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大选将于当地时间10日拉开大幕
2022年法国大选将于当地时间4月10日拉开大幕,4月24日将举行第二轮投票。6日法国《世界报》最新民调数据显示,马克龙在首轮投票中领先,并有可能在4月24日的第二轮投票中胜出,而极右翼“国民联盟”领导人勒庞支持率仍然紧追不舍,8日显示得票率差距有所缩小,此趋势大有再现2017年的大选惊险一幕。
马克龙是否能获胜谋求连任?大选后的中法关系将有何挑战?在世界格局正趋调整中的中法关系能发挥怎样作用?昨天(9日),文汇报记者李念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教授,门镜加盟华东师大前,是比利时欧洲学院欧中研究中心主任,在欧洲学习、工作多年,3月25日她发起了“法国大选对中法及中欧关系影响”线上研讨会,九位中法专家参与讨论,近百业界人士参与。
3月25日,门镜发起了“法国大选对中法及中欧关系影响”研讨会
马克龙机遇:恰逢法国为欧盟轮值主席国,或第二轮险胜
文汇报:4月10日和24日,法国大选将举行两次投票,目前,左中右选手也摩拳擦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参选支持率居高。近年来,民粹主义思潮在世界较为普遍,这样的潮流中,极右翼代表勒庞等候选人呼声也日高,对于马克龙来说,他获胜途中,有何优势和挑战?
极右翼代表勒庞做了充分准备,近日民意直追马克龙,目前已经在2%左右,她提出了法国要退出北约等竞选口号
门镜:正如您所说的,近年民粹主义思潮掀起浪潮,体现在法国这边,从2017年大选到现在,极右翼代表勒庞的支持率一直不低。马克龙自3月初宣布当选以来,主张Patriotism(爱国主义)并和欧盟紧密团结,而竞争对手勒庞则强调nationalism(民族主义),这是他们政见的一大不同。说到马克龙此次竞选的优势,简单而言,首先,法国今年恰逢成为欧盟轮值主席,欧盟轮值主席是每13年半能轮到一次,对现任总统马克龙而言,既是幸运也是优势。借此机会,马克龙不但可以向法国人民,而且是向欧盟全体成员国展现带领欧盟向未来一体化纵深发展的领袖力量。其次,作为现任总统,自2017年执政以来,法国失业率和就业率有着十几年来的最好表现,2021年法国经济增长率达5.4%,高于欧盟平均水平4.8%和德国的1.8%,而且他参选时的大部分承诺得到兑现,积累的民意直接体现在了目前支持率的领先。
此次大选选情胶着,让人回想到2017的惊险一幕
其实优势与挑战是并存的,关键在于能否利用优势赢下挑战。谈到最大的挑战,首先马克龙无暇全身投入大选。因为忙于各种政务,以及在俄乌冲突中积极斡旋,他直到临界时间才决定参选,近期也只举办了一次大型竞选集会,而其他候选人已经展开多轮竞选宣传攻势,尤其是最大竞争对手勒庞近日支持率紧追不舍,相较于2017年大选,两人的民调差距已经大幅缩小,这对他来讲是一大挑战。其次,近日马克龙执政期间雇佣的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又爆出逃税丑闻,对于即将开始的首轮投票,事件的负面影响将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第三,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竞选策略,或许会给选民选择带来一定犹豫。
所以,舆论评估认为,马克龙会在第二轮投票中险胜。
三期叠加,马克龙调停俄乌矛盾,初显欧盟领袖力量
文汇报:法国一直胸怀“政治大国”梦,几乎每位总统都在为此努力。今年被学者称为是法国政治的“三期叠加”年,即大选年、欧盟轮值年、乌克兰危机年,我们也看到马克龙总统一些努力,比如在欧盟轮值会上对美国表示有所独立,在俄罗斯积极和普京保持切磋商谈乌克兰局势,您认为,对法国有怎样新的机遇?怎样情况下,也会把一手好牌给打坏了?
