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saying:昨天刊发的《阿登纳忆苏联要求他对付赤色中国:这6亿人靠一把米活着……》受到了读者广泛喜爱,作者为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驻奥地利前大使杨成绪,他曾在两个德国工作过十年,年届88岁的杨大使花了一年时间研究战后至今的70余年德国的外交博弈,讲堂将其2.5万长文整编成上下两篇,今天刊发后三位总理科尔、施罗德、默克尔的外交内政实践,以此更好理解中国的新时代大国外交和于1月6日即将举办的《新时代大国外交系列五讲》中俄关系专场。
1989年11月科尔拟定“10点纲领”,翌年成为统一总理
科尔于1982年10月11日通过不信任投票,战胜执政的社民党总理施密特取得总理地位。此后在1983年、1987年、1990年、1994年4次在全国大选中获胜,历任总理15年,是继俾斯麦首相任期最长的总理。他在执政期间,实现了德国统一,被称为统一总理。
在科尔担任总理的最初几年,德国经济发展稳定,外汇储备年年增加。1982年到1988年,德国的出口额从4277亿马克增加到5678亿马克;失业率下降,1983年24岁以下的青年失业率为10.6%,到1988年下降为8%,该任期内,还有效治理了环境污染。
1982年正逢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1979年,苏联因入侵阿富汗力量不断衰败。德国联盟党一向亲美,为了对付处于守势的苏联,德美关系不断加强。1989年,在东欧巨变的形势之下,科尔发表了联邦德国有关德国统一的声明,他强调:“我们的目标仍然是在自由和统一的欧洲建立自由和统一的德国。”同年11月,科尔总理草拟和宣布了重新统一德国的“10点纲领”。
笔者于1990年3月率六人小组前往民主德国,就德国何时可能统一进行调研。调研小组在东柏林和东德的党政官员及各界朋友进行交谈。不少人认为,统一谈判将会旷日持久,并非易事。但后来调研小组分别到莱比锡、德累斯顿、埃尔福特等6个城市,和普通老百姓深入交谈,得出的印象是民众急切希望早日实现德国统一。
1990年5月作为两德统一的第一步,东西德签署了《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条约的国家条约》,6月两个德国议院分别批准,两德正式实现统一,1990年12月德国大选,科尔成为统一德国的第一任总理而被载入史册。
1993年科尔下台前夕,德国的失业率高达11.2%,企业破产严重,东部发展缓慢,失业率为西部的两倍。
1983年,赢得西德议会选举后的科尔宣誓就任总理
外长游说英法,科尔秘密会晤布什总统求得共识
在德国加快推进统一中,首先遭到苏联的反对,也引起欧洲不少国家的不安。1989年11月“10点纲领”发表后,正在陪同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罗马的苏联外长谢瓦德纳泽立即发表谈话,强调战后形成的边境具有不可侵犯性,一个统一的德国将打破欧洲目前稳定的局面。
联邦德国外长根舍奔波于欧洲首都之间,分别和法英等国家领导人,阐明“10点纲领”的意义。法国总统担心欧洲可能退到1913年,面对拥有8千万人口的德国,欧洲伙伴国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的力量。英国首相撒切尔当时和戈尔巴乔夫关系密切,一再赞扬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勇气。她担心德国统一步伐过快,将遭到苏共强硬派的反对,破坏改革的事业。撒切尔夫人因此公开表示欧洲今后的一切将变得摇摆不定。直到1989年12月,撒切尔夫人还表示,“这一切进行得太快了。”更多的欧洲中小国家担心统一后的德国力量强大,究竟是“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
面对这一形势,联邦德国急切需要得到美国的坚决支持。科尔在美国总统布什担任副总统期间就有良好的交往。在美苏首脑于马耳他举行会晤前,科尔和布什总统先行商谈,两人一致认为,苏联处于极度的的经济困难之中,戈尔巴乔夫难以在德国統一问题上制造障碍,问题是美德两国需要争取戈尔巴乔夫采取具体的步骤,支持德国统一。
科尔(右)与老布什
科尔与戈尔巴乔夫多次谈判,承诺北约不东扩换得支持
两德在统一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仍是来自苏联:统一后的德国是否中立国家?统一德国继续保持北约成员国身份?苏联在东德的驻军又如何早日撤回到苏联去?这是苏联的最大担忧。
1990年2月10日,科尔和外交部长根舍一同闪电访问莫斯科,科尔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秘密会谈。会后戈尔巴乔夫召开新闻发布会,科尔十分激动地说“今天晚上仅向全体德国人转达一个信息,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和我达成一致意见:就是否在一个国家共同生活做出决策纯属德国人民的权利……今天对德国来讲是幸运的一天,对我本人也是愉快的一天”。
科尔出发前,接到了美国总统布什的来信,而美国国务卿贝克刚刚和戈尔巴乔夫就北约东扩问题进行了讨论。布什在这封信中,明确表示在北约东扩问题上,西方国家不能向苏联让步。
1990年7月,戈尔巴乔夫和科尔谈判后,科尔分别在7月和9月与戈尔巴乔夫通电话,最后,戈尔巴乔夫同意统一后的德国属于北约,同时双方也商定,苏联在四年之内,从东德撤出所有的苏联军队。
上述这些实例都表明,不论美国还是联邦德国,和戈尔巴乔夫谈及德国统一后北约是否东扩时,尽管用词有时不一样,但应该说,他们或明或暗,口头应诺过,北约不会东扩。
1990年9月,德国统一问题4+2协议签署后,科尔(右)与戈尔巴乔夫举杯庆祝
苏经济困难需援助,美打伊拉克需军费,德国全部支援
科尔和戈尔巴乔夫就德国统一有过无数次的会见和电话,最后一次聚焦在:德国提供多少援助和贷款。
