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梅利霍沃故居海鸥木屋前后的玫瑰
出生于1860年、活了44岁的俄罗斯作家契诃夫曾说过自己的作品最多流行七年,但为何一百多年后人们还在传颂他的上百部短篇小说和六部戏剧?
上周末,文汇讲堂线上沙龙中,带着《套中人》《变色龙》等记忆,听友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引领下,理解了契诃夫作为农奴的孙子,依靠自制力和对教育学习的信仰,如何完成克服成长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三重精神超越,也了解了契诃夫在医生、作家之外,园丁身份如何帮助他从大地和自然中汲取精神养分;华东师范大学资深俄苏文学专家陈建华教授,则带领听友进入人才辈出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长廊中,理解契诃夫成为俄罗斯戏剧向现代转型的意义。150分钟的沙龙中,作为当代人的听友们与契诃夫产生强烈精神共鸣,也经历了一场不同程度的自我净化。
▲1904年契诃夫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在雅尔塔白色别墅里,左边是相伴的仙鹤
特别视角:故居云上探访,玫瑰里感受灵魂
传记《契诃夫的玫瑰》,是戏剧、美学研究学者顾春芳教授在2021年8月的新著,文汇报读书版刊发了书评,文汇APP的讲堂频道也做了书摘,由此也促成了此次沙龙交流。主持人李念介绍这是不同于以往七八种海内外契诃夫传记的独特视角,以契诃夫的园丁身份,统摄了他的人生、情感和文学创作。
顾春芳借作家爱伦堡的《重读契诃夫》介绍,契诃夫是一位醉心于播种花籽、移栽花苗、嫁接花木的园艺师。其妹妹、契诃夫纪念馆馆长玛丽亚的回忆录中,提到契诃夫在他钟爱的花园留下了100多株玫瑰,无论是在梅利霍沃他第一个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庄园,还是在后期购买的雅尔塔白色别墅,玫瑰都不曾缺席。让听友诧异和感动的是,顾春芳在疫情阻碍了实地寻访计划后,委托俄罗斯摄影师在难得的开放日,实地拍摄了两处故居和盛开的玫瑰。
▲契诃夫故居里怒放的玫瑰,从俄罗斯传到顾春芳和中国读者面前
“2020年,我列了契诃夫所有栽种过的植物清单,拜托在俄罗斯的朋友、摄影师亚历山大前往梅利霍沃协助拍摄。4、5月份俄罗斯本土疫情严峻,名人故居都关闭,原以为计划要落空,但在7月玫瑰盛放的季节里又迎来场馆重开的好消息,拍摄异常顺利。”得知委托来自中国的契诃夫研究者,梅利霍沃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配合。3天之后,一张张照片从万里之遥传回了中国。
讲座中,顾春芳给听友展示了夏日里怒放的玫瑰;专供写作的蓝色的海鸥木屋,因为四幕剧《海鸥》便诞生在这里;还展示了珍贵的在1882年刚刚入住时在门廊的全家合影——六个兄弟姐妹和父母。“可以想象,这位农奴之孙、小商人之子的平民作家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子,一如今天年轻人在打拼的城市里安家落户站稳脚跟一样,此时的心情必定是无与伦比的快乐。”
▲1882年入住梅利霍沃庄园时在门廊拍摄的全家福
拍摄契诃夫的第二个庄园、1899年购买的位于克里米亚地区的雅尔塔白色别墅就坎坷了许多,顾春芳提及依然很感慨。但幸运的是经过多方寻找,联系上了坐落于契诃夫故居旁边的雅尔塔美术馆馆长弗拉米基尔先生。通过他,采集到了白色别墅的照片。照片传回的7月15日,正逢契诃夫诞辰116周年,照片中雅尔塔海边的契诃夫塑像前,摆满了市民们献上的鲜花和玫瑰。雅尔塔的故居因为契诃夫妹妹、活了80余岁的玛丽亚的终身精心呵护,保存得非常好,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曾拜访过雅尔塔白色别墅和玛丽亚。
▲雅尔塔美术馆馆长传回来的契诃夫塑像和像前玫瑰
参观名人故居对加深理解作家起着不可磨没的作用,陈建华高度赞扬顾春芳的云上探访实践,也分享自己多次参观托尔斯泰等十余位俄罗斯作家故居的体会。“你不去屠格涅夫的故居,很难理解为何他笔下的风景如此优美,因为屠格涅夫居住的俄罗斯中部,就是这样的生态环境。”
生活在自己灵魂的养分里:三重超越
对契诃夫的评价,同时代人和后代人留下很多,顾春芳盛赞“契诃夫生活在自己灵魂的养分里”。这体现在契诃夫的三重超越,“这三重超越构成了我们今天理解和解读契诃夫艺术和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坐标:对苦难生活的超越、对人生终极意义思考的超越、对传统的文学和戏剧法则的超越。”
*坚信教育能完成自我进化,实践了对苦难的超越
▲顾春芳理解中的契诃夫
相比较于许多出身贵族的作家,契诃夫作为小商人之子,童年和成长的历程中经历了贫困、屈辱与伤害。但是这些苦难未曾扭曲他的心灵,他反而从冷漠、自私、麻木不仁和一切世俗的伤害以及内心的奴隶之苦中摆脱出来。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顾春芳认为,“人最终成长成什么样子,最大的教育者是自己,而契诃夫始终未曾放弃对自我的教育和自我的进化。”
在19岁中学毕业后,契诃夫就承担了养家的责任,依靠勤勉而富有天分的写作撑起家中8个人的生活来源,同时以坚强的毅力在此后5年中完成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的学业,“医学是我的合法妻子,文学是我的情人。”契诃夫终身行医,改变了家人的命运。医生这份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顾春芳认为,一是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在他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他要比常人更能理解病人的痛苦,深谙人们在困境中寻求安慰的心境。二是他所拥有的医学知识要求他理性客观地看待复杂事物,在他的作品中总能察觉到“冷眼看世界,热心对众生”。在小说和戏剧中也带着对苦难的认识和超越,“这是一种自我觉醒后对自身灵魂的主动改造。”
