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参观位于临港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后,在讲堂倡议下,听友成立了三个课题学习小组,这是继2月3日张勤、柴忠余、侯志伟、平源海及江南造船有限公司的胡可一总工参与的“中国海军:越来越深蓝”公开分享会后的第二次
航行,是人通过工具从此岸驶向彼岸的行为,也是人类跨越大陆建立沟通的最初选择,文化、商品、技术得以在航行中交流,世界的多样性因此被点亮。在上海抗疫攻坚进入关键期的4月14日晚,游中国航海博物馆云分享暨讲堂双周热点论坛扩大版第6期举行,4位听友代表在线接力分享,以郑和下西洋为历史坐标泛舟前3000年和后600年。
你可知“吹牛皮”真有其事,春秋战船有多先进?徐福、鉴真浮海东渡分别走了哪条航线?黑石号、泰兴号、南海一号沉船里几多远销货品?中国当代造船业世界第一,手握哪些金刚钻?一连串问题从古至今穿起了整个中国航海史。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武世刚受邀做专业指导,共同翻开中国航海史卷,体会文明互鉴的海洋文明和国强洋兴的大国责任。
“长长海岸线,悠悠海洋史”,四位讲堂听友徐元君、花红艳、刘苏南、王葆瑜通过编年史和专题史展开“郑和七下西洋,那前3000年和后600年”的接力分享
航海编年:长卷纵览郑和前后3600年
自有先民开始借用工具渡水以来,就伴随着探索、发现与交流。史卷展开,达到巅峰的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国古代航海史分成前后两段,前3000年自夏商起至大明初期,后600年自明清至今日大国崛起。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三位“史海勇者”带听友穿越3600年,见一帆悬,见千帆过,见江河奔涌到海天一线,古人智慧如何汇成今日灿烂航海文明。
85后独资企业项目主管徐元君分享自夏商到明清的古代航海史
*亮点频现:古代中国航海史从发展到鼎盛
85后独资企业项目主管徐元君,第一棒从先民吹起的羊皮筏开始讲起。质轻则浮水,先民用朴素的观察和好奇心,将吹起的羊皮并排捆扎成“筏”。“有人问为啥不吹牛皮?”徐元君诙谐自解,“因为牛皮太硬,虽然也能吹出来变成筏,因此有了‘吹牛皮’说法,形容事情难办或办不到”。
夏商周时期船的样式经历羊皮筏、独木舟、木板船,逐渐找到了材质和样式。行至秦汉,国家征战交往频繁,对船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战船、商船分出类型,船帆、桅杆等借力自然的技术出现,船能航行得更远,徐福东渡日本有了发生的条件,海上丝绸之路也初具雏形。
魏晋三国南北朝,因战争商贸外交繁盛,船型更大,结构更复杂的新式舟船、楼船相继出现,东吴孙权曾遣官员到夷洲(台湾)、高句丽和日本,并与南海各国建立密切交往。
孙权曾遣官员到达台湾、朝鲜和日本和东南亚
进入盛唐,航海进入黄金发展期,国家政策开放,国富民强,万国来朝交往贸易更加频繁,扬州十大官办造船厂兴起,信风技术的实践让航海技术如虎添翼。“借助信风3天就可到达日本”。而鉴真六次东渡将盛唐文化和佛教思想传入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讲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故事。
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领先世界300年,海上航线已拓展至波斯湾,官营造船厂更是遍布内河与沿海,水道海港已成繁忙景象。此时的中国造船业,以开孔舵、隔板水密仓以及福船“V”型龙骨技术独步天下,结构已接近现代设计,这些技术随着海上交流经由波斯传入欧洲为航海大发现奠定了基础。
宋元造船业三大发明独步天下:开孔舵、隔板水密仓以及福船“V”型龙骨技术
大明王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集结200余艘船2.7万人随行,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地理大发现前人类规模最大的航海探索活动,满足了明王朝威仪远扬的需求。
*暗海星烁:近代中国航海史不乏抗争与追赶
“近代中国航海的历史可以说经历了被动、学习、抗争三个阶段”。70后科技企业管理层花红艳接过第二棒。
明朝海禁之后,航海业并非瞬间跌落谷底,而是在交替竞争中不断衰落。以上海 为例,当时内水航运仍然发达,沙船业兴盛使得上海沙船会馆的设立比上海开埠还早100年,今天上海的市标中间就是一艘沙船。
上海沙船业比开埠历史还要早100年,上海市市标中就有一艘沙船图形
西方船舰利炮下,1855年,宁波将木船改造成“宝顺轮”,标志着中国的轮船时代到来,也掀起了洋务运动序幕。一南一北造船厂从造船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学习追赶西方。1865年,李鸿章、曾国藩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成为晚清最重要的官办军事企业,钢铁、枪炮、轮船制造、翻译局均从这里开始起步,江南科学家徐寿、华蘅芳经研究,造出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又造出了第一艘明轮兵船“恬吉号”,第一艘铁甲炮艇“金瓯”号。直到今天,百年江南造船厂仍在创造中国工业制造史上的诸多第一。
