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7日,第五论坛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国家关系学论坛,中外近30位发言交流,文明互鉴 来自中国社科网视频截屏
【导读】昨天(26日)上午9点,由中国社科院主办的“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在“变局中的文明:中国与世界”主题下拉开序幕。在一天半时间内,80位国内顶尖学者、30位国际知名学者、20位青年学者在开幕式和五个平行论坛中,从多学科、多维度、多层面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和时代价值、思考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探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鉴、助推中华文明的复兴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又称“百人论坛”,力邀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全方位展现“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使之成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重要平台,并将之打造成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品牌。
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于2021年10月14-15日举办,讲堂不少嘉宾参与,讲堂也予以隆重报道。今起陆续报道2022年学术中国上嘉宾观点,以飨听友、读者。第一篇为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副院长黄平观点《说事讲理论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逻辑 》第二篇为外交学院原院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秦亚青观点《交互涵化中,中国知识贡献为人类共同知识》(见文末链接)
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现场视频演讲 来自会议截屏
我们现在一直在讨论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要成为物质意义上、制度意义上的强国,也要成为知识体系上的强国、思想上的强国,目前学术界在原创性知识和原创性思想上还必须努力。中国的社会科学知识是向西方学习或说“进口”而来,所以久而久之,社会科学理论界太容易受西方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弊端:历史理解欧洲化、现实理解美国化、教授少创新
首先,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基本上还处于欧洲化状态。
对于历史的几个阶段论理解,主要来自欧洲,比如西方的罗马帝国解体以后经历了封建社会,但我们在秦始皇统一后就不是这样。又比如对于资本主义萌芽,前几年一直在争论是否是在明清时发生,因为这个时段和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同步,但从中国的具体历史发展来看,我个人觉得,不如说唐宋比明清更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其次,对现实的理解出现美国化的趋势,尤其是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以往中国出国留学去欧洲的居多,改革开放后去美国的更多,我自己也是去美国留学,我们学了微观领域的社会科学。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研究中国,出现了美国化倾向,会假设发展经济一定要自由化,政治转型一定是政治民主化,实际上,这种历史的单向发展其实是错误的。中国的经济是要发展,政治也要发展,未必就是美国式的市场自由化,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民族化方式。在这方面,知识界受美国的影响太严重。
第三,学者还是以从前的教授概念来定义自我。
西方的Professor,是职业的知识创造者,而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成分居多,传授中国古典历史,或者西方理论,创新少。总体上,我们的原创性的自觉意识还很不够,这样就容易成为西方知识的应用者,结果是西方知识解释不了中国社会,也无法把中国的经验和实践提升为概念和理论。
所以在国际舞台上缺少中国自己的原创知识体系,没有“Soft Power”软实力,这不仅对学术研究有害,对政治也会有害。近代以来,很多国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全盘西化过程。如果你的知识体系不能适合自己国家的实践和经验,仅套用西方的理论指导实践中,往往会导致错误的方向。
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他提到在中东要去宗教化。但这几年土耳其新总统上任后不断去世俗化接着再宗教化,我觉得他那样做是依据国情出发,并非一点没有道理。又如,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想把乌克兰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国家,我想还是很难。香港,很多人在知识上还没有完全脱离殖民地状态,因此产生了不少问题;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人却想把它塑造成所谓的独立的台湾民族主义。世界上不少地方发生过颜色革命,很多年轻人现在恨自己的民族。
改变:学者要注重创造性,去政治化、资本化、流量化
如何改变这些现状,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
首先,应当允许学者、知识分子独立创新知识。
我提出一个概念要依法治学。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影响的知识分子话语权很大,因此说话必须具有责任意识,具有边界意识,并且这些意识不需要通过政治方式来处理,而是用法律方式来规范。任何国家的言论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言论自由,每个国家都有它的政治正确。所以,要用法律来规范学术工作,尽量减少政治干预。
其次,要学习西方的方法论。
近代以来,社会科学的方法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而来,西方社会科学家用这些方法论来观察他们的社会和世界,解释他们的历史,观察他们的实践经验,并提升为概念理论。这些尝试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我认为比较客观。因此,我个人是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概念理论,但强调可以学一些比较客观的社会方法,重新来观察我们的实践经验、我们的现实、我们的历史。用这些科学的方法,基于我们的实践经验之上,来创新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
第三,教学科研体制要改革。
第一要去官僚化,作为行政管理的官僚各国都必不可少,但行政体制不可主导学术活动。
第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能一味“尊老”,向老人倾斜。国家虽有尊老的传统,但还应当多向年轻人倾斜,要鼓励创新,当然老年人也是很重要,尤其在社会科学领域。但在数字媒体时代、在新科技时代,年轻人的思维非常活跃,欧美国家的学者都是在年轻的时就成为哲学家、思想家的。
第三,评审制度要改革。现在评审制度有的甚至比西方还西方,因为西方的评审制是多元化的,我们不知不觉把西方的这些评审制度学过来,加以官僚化,因为一成不变反而大大限制、甚至扼杀了学术创造活动。
最后一点特别要强调的,作为学者要接受自我认同。不少学者老抱怨好像政治控制了学术活动,我觉得学者中不少人太依附于政治,或太依附于资本,为资本说话,现在又过于依附于流量。作为一个专业的知识创造者一定要去三化——去政治化、去资本化、去流量化,没有这样的自我认同,再好的条件也是很难创造出原创的知识和原创性思想的。
我的观点不一定成熟,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批评。
(李念依据线上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原发言标题为《如何构建知识强国》)
文末链接:
秦亚青:交互涵化中,中国知识贡献为人类共同知识 | 学术中国·2022-2
黄平:说事讲理论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叙事逻辑 | 学术中国·2022-1
作者: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