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6月访问波恩时,和科尔建立了友好关系。科尔表示在苏联遇到经济困难时,德国愿意给予援助。在1989年1990年之交时,苏联大城市食品商品供应陷于瘫痪,德国政府在科尔访苏前,于2月9日和苏联有关部门签订了相关协议,联邦德国向苏联补贴2.2亿马克,并从2月中旬起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牛肉、猪肉、黄油、奶酪、奶粉以及其他日用品。
在1990年的双方谈判中,苏联坚持联邦德国应提供160亿到180亿马克的财政援助,而科尔表示,德国准备承担100亿到120亿马克的援助。最终科尔同意向苏联提供120亿马克的援助和30亿的马克无息贷款。戈尔巴乔夫国内困境重重,其实已无力讨价还价。
德国统一加速的关键是美德意见较为一致。当时,美国发动了第一场沙漠战争,将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击溃,恢复科威特主权独立。美国急需提供大量的军事费用,这也得到了德国的应诺。
施罗德执政七年,反对美出兵伊拉克,年年访华反“台独”
战后社民党在德国国内和国际政治中素有名望的当属勃兰特,施密特和施罗德3人。社民党经过15年的努力,终于在1998年第14届全国大选中获胜,和绿党联合组成新政府。社民党选出施罗德出任总理。
在这期间,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了独霸世界,美国利用科索沃战争,分裂南斯拉夫,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美欧俄关系不断紧张,矛盾加剧。1998年发生美国悍然轰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恶化中美关系。此时美欧之间因共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建立的结盟关系受到撼动,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加剧。
施罗德敏锐地看到美欧对世界的看法渐行渐远。为了自己的军事经济和贸易利益,美国的某些政治家宁愿要一个分裂的欧洲,一旦欧盟有独立倾向,便加以阻扰。所以,施罗德力主德国要适当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德法应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与俄罗斯以及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遭“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出兵阿富汗得到广泛的支持。但美国为了巩固在中东的战略地位,着手发动伊拉克战争,则遭到世界各国的反对。施罗德从一开始怀疑伊拉克是否具有杀伤性武器和化学武器,坚持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尽管如此,国际社会也没有能够阻挡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
施罗德任职7年,非常重视发展对中国的关系,他坚持年年访华,是当时访华频率最高的外国领导人之一。1999年美国炸毁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施罗德仍坚持访华,成为第一位访华和表示“无条件道歉”的北约成员国领导人。施罗德执政内,德国始终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国,施罗德明确反对“台独”,2003年,施罗德访华时,就主张取消欧盟对华军售禁令,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德国总理施罗德(右)访华
重视与俄合作,《2010议程》改革已有福利,给企业增利润
施罗德强调欧洲只有加强和俄罗斯合作,才能作为世界的一极;俄罗斯要想在世界舞台上与美国平起平坐,只有与欧洲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德俄不仅在抗衡美国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在协调中东等地区重大国际问题上,也不难找到切合点。两国尤其在经济方面更是合作紧密,施罗德在担任总理期间,德俄两国签署了通过波罗的海修建从俄罗斯直接向德国提供天然气的北溪管道的条约,并于2017年6月完工。两国已决定修建第二期工程,但这一项目遭到波兰等国家的反对,美国立即表示愿意向波兰供应天然气。从中人们不难看出,德俄关系的发展将始终遭到美国的阻挠。
从1998年到2004年,施罗德总理执政7年之间,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影响,德国经济逐渐陷入到不景气的状态。从1999年到2004年,德国经济增长仅仅为1.2%,是为1990年至1998年的半数。到2002年,施罗德再度当选出任总理后,面对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剧增、社会保障体系难以为继,他开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2003年6月,正式提出《2010议程》改革方案,涉及各方面,力度极大,其核心思想是,是基于德国社会福利待遇已经超过德国经济的承受能力,主张削减社会福利,采取增加企业家利润、鼓励企业投资的政策,调整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改革经历了14年。从整体看,德国经历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接踵而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但德国依然保持了经济相对稳步发展,经济环境有所改善,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德国的做法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富有两个德国经验,最久总理默克尔将德国带到全球第四