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自诞生起成为近代中国首个也是远东最大的船厂,第一艘钢甲巡洋舰“龙威”号以及甲午海战中的主战力“平远”号均出自这里,同步开办的船政学堂培养了萨镇冰、邓世昌等舰长,出了严复、詹天佑等科学技术人才。
70后科技企业管理层花红艳接力分享近代中国航海史
1872年清政府出资的轮船招商局成立之后,积极与英日美等国洋行展开航运权的争夺,有了与怡和、太古等外商签订《齐价合同》的亮色。
1874至1884年,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海军成立。北洋水师曾从德国购买了三艘当时最先进铁甲舰艇,其中“定远”号的设计中国技术专家徐建寅也参与,1885年编队后是东亚最活跃的海上力量,日本海军为了克“定远”和“镇远”,专请法国人设计了“三景”舰。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定远被日本鱼类击中,转移时搁浅,舰长刘步蟾选择自爆船舰以免资敌,自己也以身殉国。
*海上强国:现代中国航海史中造船业迅猛攀升
“作为航海经济支柱的造船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都继续以50%占比保持世界第一,占中国GDP10%以上,正在实现由大向强的发展历程。”原国企管理层,本次课题的负责人55后刘苏南接过第三棒,从航海科技、航海经济以及造船业三方面,展现我国航海业立体化的强大。
55后原国企管理层,课题负责人刘苏南分享现代中国航海史
“奋斗者”号2020年深海下潜10909米,世界第一深意味着率先拥有了领先的深渊科考作业能力,深海矿产智能装备海试成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海洋环流数值预报模式”研制成功,意味着能自主预报海洋气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支撑着中国走向“深蓝”。
在造船业领域,刘苏南向听友详细介绍了我国自主建造的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如何创下各种第一,行销他国,并且通过向智能和环保两个方向突破,我国造船业已迈向未来。比如,2020年9月,全球首艘23000箱双燃料超大型集装箱船“达飞雅克·萨德”号正式交付法国,意味着中国船舶在世界超大型集装箱船领域建立了一套自住研发、设计、建造的生产制作体系;2021年,造出了具有智能航行能力的运输货轮“智飞”号;刘苏南介绍,世界上第二个掌握了电磁弹射起飞技术的第三艘国产航母正在上海静待起航。
宝船风物:三艘沉船打捞看海上丝绸之路
65后中学历史老师王葆瑜分享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史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古代中国至中亚的陆上贸易路线称为‘丝绸之路’(die Seidenstrasse)”进入20世纪,外国学者提出连通中西的海上航线也应属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由此诞生。65后中学历史老师王葆瑜分享“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史,展开第四棒接力。
不同于编年史侧重于文献考证,专题史围绕“黑石号”“泰兴号”“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的水下文物,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实证。
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苏门答腊勿里洞岛一块黑石礁附近发现海底沉船,并命名为“黑石号”。经过打捞67000余件瓷器重见天日,其中98%为中国瓷器且大部分为长沙窑烧造。通过瓷器身上的文字“宝历二年”将黑石号断代至唐朝。此次打捞中发现的青花瓷盘也将青花瓷从元代推至唐朝,提前了500余年。习主席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特地谈及“黑石号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
“ 黑石号”上的瓷器上刻有宝历二年,由此断定是唐敬宗年间制造
1999年,就在“黑石号”打捞地西侧,1822年因过载而沉没的“泰兴号”被英国人麦克按图索骥打捞起来。据考证,船上大量装载了清朝时期的德化瓷。海峡两岸爱国商人积极行动,将一部分流失海外文物购回并捐赠予国内博物馆和保护机构。
1987年一艘南宋初期运瓷古船被发现于阳江海域,但苦于资金技术都不具备条件当时无法完成打捞。20年磨一剑,2017年“南海一号”18万件水下文物完整出土,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有力佐证。回想从“泰兴号”中打捞起的100万件瓷器其中65万件被只为抬高文物价格被英国人砸碎,如今整个打捞技术和实践将有力避免此类悲剧发生。国家的强盛也从水下技术的进步可见一斑。
酝酿了20年,“南海一号”运用了我国日渐成熟的水下打捞技术,完好保留了文物
