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走过大时代》,梁晓声著,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3月出版
【导读】依据梁晓声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播放后,引发了普遍的共鸣。东方出版中心特编辑了梁晓声近几年的30篇散文集结出版。该书记录着芸芸众生的苦辣酸甜,小人物的悲欢凝聚出恢弘的时代,体现了梁晓声一贯的良知与责任,一贯的对人类的关怀、对历史的反思、对民众的悲悯……同时展示了他精良的文笔和独特的神韵。
讲堂获授权刊发其中两篇散文,愿这些碰触人心的故事,陪伴我们走过抗疫的攻坚时段。
老水车旁的风景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
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于是这里有了算命的、画像的、兜售古玩的;也有了陪酒女、陪游女、卖唱女、按摩女,皆姿容姣好的农家少女。她们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到来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皆着清朝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 际,道是无情却有情。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都是景区花钱雇了在那儿摆样给观光客们看的,收入微薄。幸而,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
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五十元。老妪是以感激旅游业,对自己能有那样一种营生甚为满足,终日笑眯眯 的。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像寻蜜的蜂儿一样被这旅游地的兴旺发达吸引来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曾有好奇的村人问过,少女讳莫如深,每每三 缄其口,是以渐无问者。当地人对于外地人,免不了有点儿欺生。可像她那么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讨生活的方式并不危害任何当地人的利益,虽然明明是外省人,便借故欺她,却是不忍心的。
不忍相欺归不忍相欺,但对于那来历不明的小姑娘,当地人内心还是有些犯嘀咕。会不会是个小女贼,待人们放松了警惕,待她摸清了各家的情况,抓住对她有利的机会,逐门逐户偷盗个遍,然后逃得无影无踪。据他们所知,省内别的景区发生过这样的事,祸害了当地人的也是个姑娘。只不过是个二十几岁的大姑娘,只不过没有亲自偷鄙,而是充当一个偷盗团伙的眼线。那么,她背后也有一个偷盗团伙吗?人们相互提醒着。随后,她的行动便被置于许多双有责任感的眼睛的监视之下。
但她一如既往地对人们有礼貌,还特别感激当地人收留她。难道因为她才十六七岁,还太单纯,看不出别人对她的警惕吗?这么小年龄的女孩儿走南闯北,会单纯才怪!那么,必是伪装的了。于是,在当地人看来,小女孩还很狡猾……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
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一百五十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来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
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
老妪说得很诚恳。
少女没想到老妪会那么说,正犹豫着该怎么回答,老妪又说:“我一分钱不收你的。”
……
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于是,少女脸上笑容多了,喜欢和她一块儿照相的观光客多了,小费也多了。最多时,每天能收到五十元。
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
她说:“走?往哪儿走?人家孩子比我多的钱放那儿都不避我,我那么点儿钱,防人家干吗?”
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二十几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小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有时,一老一少对面坐着,各点各的钱,还相互换零凑整的……
然而有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是农村人,还是个孤寡老人,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负责的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住哪儿去吧。”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要服侍服侍她……”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 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负责的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这个小人精,不图房子,还图什么?于是,在老妪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负责的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
