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在2019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导读】2019年至2021年,在北京“三城一区”引进人才密集地区和海淀、朝阳区等重点区域,新建11所国际学校,城市副中心布局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北京市教委日前公布“教育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将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国际教育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培育示范项目,加大教育服务供给,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改革。“中国正在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构建?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年轻一代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在日前举办的2019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文汇讲堂第120期嘉宾)表示,教育的国际合作不仅给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一代借助国际合作的平台,加强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教育的国际合作应该建立在更大的世界视野之下,要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个人、学校、政府等如何理解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
中国正在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构建?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年轻一代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大家都希望能够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世界,而不是站在一种文化的视角上看待这个世界。我想,教育的国际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确实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尽管各机构、学校的发展程度、质量水平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在努力探索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如何通过这种形式,让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系在这些平台上加强合作,为我们年轻一代人提供更丰富精彩的教育资源?
我在上海纽约大学担任校长一职有7年多,个人接待的各地来宾有两万多人。在交流过程中,我非常希望听到学生、家长、政府部门、学校、教育机构等,他们怎么理解中外合作办学的初心?他们怎么考虑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
当然,他们的回答各种各样。尽管没有数据来证实我的想法,但是我想这些交流过程中诞生的一些想法,很值得大家考虑。比如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是因为他们更愿意迎接新挑战,而非考不上好的大学或没有其他的学习机会。他们觉得中外合作的学校或教育机构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不脱离本土根基的前提下,接受国际一流教育的培养模式。这对他们来说,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家长是怎么考虑的?除了和学生有同样考虑之外,很多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觉得孩子在国内读书会让他们更放心,同时对比在上海纽约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学习生活所需要的开销,家长们可以省下不少费用。所以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经济价值的考虑。
地方政府怎么考虑中外合作办学的呢?一些地方政府希望这种模式能够为本地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也有些认为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当地教育的影响力等等。
那么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决策呢?特别是国内一流大学为什么加强国际合作?很多学校都希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来推进自身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希望借此近距离学习一流大学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科研模式和社会服务的模式等等。
上海纽约大学学生在“领导力探索空间”自主学习(图片来自上海纽约大学)
要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信息素养、终生学习力的人才
下面我想谈谈我怎么来看待中外合作办学的。我认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该要关注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模式。
首先看看这个时代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如果归纳起来,大概这三方面是共性的:
第一,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他们是否能够站在不同文化视角下看同一个问题?如何让他们理解这个世界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如何培养他们跨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怎样让他们关注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的问题,并且积极的参与?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第二,我们处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工作、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更多应用,对我们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三,我们还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无论我们今天提供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加强学校的教育,都不可能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研究生教育期间学到我们未来从事职业的各方面知识、技能和素养。那么大学的教育到底要侧重于给学生什么?学习能力、选择能力、独立和合作的工作能力等必不可少,如果归纳起来,那就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探索教育改革,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试验田上创新
所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或者说全球教育的初心大概有几点:第一,培养全球化时代人才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愿意并善于跨文化沟通、理解和合作的国际化创新人才;需要更多了解中国、理解多元文化、有志搭建中国与世界纽带的各国优秀青年。
第二,教育改革和开放的需要。教育国际合作的初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关注全球问题,参与全球事务,向世界学习,吸收一流大学的经验,同时也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这是双向的进程。
第三,教育多样化的需要。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一种教育模式适用于所有人,教育只有提供更多的选择,才能让每个学生找到适 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会很不一样。只有教育的多样化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中外合作办学能够让学生在不脱离本土文化环境的情况下接受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当然,这肯定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价值之一,但我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探索创新,我们探索什么?我们要改变什么?我们要探索的就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教育体制、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国家制度下、教育能不能走到一起?我们通过什么途径让不同的教育从不兼容走到兼容?这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命题,我觉得中国值得探索。
同样的,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我们可以探索目前体制内的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当中碰到各类问题,我们能不能在一块小小的试验田上做一些改革和创新呢?毕竟它一旦成功了就可以被借鉴,这是更重要的价值。为什么中外合作办学具备这种价值呢?因为它的优势在于可以不局限于已有办学模式,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全球化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关访谈】
快乐不是玩,“快乐教育”是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问:英美国家有精英教育也有大众教育,您如何理解英美大众教育中所提倡的“快乐教育”?反观中国教育,您如何看当前国内的主流教育?