分享会后的微信群互动上,来自海南大学法学教授傅崐成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曾就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公约,而4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条例》已经实施,较1989年文本,就文物发现归属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业界普遍反映,在研究和保护为目的的打捞等方面的规定,我国条例较国际公约更加先进。
世界坐标:文明互鉴,开放是主旋律
从考古新发现,给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一个准确的世界坐标。本次“史海泛舟”的“船长”,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武世刚,点评分享中将中国航海视野向外拓展。
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武世刚为中国航海成就理性定位
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均早于中华文明,相应地在航海史中可以看到,在8000年前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已经发现了以芦苇和沥青糊制的内河帆船。而对古埃及文明的考古挖掘中也出土了画有风帆船只的陶罐,还有碑刻中记载了距今5000年前40艘船运送雪松的事件。但埃及并不产木头,在考证后得知这些船只是去往黎巴嫩地区运送雪松为建造法老陵墓的太阳船,不久一艘40米多长、5米多宽由600多块木板组成的太阳船也在胡夫金字塔被发现。
而同期中国夏商还未建立,虽然我国曾发现8000年前跨湖桥文化的独木舟,但从独木舟怎样演进至木板船,中间的历史只能从象形文字中窥见一二而并没有文物实证。
武世刚介绍,斯坦福大学的伊恩莫里斯在《文明的度量》一书中谈到,横向比较15000年不同文明要素,中国在6世纪(隋唐)到18世纪(清乾隆时期)领先世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则认为,公元前1世纪(西汉)到15世纪(明弘治年间)中国更为先进。放眼整个航海史可以看到,航海文明其实不存在一方一枝独秀,而是在文明的交流中互相进步。
《文明的度量》里认为,中国在6世纪(隋唐)到18世纪(清乾隆时期)领先世界
由此视角再审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作为中国航海史巅峰,其实源自于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积累。宋元时期政府开明、海路连通,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航海交流非常繁盛,航线其实已经到达东北亚,东非以及地中海,大有“小全球化”的趋势。丝绸之路从汉代初起,经世积累到宋元时期,中国成为主导世界海洋商贸的经济中心,如今无论在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中都能找到佐证。郑和的远航承上启下,其实更多加深了与阿拉伯地中海的交流。
但从地理大发现来看,武世刚比较,它是直接掀开大航海时代,使得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体,贸易流通,欧洲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而郑和下西洋的行动并没有促成更多后续的自由贸易往来或洋洲的连接。
纵观近四千年航海史,武世刚也提醒,历朝历代强盛的王朝都因开放而影响力深远,反之越封闭则越落后。大唐、宋元以及作为转折点的明朝,无一例外,历史事实也可以再次坚定我国改革开放政策。
三位听友(从左至右)沈世皓、魏潇雪、王园对接力分享做了点评,都表达了对这个抗疫攻坚期内的“史海泛舟”夜晚的珍惜
600多年前的江苏太仓刘家港风帆林立,立于宝船之上的郑和望着浩荡翻涌的大海心中在思考着什么,今天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通过“史海泛舟”,百余听友与我国古代航海成就相遇,再朝远古追溯,同济大学夏立平教授微信分享中提及,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精卫填海、哪吒闹海、八仙过海、张羽煮海等早已“日用而不知”地留在国人记忆中。而2021年福建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再次激活国人蛰伏着的海洋基因,去重新审视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这场因为1月2日参观中国航海博物馆带来的自主学习分享,必然给身处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人多一个眺望世界未来的窗口。
这场讲堂听友历经“14人推选4人、两个月学习五轮打磨”的自主学习分享,给更多的人知晓了古人的智慧和海洋的重要
作者:毛鹰 李念
截图和制作:张勤 柴俊 毛鹰
海报设计:平源海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