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教授主讲《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及其宝贵启示》
【导读】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前,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教授以《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及其宝贵启示》为题,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今将演讲精要分两篇整理刊发,此为下篇。
曲折中前进,社会主义在中国从艰辛探索到创造奇迹
苏联为何会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思考,他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从理论上分析,其亡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放弃了共产党领导,放任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所以,苏联在1991年12月25号红旗落地是有根源的,但是苏联的历史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和反思。社会主义在中国同样也是一个从艰辛探索到创造奇迹的过程。沿着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线索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句话。
*站起来:《共产党宣言》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指明了新的革命前途
中国为什么会选社会主义,这一定要联系到近代中国的历史。1939年12月,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这篇文章中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中各种思想频频亮相,但都不能解决中国这对主要矛盾。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让我们看到一线曙光。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1920年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1920年,陈望道翻译了我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今年正好100周年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毛主席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金冲及在《新中国诞生的划时代意义》中写道,“毛主席说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毛主席说出了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一直想要说出的话。
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但社会主义在中国怎么搞,路在何方?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扩大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质是使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1953年的这个总路线,1954年我们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并且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我们党日益清晰地看到了苏联模式的问题和弊端。毛主席在1956年和1957年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按理说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此后应该是一帆风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受到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影响,我们走了不少弯路,甚至还经历的文化大革命。但必须肯定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尽管历经曲折,却也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比如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工业发展门类较齐全,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教育医疗也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实现了“两弹一星”的重要突破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毛主席在1956年和1957年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富起来:从思想变革开始,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同样经历了艰难探索的过程。毛主席去世后,我们国家一度在徘徊。1977年2月7日,一篇《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中国发展要寻找新的机会,就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讨论和思想变革。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句话表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因为有了这个理论依据,才有了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动力,才能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此后的改革开放也正是从思想变革上实现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为党的十二大提出新命题提供思想准备。于是,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那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思考和总结。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要基本实现现代化。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即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继续探索。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开启了浦东开发,今年正好30周年,浦东开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意味着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从数据上来看,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是1万亿美元左右,2020年已超过15万亿美元。2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15倍以上,能有如此飞快的增长速度得益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因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扩大对外开放,我国才有实力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战胜1998年的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处理南海撞机等重大外交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
2003年的一场非典,让我们开始思考不仅发展是硬道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因此,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2004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7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等等。党的这些探索,都是苏联包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没有达到的,这都是中国实践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伟大飞跃证明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强起来:治国理政出现新局面,在“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中追逐中国梦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世界大变局中展开的,同时也构成了世界大变局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独特背景下,追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有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是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治国理政出现了新的局面,如迅速重拳反腐、开展党的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制度建设、推动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中国、改革军队体制、实施“一带一路”、控制新冠疫情等。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我们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了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
当代启示:树立唯物史观、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四个自信”等
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从西方到苏联再到中国,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发展再到在中国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它有哪些当代启示?
第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说,“学懂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就能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并在实践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其理论基础正是唯物史观。有了唯物史观,我们就能坚信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明白历史没有终结,历史也不可能被终结。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第二,加强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当然,一方面我们讲要加强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始终不能忘记要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只有这样,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第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要有自信,如果在新中国建国之初没有自信,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如果改革开放没有自信,就偏离了方向;如果在新时代没有自信,那么中国梦就成了空话。
第四,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早在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时就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只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制度保证。
第五,携手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所谓大的样子,我理解为要有大的责任、大的担当、大的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而文化概念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类的情怀,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发展好自己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中国的发展又能为世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我们还可以为世界各国卫生的健康发展,为世界各地贫困地区的发展等贡献我们的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这是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所以说,共产党人要用历史思维去学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是学历史,关键要在历史中寻找规律,同时不断培育我们的历史思维。
(整编:袁琭璐)
相关链接:
王公龙:从空想到实践,世界社会主义如何曲折发展?
作者:王公龙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