2月7日,莫斯科,俄总统普京与到访的马克龙在长隔3米的桌子举行5小时会谈,会后普京称“有用且具有实质性”。4月6日,马克龙在接受法国TF1电视台采访时,认为自己代表法国与俄罗斯总统经常进行交谈是绝对正确的,“对于在欧洲建立新的安全框架而言,尤其是必要的。”
门镜:你的问题也可以换成,法国是否抓住了三期叠加的机遇。总体来说,是这样的。我们看到,欧盟在2016年曾发布《全球战略》,表达了要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欧洲的强烈意愿。而马克龙2017年当选法国总统以来一直是力推“欧盟战略自主”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但这一战略目前显然是受到了对北约军事依赖的挑战。一直以来欧盟27个成员国中22个国家同时是北约成员,体现在当前的俄乌冲突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实际上再次向欧盟强调了军事力量在欧盟防务中的存在。具体则体现在欧盟对于俄乌冲突的立场判断,实际上感受了到来自美国的压力。
但也因此,欧盟一些成员国也因俄乌冲突事件意识到加强自身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已经在着手提升防务开支在GDP中的占比,并积极推进于2025年前成立5000人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以有自主力量迅速应对危机局势。从这个角度来看,俄乌冲突事件又成为欧盟迈向独立自主的一个机遇。而作为轮值主席国的总统,马克龙显然用好了这个机遇。
当地时间26日,拜登在华沙与乌克兰高级官员会谈,随后公开演讲中要求普京下台。白宫官员紧急澄清:总统是指普京不该对邻国行使权力
日前,拜登在访问欧洲时发表了期望独裁者普京下台的观点,马克龙当即表达了他持有异议。他认为对于欧洲来说俄罗斯是最大的毗邻国,俄欧局势直接关系欧洲稳定,这种主张只会导致区域冲突升级。面对来自美国的压力,我们其实可以听到来自欧盟重要国家的不同立场。这种差别实际上能够展示法国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领导权威,这也是法国近期急切期望达成的目标,我们也看到2月24日俄罗斯采取特别军事行动以前,马克龙曾前往莫斯科斡旋,所以,应该说,法国在复杂局势中抓住了机遇,当然,俄乌局势和世界格局错综复杂,欧洲和美国有着密切的利益关联,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来看,马克龙目前的做法是可圈可点的,还不至于到把牌打坏。
中欧合作在困难中取得新成果,2021年贸易规模创新高
文汇报:如今的世界局势进入“动荡变革期”,在新的“中美欧”格局下看中法关系,在新的“中俄欧”大三角下看中法关系,我们能得出怎样的趋势?
2021年9月28日,“上海号”中欧班列装载着50个40英尺集装箱从上海开行。新华社记者 丁汀摄
门镜:是的,动荡变革期是我们国家领导人给“百年未有之变局”做的一个当下形势的准确判断。中法关系以及中欧关系在当下的“变革动荡期”尤为重要。就“中俄欧”而言,因为尚不存在三方对等的互动,所以,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三角关系。
从双边来看,中俄当下处于背靠背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从中欧来看,4月1日已举办了第二十三次中欧峰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欧盟领导人时指出:“去年以来,中欧关系在挑战中实现新发展,中欧合作在困难中取得新成果。事实证明,中欧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深厚合作基础,只有合作协调才能解决问题、应对挑战。中方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贯,希望欧方形成自主的对华认知,奉行自主的对华政策,同中方一道,共同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
正如此前国际研讨会中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提到的,中欧自1975年建立双边外交关系以来总体发展良好,贸易投资规模在2021年新冠疫情冲击下仍然增长27.5%,达到了创纪录的8281亿美元。双方直接投资规模也不断增长,欧盟成员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达到了2012亿欧元,中国在在欧盟的直接投资存量也达到了800亿美元的规模。这说明双方互利合作的基础是坚实牢固的。
理性框架内,深挖中法共同利益,向欧盟战略自主靠拢
1964年6月6日,我驻法大使黄镇(左)在法国巴黎总统府爱丽舍宫向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戴高乐(中)递交了国书
