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口词】热点问题的学术解读平台——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41期,汇聚了28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领军人物。2019年的“嘉宾新著先睹”,摘编嘉宾从2018年7月至2019年年底出版的新著、序、主编说,展示学者们最新研究成果,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栏目将从7月13日起至12月,每周2-3期。7-11月已刊发54篇,12月将刊发10篇。
这是今年此栏目最后一本新书,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文汇讲堂第109期嘉宾)的新著《国之交如何民相亲——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此书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挑战,如何应因世界对中国存在“恐惧与希望之间"的心理认知。化解恐惧,回应希望,核心在于民心相通,超越美式公共外交基于基督教情结的所谓"赢得民心",使命在于让世界认识、认可、认同中国,形成中国与世界的共识、共鸣、共振。为此应该追求政策目标、价值理念、外交行为的三位一体、知行合一。
以此书名祝福祖国迎来新的一年,祝愿听友新年心想事成。
《国之交如何民相亲——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王义桅著,责编:夏贵根、陆彩丽,策划:曹沁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定价69元
【正文选编】
怎样向世界说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典型悖论,就是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喜欢中国历史/文化,不见得喜欢当代中国;喜欢当代中国,不见得喜欢当代中国政治;喜欢当代中国政治,不见得喜欢中国政府;喜欢中国政府,不见得喜欢中国共产党。理解中国,就要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阐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如何团结各国政党对内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对外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显得尤其重要、必要且紧迫。
“走进来”活动,与各级干部互动交流解除“不透明”误解
中共公共外交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借力到发力的过程转变,形式也经历了从领袖魅力、制度魅力到理念魅力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外交让中国共产党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命运与共。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之间展开了国际共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论战,旷日持久,历时十年,又称“十年论战”,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形象在国际上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后,果断停止意识形态和革命输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积极正面起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1998年),把握现代与传统的平衡,国际形象也有所改善,但迄今仍未完全消除“不公开”“不透明”“神秘”“专制”的误解。
有鉴于此,从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中联部与中央纪委、中宣部、中组部、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等单位合作,先后邀请120多个国家的280人次高级外交官、100人次媒体记者和20余名知名学者以不同形式走进中纪委、中宣部、中组部、中联部、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活动中,除安排他们听取各部门职能情况介绍、参观办公场所、观摩工作流程外,还安排各级干部特别是部门负责人与他们互动交流、回答提问。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制度魅力。
1998年5月22—24日,为庆祝《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和希腊共产党建党80周年,在希共的倡议下,来自50个国家的57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在雅典召开了冷战后的第一次代表会议,迄今,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已举办21届
超越政党层面的国际理念:与世界对话,寻求人类最大公约数
以2017年11月底12月初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为标志(自2014年9月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连续举办3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中共公共外交积极主动,超越政党层面,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彰显世界大同的初心。其目的与意义包括:一是希望与世界各国政党共商共议、平等交流,为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共同挑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更多的动力和智慧。二是希望与各国政党相互借鉴治党治国经验,共同提高执政和参政能力。我们党是开放包容的,既向世界介绍我们的经验做法,也向世界学习。三是为各国政党相互沟通、深入交流提供契机,推动各政党在涉及人类前途命运等重大战略问题上形成更多的共识。
“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写入党章,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理念。寻求人类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因而多次被写进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的崛起,是近代大国崛起进程中唯一非宗教国家的崛起,不以西化为目标;中国的崛起,是唯一未被西方殖民的文明国家崛起;中国的崛起,是唯一既复兴古老文明,又复兴西方另类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崛起。种种中国崛起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崛起的复杂性、艰巨性,也预示着中国崛起的历史使命。