2005年大选中,德美关系成为德国大选关注的重点。施罗德坚决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虽赢得了选民支持,但美国对他耿耿于怀,对德国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事始终没有表示支持过。选举结果,默克尔小胜施罗德,出任联盟党和社民党组成的大联合总理。到2015年9月12日,默克尔执政5634天比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多了一天。默克尔在2017年全国大选中胜出,连任总理,今年10月,她已经宣布不再竞选12月基社民党主席和2021年德国总理,因此如执政到2021年,默克尔就是德国历史上执政最长的总理。
根据2018年12月7日的选举结果,基民盟秘书长克兰普-卡伦鲍尔(左)接替德国总理默克尔,成为新一届基民盟主席
自默克尔2005年执政以来,不负众望始终保持着选民支持率最高的总理的记录。默克尔出身于西德汉堡,幼年时随当牧师的父亲迁居到东德。青年和大学时代在东德度过。在科尔总理统一德国后,她成为德国内阁政府中唯一来自东德的部长。有着两个德国的政治经历,较之一般的德国政治家,有不同的风格和领导作风。她为人稳重,善于思考,从不冒进,较多的考虑各种不同意见,而在决策后,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了发展德国经济,她在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不同阶层之间,善于调和矛盾。默克尔赞扬前总理施罗德贯彻《2010议程》,为从长远利益出发,改革德国的社会福利体制。施罗德的改革无疑有助于默克尔施展才能,取得成就。
欧盟在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面临欧洲主权危机困扰,笨猪四国面临经济困境。
但德国成为欧洲在经济方面一枝独秀的国家。2016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31341亿欧元,人均GDP为3.8万欧元。自从欧盟1993年成立以来,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自由流通,促进了欧盟成员国经济增长,德国受益最大,与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差距日益扩大。今天德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德国经济总量占欧盟总量的五分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德国外贸盈余总额有60%左右源自于和欧盟国家的贸易。
抗衡美压力,默克尔艰难修复德俄关系,与中国加强发展
默克尔上台后,在欧盟处于英国退欧、马克龙改造欧元区、不少国家处于民粹主义阴影等重重困难中,更大挑战还是如何处理和美国的关系。
特朗普上台前后,将他在欧洲的攻击火力几乎都集中对准德国。他指责默克尔的难民政策是灾难性的;强烈不满对德国军费没有达到北约规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2%;攻击德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保持高额顺差,对美国不公正;谴责德俄共同修建波罗的海油气管道,不利于加强北约和美欧盟国关系,德国和特朗普搁置《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伙伴协议》,美国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欧洲人的命运掌握在欧洲人手中”,这是默克尔对美国的指责最强有力的反应。自从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利用借此加紧控制欧盟,不仅要削弱俄罗斯的力量,也要阻扰欧盟和欧罗斯加强关系。修复德俄关系始终是当今和今后默克尔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过去几年来,种种迹象表明德俄两国不加声张的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在乌克兰危机中,法国拒绝交付为俄罗斯修建的两艘军舰,而从施罗德执政时德俄两国一直坚持修建从俄到德的天然气波罗的海海底管道,现在又在商定修建第二期工程,俄罗斯是德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并占德国天然气进口量的三分之一。
德国、法国、俄罗斯和乌克兰曾达成明斯克协议,期望避免美国的介入,解决乌克兰问题,但是在美国干预下进展不大。今年9月,普京总统表示,支持联合国派维和部队进入乌克兰。这一建议,得到德国政府的支持,并称这是解决对俄制裁的第一步。继今年5月默克尔总理访问莫斯科后,10月下旬,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访俄,并与普京总统会晤,双方表达修复关系的意愿。
2018年5月2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德国总理默克尔对华进行正式访问
2017年2月,默克尔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从1990年到2015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倍。美国也增长了3倍,欧洲只增长1倍,而中国增长了28倍。这不难看出德国政府将进一步发展和中国的关系,与此同时缓和对俄罗斯的关系。这是德国抗衡美国压力的战略考虑。(完)
相关链接:
阿登纳忆苏联要他对付赤色中国:这6亿人靠一把米活着……|杨成绪
作者:杨成绪、李念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