老妪说:“行啊!”村里负责的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负责的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村里负责的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外省的小妖精迷惑了,已经按手印留下 了什么遗嘱,把一间半祖屋“赠给”那小妖精了……口口相传,几个人所担心的事情,一夜之间仿佛成了确凿之事。是可忍,孰不可忍?岂能让不相干的人占了便宜?于是全村男女老 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村里人们的心暗中扭成了一股劲儿——你不是哭着闹着要服侍吗?你一个人好好服侍吧!服侍得再好也是枉费心机,企图占房子,法庭上见吧!十几天后,老妪走了。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套寿衣……又过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村里负责的人竟不知拿老妪那一间半祖屋怎么办才好了。景区内的门面房是在涨价。但他不敢自作主张改造、装修或租或售,因为他怕有一天少女突然出现,手里拿一份什么证明, 使村里损失了改造费或装修费,甚至落个非法出售或出租的罪名……
那景区至今依然游人如织。那水车至今还在日夜转动。那一间半老屋子至今还闲置着,越发破败了。再不改造和装修,不久就会倒塌……
乘客和黑车司机
我有一位朋友,家乡人,经商的。业务主项在北京,每个月都要往南方去一两次。
一次又往,目的地是常去的一座大城市。从机场到市里,约四十几分钟车路。拎着包刚一出现在机场大厅里,便被一个小伙子迎住了,问要不要乘便宜车之类的话。一听就知道是黑车司机,不理睬。
然而小伙子却彬彬有礼,恭敬之至。说可以少收二十元钱;说有什么特许证,可以免交设在半路的高速公路费;说可 以抄近路,保证至少提前十分钟进入市区。最后,特别强调地说,他的车可是一辆奥迪。
我的朋友竟被说动了心,跟着那小伙子去坐那辆黑车了。 黑车果然是奥迪。而且,是黑的。但那辆奥迪是八十年代的老款,里里外外已经旧到不能再旧的程度了。
黑车司机将车开走以后,得意洋洋地说:“是奥迪吧?我开的是黑车不假,但是我不骗人。”
我的朋友就问:“早知道你开的是这么一辆奥迪,我根本不会上你的车。”
小伙子一笑,说已经坐上了,后悔的话就别说了呀。你不是还能省下二三十元钱嘛,不是还能提前十来分钟进入市区嘛……
我的朋友一想,可也是的,也就不再说什么非常不满的话。这事儿,在我的朋友那儿,其实图的不是能省下二三十元钱。他的生意做得不错,每年入项颇丰,根本不在乎能否省下 二三十元钱。早十来分钟进入市区,对他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他是直接坐到宾馆去,早不早那十来分钟,对他没什么特殊的意义。我的这一位朋友,本身有两大问题——第一是烟瘾很大,第二是难耐寂寞。但飞机上是不允许吸烟的,这一次坐在他旁边的又是一位年轻女士,人家不和陌生人说话。所以他一下飞机,便立刻想要满足两大急迫而又强烈的要求。一是生理的,赶紧吸上一支烟才舒服;二是心理的,三个多小时没主动和人说话了,急迫而又强烈地想和人说说话。
该市是他常去的。该市偏偏又对出租车行业规范严格—— “请勿在车内吸烟”“请勿与司机交谈”。这样两行文字,醒目地印在“敬告乘客”之宣传卡片上,卡面用透明胶条粘在车里。故我的这一位朋友每次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反而倍觉约束。对他这一类乘客,那两条“警告”很不人性化似的。主要是由于这种原因,我的朋友才坐上了那小伙子的黑车。
但他毕竟也是一个懂得起码的文明礼貌的人,试探地问:“我可以吸支烟吗?”
小伙子爽快地说:“可以。太可以了!您想吸多少支就吸多少支,想怎么吸就怎么吸。”
我的朋友一听,高兴了。掏出烟来,急不可待地吞云吐雾。生理的要求获得满足的同时,心理的要求也开始蠢蠢欲动了,于是没话找话地跟司机搭讪:
“看你的样子还不到三十吧?”
“老板您眼力真准,我二十九。”
“结婚了?”
“都有孩子了。”
“男孩儿,女孩儿?”
“女孩儿。”
“女孩儿好,将来往外一嫁,也就省心了。”
“老板,咱俩想一块儿去了。”
“这车是你的?”
“也不是我自己的,三个哥们儿合买的一辆二手车。”
“这车开不了几年了呀,该淘汰了啊!”
“能开几年开几年呗,得养家糊口哇。”
“那,为什么不争取当一名正式的出租车司机呢?”
“那太受剥削了呀!辛辛苦苦一个月,差不多三分之二的钱让出租车公司搂去了!”
于是我的朋友大发感慨。对出租车公司进行谴责,对开黑车的小伙子表示同情……忽然他觉得不对,问:“怎么还没过收费站啊?”过了收费站,离市区就只剩一半路了。
小伙子说:“咱们绕过收费站去。我不是有言在先,要为您省下十元公路费嘛!”
“那,咱们现在绕过去了吗?”
“还没有。一会儿就绕过去了。”
“可,我坐到你的车上已经二十多分钟了。你保证了的,提前十分钟进入市区……”
“放心,没问题,没问题……”那时车开在一条我的朋友完全陌生的路上,坑坑洼洼,颠颠簸簸;路两旁,看不见一处他曾熟悉过的标识性建筑。他开始怀疑再过十分钟怎么会进得了市区呢?开始有点儿后悔坐上那一辆黑车了。心理满足了一下,话也不多了……
路上的车渐多起来。一会儿,那辆老旧的奥迪被堵在了一处十字路口。
“你看,现在都半小时过去了,这儿是市区吗?”
“这儿当然不是市区啦!我怎么能料到会在这儿被堵住呢?”
“那你偏往这么一条路上开?”
“不是要为你省下十元过路费嘛!我得讲诚信啊!”
“你居然还说什么诚信!我就那么在乎能省下十元钱啊?”
“你不在乎你上我的车?你不在乎你一开始就声明啊!”
“你、你还这么跟我说话!”
“那我该怎么跟你说话?”
由于堵车,二人的情绪都变糟了,你有来言我有去语的,几乎吵了起来。
堵车是因为前边出车祸了。他们的车一堵就被堵了半个多小时。等终于又能往前开了,我的朋友已是满肚子的气了啊。但,生气也白生气。而且,只有生自己的气啊!车里的气氛, 当然也就不像他吸第一支烟时那么友好了。
又半个多小时,汽车才进入市区。其时天已黑了。我的朋友却还是看不到一幢标识性建筑,忍不住气呼呼地问:“你是在往我住的宾馆开吗?”
黑车司机反问:“那你以为我是在往哪儿开?”
他说:“那我怎么看着道两旁一点儿都不熟悉?”
黑车司机说:“咱们不是从别的路开入市区的吗?”
