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要更了解中东,也要让中东学者更了解中国”,在10月16日于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上海中东学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在热烈讨论后形成这样的共识。中国中东学会顾问、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资深中东问题专家朱威烈提醒,我们要在中国研究好中东事务,还要在中东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中国特色中东学的重要内涵。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野下的中东问题与中东研究”主题下,吴思科、高有祯、詹永新、李华新等各位中国前驻中东国家大使,带来中国中东外交一线的实践与观察;来自各科研院所和高校中东研究机构的学者们带着最新的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切磋观点,辨析现状,展望前景;《阿拉伯世界研究》《西亚非洲》《国际观察》《国际关系研究》《中东研究》《土耳其研究》《亚洲与伊斯兰研究》等相关领域重要期刊主编、副主编也与会研讨,共襄中国中东学的学科建设。上海中东学论坛自2017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年启动创办以来,已经以机制化形式走过五年。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推进和深刻影响着中东地区的地缘格局和形势演变,为中国中东学界的研究带来诸多问题和发展机遇。
10月16日,全国各地的中东学人共赴上外,研讨“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中东问题和中东研究”
中东走不出“时间诅咒”?
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提出中东“十年诅咒期”的概念,认为中东地区存在周期性波动的“时间诅咒”现象。他认为,在域外大国各种形式的打压下,中国在中东地区遇到的挑战日益突出,国际与地区形势的发展不断给出高难度的“附加题”。
关于当前中东形势,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前驻沙特、埃及大使吴思科,前驻伊拉克、叙利亚、沙特大使李华新等都认为随着域外大国的战略收缩,留给地区大国一个思考自己命运的机遇。在这个没有大国、但有着诸多心怀世界大国梦的地区,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认为“新一轮地区力量再平衡”的趋势正在出现。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提出,地区力量的重组正呈现着与制度化联盟、非正式强联盟不同的非正式弱联盟态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分析指出,当前中东地区形势缓和明显,一些历史上的宿敌关系出现戏剧性变化,伊朗与沙特、沙特与卡塔尔、土耳其与埃及、以色列与埃及等相互间关系都有缓和推进,他认为,“新一轮中东国家关系的调和在出现”。
中东地区能否走出混乱局面?与会学者在寻找病因中寻觅由乱至治的路径。
从左至右:吴思科大使、詹永新大使、李华新大使
中国前驻以色列大使、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詹永新认为,从地缘政治上看,中东地区发生重大冲突的可能性还是存在,域外势力未必真的罢手,油气产业链调整带来的不适应,必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隐患。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周烈教授给出了新冠疫情下中东地区有关国家一连串惨淡的经济数据。中国中东学会顾问、上海犹太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潘光认为,中东地区的大国介入、恐怖主义由来已久,地区安全形势依然堪忧。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从中东地区伊斯兰思潮的视角分析了塔利班转型的前景。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则认为,我们不能用地缘战略这种西方式的思维来衡量中东各国,埃及、伊朗等国都曾拥有辉煌的历史,更适合从文明发展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在历史观、时代观、角色观、联系观等视角中,角色观和联系观最为关键。中东国家自身的社会改革与文化创新是发展的希望所在。
中国在中东的机遇和挑战何在?
从左至右:王林聪、周烈、马晓霖
围绕域外大国的战略收缩给了中国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问题,李华新大使认为,域外大国的战略收缩有力不从心的原因,但收缩并不等于放弃对中东的控制,对待域外大国实力在衰退的简单化结论要谨慎。吴思科大使认为,中东国家大多数看到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前景,他们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和期待也是对国际公平和正义的支持和期待。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杨言洪强调,面对世界大变局,中国布局中东要立足长远。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薛庆国强调,新形势下,要思考并加强在阿拉伯世界有效传播中国声音的问题和相关工作。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广大认为,面对时代发展与世界变局,中阿共建命运共同体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内涵丰富。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教授陈杰强调,在中阿共建“一带一路”中,要让媒体交流走在中阿民心相通的前列。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胜湘认为,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中国的中东外交遇到新挑战,有了新变化。基于这样的新挑战、新变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分析了世界大变局下上合组织扩容的问题。
打造学术共同体,汇成研究攻关合力
从左至右:高有祯大使、朱威烈教授、丁俊所长
世界百年大变局下的中东之变,为中国中东学界开展深入研究带来诸多问题和重大机遇,上海中东学论坛已成为中东学界开展学术交流、汇集研究力量、推进学科建设的的平台,这一平台的五年发展与建设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中国中东学会等沪上研究机构和全国研究团体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在疫情高压下,线下会议的当面交流更是来之不易。第五届上海中东学论坛由六家单位联合主办,除了中国中东学会外,还有沪上三所高校和两个研究机构的相关单位,其中既有论坛的三家发起方,包括承办本届论坛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和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还有后续加入的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强调,沪上中东研究机构正在致力于打造学术共同体,汇集上海中东学研究团结协作的攻关力量,立于时代前沿,努力为中国中东外交提供更好智力支持和学理支撑。
国别研究深入细致,大有可为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开幕式上致辞,会议结束时给十数位学者颁发上外中东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
阿富汗变局、伊核协议问题、土耳其的地区影响问题、卡塔尔的小国大外交等基于热点问题的国别研究,也是与会学者聚焦的重点。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围绕国别区域视域下的中东研究做了线上发言,强调新形势下的中东国别区域研究大有可为。内蒙古民族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王泰就历史学视野下的中东区域国别研究提出了学理性问题。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王锁劳就中东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学科问题进行了探讨。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王宇洁,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开运,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吴冰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叶青、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吴磊教授,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教授刘义,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唐志超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毕健康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秉忠教授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副院长金忠杰教授,山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中东城市研究院院长车效梅教授,安徽大学西亚北非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壮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所王震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教授丁俊、丁隆、汪波、钮松、范鸿达、章远等众多与会专家结合地区热点问题,就伊朗、阿富汗、卡塔尔、土耳其等地区国家形势发表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对全面了解和认识世界大变局下的中东之变提供了不同观察视角。
前驻中东各国大使再聚上海中东学论坛,分享宝贵的经验与观察
今年中东地区热点频频,吸引全球关注。美军按计划却狼狈不堪地撤离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权是标志性事件,回想20年前的2001年,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这两件事都载入了历史。动荡不断的中东,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下,趋缓的地区冲突,是否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些难解的问题或许将会在以后的上海中东学论坛上,再由汇集一堂的学者们共同作出解答。
作者:李念 (文汇报记者)
编辑:钱亦琛 李念
照片:部分由李念拍摄,部分由主办方上外提供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