笔者在《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一书中曾指出,中华民族是复兴、包容、创新的三位一体:通过合理地复兴我们的原生文明——催生中华文明中海洋文明的种子而走向海洋,合法地包容西方文明——通过摈弃西方普世价值神话而塑造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合目的地创新人类文明——通过引领“海洋时代2.0”以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从根本上确立中国作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
《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王义桅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定价38元
公共外交强调让世界各国从中国成功中找到自己的因素
公共外交的宗旨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过去,中国对外较多强调自身特色,提倡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2011年9月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为标志,中国开始强调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一味强调特色与不同。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延续了这一思路。中国公共外交的新使命旨在折射世界多元性而求得广泛国际认同,让世界各国从中国的成功中找到自己的因素,从中国的包容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增强其对中国的认同感,将“中国威胁论”转化为“中国机遇论”。对于中共公共外交而言,其实质是中国梦还是世界梦。
目标的变化,带来思路的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中共公共外交日益放下身段,深入民间,强调与国内外民众平等地沟通对话。主动配合国内外民众理解中国政策、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诉求,而非一门心思去设法影响对方。
思路的转变,也意味着姿态的调整。公共外交的重任要表明中国并非另类。要从回答“我不是什么”“我不做什么”,向讲述“我是什么”“我要什么”转变。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中国同世界关系的重构,这将使亿万中国人民从中普遍受益。
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政党三大超越:时间、空间、逻辑
正如中国不是西方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并非西方的政党一样,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政党政治有三大超越:
——时间逻辑。西方政党多采取多党轮流执政,政治周期短,与经济周期不匹配,即便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也不能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只是缓解。这也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被忽视的根源,所以西方对“一带一路”倡议如此热衷又如此排斥,担心中国动摇其国际根基。
——空间逻辑。All politics is local(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性的),而经济又全球化了。这种政治—经济矛盾导致民粹主义泛滥成灾,因为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源全球配置,产业转移导致产业空心化,就业问题凸显,重效率而非公平,《21世纪资本论》等书于是流行开来。
——自身逻辑。西方“分”的文化,产生政教分离、三权分立等制度安排,经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将西方性包装为现代性、全球性进行扩张。美国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更是让美国性滥觞于世。这是当今西方民粹主义泛滥的源泉。而中国和合文化将传统的“党”(party),无论是中文语境的“君子不党”还是西文语境的“部分”(part),变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传统政治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落地生根,全球化本土化成就中国共产党,没有产生精英—大众分离。
总之,传统、现代、全球是理解中共公共外交的三个维度。除了“不同”,还要讲清楚“同”,即在地球村里,中国共产党倡导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新型政党制度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9月6日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总目标
厘清复兴的三大疑问:为何?到何程度?如何看待他国复兴
看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词是复兴,有三大问题待厘清:
其一,复兴到何种程度算够?有没有汉唐盛世的哪个年代做一标准呢?最关键的,复兴之后就不发展了吗?不讲清楚中国持续发展是为了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逻辑,亦即中国梦的合理性,则无法让世人信服。
其二,中国为何要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是中国近代被西方打败了,于是在探寻一条自立、自强、自尊的道路。但是,被西方打败的国家多的是,其中还不乏文明古国,它们就不需要复兴了吗?不讲清楚为何复兴的中国才能包容西方,而非重复二元对立的悲剧,亦即中国梦的合法性,则无法让世界心悦诚服。
其三,如何对待他国的复兴?除了近代被西方打败的国家外,西方国家本身要不要复兴呢?如果大家都复兴,地球够用吗?不讲清楚中国复兴了如何帮助他国复兴而回馈世界,亦即中国梦的合目的性,则无法让国际社会欣慰。
三大历史使命:再造中国,通过包容西方和世界,再造西方再造世界
这说明,中国梦是在自立、自强基础上的自尊诉求,通过不争论的方式寻求国内对未来发展前途的最大共识,同时打造新的国际身份,寻求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认可,依次承担以下三方面历史使命:
一是正源,也就是要回答中国复兴的源头在哪里的问题,否则就会陷入外界质疑的中国复兴有无尽头。中华原生文明是中国梦的不竭源泉。世界对中国的需要就是中国复兴的限度。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梦让中国成为自己——再造中国。
二是正名,也就是解决中国为何要复兴的名分问题。为此,须突破普世价值与中国特色的矛盾,否则中国崛起就只能是相对于西方普世价值的另类崛起。中国是古老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未被西方所殖民掉的古老文明。如今,要为中国崛起正名,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正名,必须撰写出《世俗伦理与社会主义精神》这样的书,说清楚中国梦的终极目标是开创人类新文明,才能让中国梦为世界之所期、各国人民之所盼。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梦通过包容西方,让西方成为自己——再造西方。