那时候,偏偏又是市区里堵车的时候……
简单说,又过了四十多分钟,我的朋友还坐在那一辆黑车上。黑车下了这一条封闭马路,驶上另一条封闭马路。往复不已,似乎完全失去了方向感。不是小伙子成心要多跑冤枉路, 耽误他的时间坑他的钱,而是根本不清楚我的朋友要去的宾馆在一条什么街上。
“你他妈的不清楚,你还敢诓我上你的黑车!”“老板你别骂人行不行?你不是说你常住那家宾馆,你熟悉路嘛!”“我当然熟悉啦!”“那你说咱们该怎么走?”“我怎么知道?”“你 刚刚还说你熟悉!”二人终于大声吵了起来。开黑车的小伙子也急得怪可怜的,淌下满脸的汗来。但我的朋友已不同情对方也要养家糊口的难处,只觉得对方实在太可恶可恨了。
当黑车又一次从封闭公路上驶下来,小伙子打算向停在人行道边的一辆正式的出租汽车的司机打听路时,我的朋友反应迅速,在几秒钟内便拎着包下了车,坐入正式的出租车里了。
正式的出租车毕竟是正式的出租车。他刚一说出要去什么宾馆,人家司机已经把车开走了,并说:“不太远,二十分钟就到。”那开黑车的小伙子,开着黑车尾随出租车,时时与出租车并行。一并行着了,便从车里伸出手臂向我的朋友讨要乘车钱。我的朋友正在气头上,怎么会让出租车停下来给他钱呢?非但不给,还恶语相骂。出租车司机对开黑车的小伙子用 当地话说了几句什么,那辆黑车才不尾随了。
出租车司机又问我的朋友怎么回事?他据实相告,末了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想赖他那几十元乘车钱,给了他我自己心里的气如何消?”出租车司机沉默良久,低声说出几句话 是:“那您老板在本市的日子里可要多加小心了。据我所知,他们那些黑车司机都不是单干,也是有组织的,跟黑社会差不多。您须提防他们报复您。何况他已经知道您住在哪一家宾馆 了。”
我的朋友心中大为不安起来。
宾馆离他换车的地方确乎已不甚远。那时已不堵车了,没用二十分钟就到了。然其办完了手续,进入了房间,冲过了澡,定下心来一想那开黑车的小伙子自然令人恼火,但也就是不对,分明并非成心,何必非惹对方记恨自己呢?再联想到那小伙子对自己做的那一种手势,以及出租车司机对自己说的那一番话,越发不安,进而疑神疑鬼。
一个多小时以后,他到前台去退房。从迈出房间那一步到迈入电梯到退罢了房迈出宾馆站立在人行道上,左顾右盼,神情惴惴,仿佛前后左右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或几个仇人,以夺其性命为快事。
好在很快就拦住了出租汽车,于是转往别家宾馆去住了。因在前一家宾馆是预定的房间,已超过退房规定时间,白交了一天三百多元的房钱。但他那时已顾不上计较经济的损失,悠悠万事,唯保性命安全为大了。
虽然顺利地住入了另一家宾馆,一颗心却还是终日忐忑,草木皆兵,出入诡秘,不安并未稍减。业务之事,但凡能请对方到宾馆来谈,则便不离开宾馆。心里的害怕,又不便向对方解释。结果那一次给对方的印象就特别不佳,使对方误以为他架子大了,摆谱了,对他也就不怎么待见起来。这年头,相互达到的商机多着呢,都是商道上见过世面的人了,谁离开了谁不行呢?谁又非得把谁格外地放在眼里不可呢?
几天内双方在宾馆里见了几次面,来前原本有把握谈成的几桩买卖,到头来竟一桩也没落实,这令他大为失望。对方觉得他架子大了,对他的印象不好了,也感到不爽。
离开那座城市的前一天,他要求对方派人派车送他到机场。买卖没谈成,架子又变大了,对方本已不爽;便将他的要求又误解为摆架子了,惹得对方更加不爽。随便地找了个借口,把他的要求挡回去了。
心隐悸惧的他,为了安全起见,买的是最早的一次航班,六点来钟就离开宾馆去往机场了。唯恐在机场遭遇到那黑车司机及其同伙,一下出租车,那样子几近逃入了机场……
回到北京后他才安稳下一颗惊恐万状的心来。然而此后,一打算要去A市,立刻便会联想到那名开黑车的司机对他所做的那一种威胁的手势,以及那名正式的出租汽车司机对他的忠告,于是畏缩不愿成行。半年后,连在A市的业务,也都荒废了……
唉,我早已听惯了许多人对社会险恶的抱怨和切身感受。但大抵是以自己的优点说事的。比如先言自己的怀才不遇,接着批评别人的有眼无珠;先言自己的卓越能力,接着感叹别人 的妒贤嫉能;先言自己的大公无私,接着谴责别人的私欲膨胀;先言自己的与人为善,接着抨击别人的小人勾当和伪善行径种种……
却很少听到有人承认,是由于自己身上的某些毛病恰巧与社会的某些毛病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惯性撞击,于是才使自己在某些时候陷于狼狈之境的。
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事,便是后种情况之一例。
而依我的眼看来,对于并非处在弱势群体中的人,后一种情况比前一种情况多得多。
是以自诫。
作者:梁晓声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