在此背景下看中法关系,历史上有1964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不顾美国的重压,在“证据和理性”的驱使下与我国建交的佳话。当下,中法关系是会受到中欧关系一定掣肘,而中欧关系也会受到美国施压的影响。法国作为欧盟重要创始成员国,在欧洲一体化和欧盟外交政策制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今年2月初,马克龙在出席华盛顿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讨论时表示“欧盟即使离华盛顿更近也不应该与美国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因为在多极格局中,欧盟尚能推行战略自主权,而这种针对中国的共同战线会将世界推向两极对抗的格局。
提到“中美欧”三角关系,当下“中美”关系,已经进入长期博弈,“美欧”关系在拜登上台后得到极大加强。在俄乌局势中,可以清晰看到,美国是极力将“中俄”推向“一边”,以此来继续加强中美之间的博弈,并在世界范围扩大意识形态对立。我们更加有必要在务实和理性的框架下深度挖掘中法共同利益,并以此为中法、中欧关系向建设性的方向发展。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而欧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掌握战略自主并且担当起亚欧大陆维护和平的力量,我们需要拭目以待。
法国对华民意自2016年起受到三种人为因素影响
文汇报:法国亚洲主席提及近日在法德的民意调查中,中国的美誉度有所下降,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他提议要在网络上加强民间交流,凭您多年在比利时生活工作的经验,您认为有怎样的形式展开民间交流更有效果和意义?
法国亚洲中心(Asia Centre)主席迪蒙柳Jean-Francois Di Meglio
门镜:研讨会上法国亚洲中心(Asia Centre)主席迪蒙柳(Jean-Francois Di Meglio)提到法德民意调查当中有所下降,在我看来原因有很多也很明显。
首先从媒体舆论角度看,自2016年到2019年,尤其是2019年,欧盟对中国的定性逐渐从“合作者”转向“竞争者”“体制性竞争对手”。原因在于,欧盟单方面认为中国的国力上升导致了欧盟相关领域利益的损失,所以原来的中欧之间“经济互补”的说法在欧洲逐渐被舆论淡化,并转向越来越有竞争性的描述。欧盟成员国很长时间对中国各方面事物持批评态度,加上媒体选择性报道,无论是社会方面还是经济方面,这种舆论苗头目前仍在上升的阶段。
其次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原因,这些年来中国各领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让我们拥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而欧盟一直以来都试图通过跟中国的合作来改变中国,但却没想到中国走自己的路却更加强大了,事实颠覆了欧盟对自身意识形态的自信和对我们的认知,这种来自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压力造成了对中国认知的情绪反弹。
再有就是新冠病毒的溯源问题,欧洲带有普遍的误解和怨气,加上俄乌冲突中中国的依据事情复杂经纬采取的平衡做法,被视为中国没有“选边站”并对俄采取制裁,包括再之前的香港问题和新疆问题,这一系列原因的叠加政治渲染后导致了民间对中国的看法转向负面。
民间交流最大公约数:网上加频,疫情后实地走访
2018年11月28日,法国驻成都总领事满碧滟(右三)到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参观交流
政府层面沟通固然非常关键,但涉及的人员毕竟有限。正常情况下民间交流基数更大,渠道有很多,比如通过各种项目互访,大学之间也有学生交流以及长期或短期的访问学者,类似的非正式的民间对话其实相当多。而当下最大的问题就是原来面对面的民间交流在全球疫情流行的情况下变得非常困难。目前不管是院校还是智库主流的交流基本都在网上进行,但网上交流毕竟有许多局限性,无论是交流频率还是交流气氛都受到很大影响。
尽管艰难,我们依然要抓住各种机会,法国专家提出的加强网络沟通,确实也是目前的最大公约数。至于将来怎样的形式开展民间交流更有效果和意义。据我所知,现在绝大多数的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基本来自于当地的新闻媒体,但其实大部分媒体因为对中国了解很少,报道中存在偏见以及常见的“战狼”等等标签化的语言,容易流于误导。我认为千言万语胜不过眼见为实,亲自去了解和体验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他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中国。
在忙碌的抗疫关键期,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教授接受了文汇报的电话采访,此为3月25日主持线上研讨会截屏照
(采访:李念 整理:毛鹰)
作者:门镜 李念 毛鹰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