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拉开帷幕,各场馆向观众展示智能技术趋势、智算未来、产业赋能和AI在经济社会治理中的发展与运用。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60多年前,十几位年轻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一次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AI)概念时,恐怕没人会想到其扇动的“蝴蝶翅膀”,竟然会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给人类社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
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一个高冷词汇,不再是电脑上的一串串代码,它在不知不觉间,以更温柔、更智慧的姿态走进了我们的日常。就像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公园”所展示的场景,“AI+教育”“AI+交通”“AI+零售”“AI+医疗”……原来,人工智能已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未来还将持续改变。
从低效工作中走出来,做更有创意的事
人工智能来了,人类的哪些工作会被取代?这是昨天会场上“大咖”们回答得最频繁的问题。而专家们的答案出奇一致:人工智能将代替人类完成各种重复性工作。
每天手握方向盘,踩油门、刹车……对于这样的重复劳动,你是否厌烦?在“AI+交通”辟出的一块试验场地里,八辆小马智行的无人驾驶汽车在逼仄的双向两车道里穿行自如,两车交汇时会放慢速度、遇到红灯会自动刹车、小路急转弯也能精准计算“一把成功”。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透露,和最优秀的老司机相比,无人驾驶在安全性上还有些差距,但随着数据的累积,未来一定会比老司机更安全。他认为,五至十年后,驾驶员的双手有望从方向盘中解放出来。
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在一些行业中已显现出来。“90后”陈杨勇几年前还是京东的一个普通物流分拣员,他和同事们每天要弯腰3000次完成商品分拣。随着“小红人”智能分拣系统的引入,如今他已“转岗”成为管理人员,管理着无人分拣区域300个“小红人”的运营。
让人工智能做它擅长的工作,让人类提升效率,做更重要和更有意义的事,创造更多有人情味的职业和岗位,这大概是人工智能带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不仅要总结经验,还要更好探索未来
今天,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人工智能都是一个热词,从一种技术概念到成为一场势必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技术革命,人们对它的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人,它仍然是一个初生婴儿,仅仅停留在能认知的阶段。”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陆永青说,人工智能目前的工作还在于收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做人脑的“助手”。
通过人工智能来攻克医学难题,是多位专家都提到的方向。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透露,他们正在推进一个有关精准医疗的研究项目,试图通过人工智能对原有一些药物重新进行定位,观察它们能否适用于新症状,并预测药物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最近正在研究 “人工智能+城市”的未来。他认为,城市更新也要换一种思维模式,过去是“你认识城市”,未来的设计应该是“城市认识你”。他和团队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城市数据挖掘搜集,并对部分城市的未来进行推演,“利用人工智能推演技术,不仅能知道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通过对城市人群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甚至还能推演出人们爱在哪里活动,并以此来判断该在哪里建剧院、哪条路会拥堵,从而更加科学地进行城市规划。”
跟“千人一面”说再见,拥抱个性化服务
最近,百度一项名为“AI植物园”的计划在上海植物园率先落地。过去,人们参观植物园有几种常规方式:跟着导游或者借助语音导览来认识植物,或者弯腰盯着植物旁边的吊牌获取信息,这些服务“千人一面”。如今的“AI植物园”计划,相当于为每个游客配备了“私人助理”,只要拍照就能“识花”,全面了解信息。
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这是人工智能在各大场景应用中给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在“AI+医疗”板块,平安好医生的一款“AI耳机”引发关注,这款耳机的优势不在音响效果,而是能根据每个人对于不同声音的接受能力,定制符合个人听力状况的最佳音效,形成医疗级听力保护。
华为公司副总裁郑叶来认为,易获取、用得起、方便用的算力,应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人工智能代表信息化的新高度,可通过算法的优化升级,对相关行业数据库和知识图谱进行深度学习,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个性的服务。
作者:本报记者 徐晶卉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