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大意义。在这几天举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系列论坛上,不少与会专家指出,在融合过程中,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两端发力”态势显著。
制造业广泛运用人工智能
最近,2018年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名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公示。据悉,入围创新项目分为核心基础产品等九大类,包括大华股份、云天励飞、寒武纪、深醒科技、科大讯飞等106家科技公司的106个项目上榜。除了上榜企业之外,从事人工智能相关行业的企业远多于此。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1040家,居世界第二,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制造业发展呈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智能制造需要人工智能赋能,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制造业的所有环节。企业是智能制造实施的主体,人工智能在企业的应用需要企业以数字化转型来适应。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应彪向记者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飞机制造行业的应用。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思路上,主要围绕建设5G园区、推动端云结合、发展人工智能三方面把握方向。其中,5G为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更清晰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采用机器视觉、图像识别、语音交互、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智慧感知、智慧排产、智慧检测、智慧决策。
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互相靠拢
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40%,但23.4%的投资是在商业及零售领域,18.3%在自动驾驶,而制造业相关的人工智能投入不到1%。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新制造、新零售格局上,实体经济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因此,很难把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投资过于细化。
比如,威马汽车旗下首款量产车EX5计划于9月底开始批量交付。很多人看到的是这款新车在自动驾驶、人机互动等方面的突破,却忽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工厂实践中的作用。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告诉记者,智能化包含C2M定制化生产、高数字化投入、扩展空间预留、对外软件接口、RFID无线射频技术等多个方面。其中,一般主机厂采用的都是人工拼装的形式,威马工厂拼装工位应用了最先进的机器人视觉引导技术,实现了更高柔性化和信息化的全自动生产模式。
记者注意到,在2018年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名单上,本身就有不少行业跨界的案例。比如,爱泊车运用智慧泊车技术,有效解决了城市“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字节跳动的入选项目“基于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的通用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和推断,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互联网。
由此可见,科技企业积极寻求应用场景落地发展,传统行业企业也在积极应对转型升级需求和庞大人口的巨大个性化服务需求,二者合力,拉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
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呈现爆发式进步,算法、算力和数据之间的良性循环,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变革产生越来越突出的影响,并将在未来几十年为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上海去年发布的《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发挥上海数据资源丰富、应用领域广泛、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立足国际视野、加强系统布局,全面实施“智能上海(AI@SH)”行动,形成应用驱动、科技引领、产业协同、生态培育、人才集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建设“五个中心”的新引擎,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注入新动能。
上海还将加强人工智能科研前瞻布局,通过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功能型平台建设,抢占关键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将完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近期将制定出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指导意见。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鸣
编辑:叶松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