这种依靠主动的灵魂改造获得的对苦难的超越,也是吸引顾春芳锲而不舍追索契诃夫的动力。在24岁染上肺结核直到44岁去世,契诃夫一直以昂扬的姿态在和病魔做斗争;1886年,契诃夫来到西伯利亚萨哈林岛考察犯人的人间地狱,追问文学何为,他确认了文学家必须有正义感,人乃至一个社会都需要明确的世界观,否则就不会有自觉的生活。
*开创了心理现实主义戏剧,关注平凡人的自我斗争
▲疫情时期特别录制、伦敦西区2020年全新复排版契诃夫名作《万尼亚舅舅》
第二重超越要放到19世纪的作家群中看。顾春芳分析,当时的俄国知识分子常常游走于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契诃夫出生于虔诚而又传统的东正教家庭,在对终极意义的思考过程中,他最终摒弃了宗教的信仰;在对本质上苦难的世界的追问中,他最终领悟到了最终极的意义不在彼岸,进而完成了他形而上的超越。与宗教信仰相比,他选择用良知来做终极精神的诠释,他说:“人应该或者是有信仰的,或者是在探索信仰的,否则他就是个空虚的人。在上帝存在和上帝不存在之间有着广袤的空间,真诚的智者也是在其间艰难的跋涉者。”
第三重超越体现在艺术上。顾春芳认为,契诃夫创造了心理现实主义戏剧,而这一类型的戏剧直接哺育了俄罗斯现代戏剧体系,也因此影响了俄罗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并在世界戏剧史占据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契诃夫对戏剧的革命式转变体现在,他改变了西方戏剧对戏剧性的定义,将戏剧性由激烈的外部矛盾冲突转变为内在冲突,从而完成了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刻的戏剧革命。
▲契诃夫书桌上摆放着有柴可夫斯基签名的照片
在契诃夫的戏剧中,戏剧性并非仅存在于那些令人惊讶、罕见、夸张的激烈冲突中,在《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剧中,都是潜藏于日常生活,潜藏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琐事之中的平常人的痛苦和斗争。大部人是不可能经历像英雄一样跌宕起伏的人生,因此高尔基将契诃夫的戏剧概括为“日常生活的悲剧”。
从19世纪俄罗斯文学长廊中理解民族性
作为俄苏文学研究资深领军人物,已过古稀年的陈建华将视角拉至整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和思想长廊中,而契诃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作家。陈建华梳理,经历了两百年被蒙古占据造成的文化断层,从彼得大帝全面西化开始,俄罗斯文学逐渐复兴,并在19世纪如群星般涌现出许多大文豪,继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托尔斯泰之后,契诃夫成为俄国文学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一环,经由契诃夫,成功开启了整个现代戏剧的新时代。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俄苏文学专家陈建华,将视野拉向深远的时代背景
而俄罗斯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层面上,也都经历了“亲欧派”和“斯拉夫派”的长期博弈。陈建华分析,从地缘的角度,俄国疆域横跨欧亚,因而始终存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冲突。在18世纪后期彼得大帝发动改革,使得大量的精英阶层全面西化,但社会中存在着的大量农奴,身处封闭的环境中仍然过着逆来顺受的奴性的生活,这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割裂。但积极意义在于,俄国对外赢得几次战争胜利,使得国家中强者意识和救世主义精神得以展现,具体就体现在精英贵族们身上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探索精神,无论是国家和个人都在积极地寻找出路。
讲堂为听友们准备的彩蛋——冬宫建造过程及内部建筑约旦楼梯、彼得大帝厅、卫国战争厅的意义,也加深了听友对俄罗斯融入西方现代化漫长征途和保持民族性之间如何取得平衡的理解。而主持人李念补充的契诃夫和托尔斯泰之间的友谊和不同艺术观,也增加了一个丰富的侧面。
▲契诃夫的超越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听友
原定100分钟的沙龙,不知不觉中延伸到了150分钟,并又增加了40分钟微信语音讲解。今天重读契诃夫有何意义,他超前的生态美学对今人有何启发,在逆境中如何自我超越并包容他人,文学和国运是否有关,诸多问答萦绕在听友的脑海里,在第二天微信群里的听友感想分享中,契诃夫的正能量也形成了强烈的气场——学习如何与不安定的外部环境相处,坚持自我教育,在躬身自然之中寻找心安之处;如何在时代的巨大变革和风起云涌中,以历史的厚重和宽阔的视野,审视当今的世界和生活。
顾春芳带来的高尔基的评述也留在听友心里:不同于普希金带有贵族风范的澎湃,不同于托尔斯泰高山仰止的崇高魅力,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像奔腾激流,契诃夫更像是一条平静而开阔的大河,他的精神世界像江河映照着天空,倒映着两岸平静流淌:谦逊温和又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身上还闪烁着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拥有的克己、简朴和自尊的古典气质。
相关链接:
作者:毛鹰 李念
照片:来自沙龙截屏、《契诃夫的玫瑰》一书
编辑:金久超 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