俞立中:快乐不是玩,“快乐教育”实际是强调有兴趣的学习,要让学生学得快乐,而非玩得快乐。事实上,美国的大众教育、精英教育都关注了这一点,而我们主流的教育则是通过考试的形式让学生努力学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你仔细观察,便能看到每位学生的特质和专长。现在很多师范毕业的教师走上课堂后,也许能够在课堂里面去传授知识,但未必真的懂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上海纽约大学第五届“Ally Week”期间,学生们讨论“人在上海,肤色有何影响”(图片来自上海纽约大学)
那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没有统一的方法。举个例子,在上海纽约大学的课堂讨论中,美国学生总是表现得非常积极活跃,国内的学生发言很少。我曾经问过国内的学生,为什么不爱发言?他们要么说问题很简单,要么说有标准答案,没必要讨论。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或许可以这么启发学生:如果一个问题你只想要标准答案,那很简单;但如果针对这个问题,你想往更深层次思考,也能创造出更多有趣的答案,而这个思考的过程,恰恰是在培养你的思维习惯。
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我认为这就是教师的基本功。
给学生打A的教师并不一定受欢迎,学生更喜欢带来引导和启发的教师
问:您参与的分论坛主题是“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而贵校又是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国际化研究型大学,非常注重“人的发展”,贵校聚集了很多有着独立自由思想的国内外学生、互联网时代下的“土著居民”,什么样的教师才能Hold住他们?
俞立中:截至目前,上海纽约大学已经招收了7届学生,每届学生的微信群里都有我。所以我经常会看到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总是轻易给学生打A的教师并不一定受欢迎。整体来说,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们更喜欢专业水平高,同时能够给学生带来的引领和启发作用的教师。比如说,这样的教师能够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中,让学生收获颇丰。
缓解焦虑的方法:若孩子满足这三点,家长要知足
问:您曾提到“剧场效应”使得家长们心中都很焦虑,而这也的确成为了社会普遍现象。您认为造成家长心理恶性循环的根源在哪里?有哪些好建议来缓解家长们的焦虑?
俞立中:我一直说,今天教育出现的问题不是教育界内部就能够解决的,而是社会价值取向出了问题。“剧场效应”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出现在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非常急功近利。
究其根源,中国正在经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在这个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社会现象,而教育领域出现的“剧场效应”现象便是其中之一。比如,当你问现在的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如果Ta脱口而出,理想是去好的重点中学或是想进清华北大。“剧场效应”导致价值取向的趋同,使得大家都在为一个唯一的标准,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奋力向前追赶。在这个追赶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目标锁定在学校,无法看到更长远的未来;家长的心态也只会越来越焦虑。
而我能做的就是告诉正在焦虑中的学生和家长们,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用挤那座“独木桥”?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幸福并不只是考取一所好的大学,有一份好的工作,用人单位也不能仅仅用毕业院校作为人才的评判标准。幸福可以多种多样,每个人的幸福由他自己定义。
那么怎么缓解家长们的焦虑呢?我建议各位家长留心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能做到以下三条,我觉得这样的教育就应该是满意的:
第一条,您的孩子是不是身心健康?能不能经得起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和考验?我想若是没有健康的身心,孩子的幸福人生无从谈起。
第二条,您的孩子是否诚信正直?如果孩子没有好的精神品质,即便学习成绩再好,家长也得犯愁。
第三条,您的孩子长大后能否自食其力?每个孩子的人生目标不一定都是清华北大,至于他将来怎么发展,顺其自然就好。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可能性,只要他能养活自己,家长多少都能满意了。
科技给课堂教学带来机遇,给学生戴智能头环是对先进技术的浪费
问:2019年,5G+教育的探索正在进行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也引发网友热议。比如给学生戴智能头环防走神,是助学利器还是“紧箍咒”?我们想听听您对这一热点事件的看法。您认为科技在课堂上的运用,究竟有何利弊?
目前教育部门已叫停了智能头环的试验(图片来自网络)
俞立中:我认为给给学生戴智能头环是一种先进技术的浪费。因为它并没有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其他科技手段丰富课件内容,或者使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关注。
我认为科技在课堂上的运用,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把线教育与线下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外获取更多的优质学习资源;或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的应用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创造力。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来源:亚洲教育论坛、搜狐教育、职教未来网、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