋南,西入陕西甚至甘肃,东部的山东龙山文化人群西进深入中原各地,“在夏形成前,经历了比春秋战国更长的动荡期,夏就是动荡的结果。”关于起源传说的黄帝、炎帝和蚩尤,尧帝和舜,“都是夏王朝统一的铺垫,由此,也看出‘分-合’模式早在史前已有雏形,而非从西周开始。”
吴昊天在系列讲座中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热爱中华文化的普通市民的再学习能力。而考古人也在新发现中不断完善着解说,比如2022年在二里头发现里9座新的水井,推测或因为水资源的减少,这座辉煌的青铜都邑渐渐消亡,也或因为旁边存在着用水量较大的手工业作坊而迁徙。而双轮车里坐着谁,或许不久也会迎刃而解。
扫一扫二维码,做自测题了解更多王国信息
本期视频由合作方澎湃新闻网制作,并同步刊发。欢迎听友点看上方视频片段,也欢迎阅读全文链接,并在看完这一期三讲后扫码做自测题,感受4000年时段古国迈向王国时期的各地早期国家的魅力。
扫码观看文明系列四讲12位学者视频演讲精选 海报设计:王梓含
文末链接:
赵海涛:二里头开创广域王权国家模式,并引领后世|讲堂159-4③
作者:赵海涛 李念
视频:制作:王云瀚 监制:李念 吴英燕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