三是正道,也就是中国如何对待他国的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在于为世界转型提供“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器物、制度与精神公共产品。中国梦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价值追求,是中国与外部世界新的情感纽带,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通过解决中国问题而解决全球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华文明从农耕、内陆、地区向工业、海洋、全球转型,定将确立中国作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梦通过包容世界,让世界成为自己——再造世界。
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基础上,延伸至全球层面,实现“平天下”内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追求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塑造“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全球中国”三位一体式国家身份。
机遇与挑战:阐释好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全球化关系
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共公共外交也面临不少挑战,变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是把无神论转化为世俗文明,实现中华文明与宗教文明大和解。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对隐私权和伦理道德提出挑战,必须写出《世俗伦理与社会主义精神》这样的巨著,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关系。
二是把革命学说转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干涉他国命运,以中华文化之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还原为人类思想最高峰,而非西方认为的一学说,告别中西“两个马克思”之争与误解,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寻找传统——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西方道统(中西大和解,中梵建交)、正统(作为人类思想最高峰的包容性马克思主义)的三位一体。在新人文主义与新人类主义之间,从文明角度解释中国共产党,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共公共外交的时代意义。
中共公共外交的长期目标是世界大同,平台是“一带一路”,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党章,对此做了很好的时代注脚。说明中国、说服世界、互动建构,成为中国公共外交“三位一体”式使命。
王义桅在《光明日报》2016年9月3日第10版发表《论世俗伦理与社会主义精神——读<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后记摘编】
2018年10月20日至21日,在转机至巴西讲“一带一路”途中,我曾写下这样一首小诗:
父与子
揪心的
不是一根根
新生的白发
而是
一晚晚
不能陪伴儿子
进入梦乡
爸爸
等您回来
红叶又掉光了!
每年
儿子都这么说
等我回来
儿子又长高了!
刚入关
又出关
陪家人的时间
都关在
小小的舷窗里
对儿子
我是父亲
对祖国
我是儿子
忠孝
果真难两全?
献完父母献子孙
还有爱人皱纹添
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带一路”满天飞
送走夕阳
迎来日出
就为了
取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真经
键盘的敲打声,流逝的是牺牲陪伴家人的分分秒秒。敲打的每一个字,都沉浸了我对公共外交的热爱,对民心相通的热爱,以及对家人的愧疚。
新时代,“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奉献的全球化、全球治理方案与智慧。致力于公共外交研究20年的我,迎来了事业的黄金期——“一带一路”著作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球发行,赴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纽约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头。
如果没有……
感谢……
特别感谢……
谨以此书:献给我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倪世雄教授。……
做公共外交,与做人做事做学问,道理是一样的: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真正实现心灵相通,超越外交本身。
(李念编摘自第五章《中国共产党与公共外交》、后记,标题为编辑所加)
【目录】
【作者简介】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出版专著24部,其中《“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被译成20多种文字,后者荣获2019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在20个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大会边会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主旨演讲。
【编辑感言】
从编刊王义桅的第一本译著,到读他的《海殇》,一直到近来的“一带一路”系列书籍,作为同龄人非常能体会他生而逢时的激情昂扬、厚积薄发、文思泉涌。他的做学问方式承继于师长学友,又有别于他们,有时也不为同圈人所真正认同。仔细读他的论述,会被他来自一线的诘难和反驳所吸引,由此而生发的思考就丰富于纯粹的理论推演,激情总是伴随着粗放,而实践总是易于接近真知,“一带一路”需要更多的这样的一线沟通者、演讲者和小家的牺牲者。此文的编辑中,尤其感受到王义桅追问的直白和坦率,更感受到他回答的理直气壮和以理服人。(李念)
【有奖留言】
留言有奖,从速码字!欢迎各位读者在【嘉宾新著先睹】稿件下方留言,我们将从留言者中评选出若干优质留言者,送出嘉宾新著!(每月一评)
【嘉宾阵容】
第51本开始的相关链接(1-10/11-20/21-30/31-40/41-50请从第11、21、31、41、51、61篇文末链接里查询):
干春松:为中国引领世界,梁漱溟1931年做乡村建设丨嘉宾新著先睹31
陈众议等:乔叟为啥是莎翁和狄更斯共同的老师|嘉宾新著先睹41
杨国荣:治“宁我负人”?人格提升和制度制约同步|嘉宾新著先睹62
吴晓明:马克思晚年为何公开说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嘉宾新著先睹63
栏目策划:李念
编辑:李念 刘梦慈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