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改变了世界;2010年起,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未来,人工智能将改变世界。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昨天在上海拉开帷幕,《关于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简称 《办法》)同日发布,22条细则将构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优质生态。这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标志着上海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有明确定位,形成了更加精准、更具特色、更可持续的政策体系。
20个项目落地背后有“玄机”
阿里巴巴(上海)研发中心、百度(上海)创新中心、腾讯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亚马逊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微软上海研究院……20个人工智能创新项目一口气在沪落地,这种高质量和高效率,环顾全球都极为罕见。
记者梳理发现,本次签约的20个项目包括 “1+3+8+8”,即1个人工智能基金、3家人工智能研究院、8个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和8个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实验室),签约单位遵循本市人工智能 “人字型”产业规划布局,涉及全市10个区。
不仅如此,这20个创新项目还瞄准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等关键核心领域。比如,亚马逊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将集聚全球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参与开发开源深度学习框架生态系统;微软上海研究院暨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将开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百度(上海)创新中心专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创业服务,全面开放110项以上的人工智能能力;G60脑智科创基地将建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功能平台;商汤科技加速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这20个项目,与 《办法》重点聚焦的人才、数据、资本三大重点相当吻合,而这三大重点原本就是上海的优势——从基础来看,上海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已达700亿元,建成了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三大数据库,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才,还设立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表示,凭借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位于全球前列、科研人才聚集、数据资源密集、政策制度健全等优势,上海有望成为全国人工智能高地。
产业“虹吸效应”日益显现
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机遇,上海正在加快汇聚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建设步伐。
一年来,上海已相继发布多轮政策来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去年,上海发布《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措施。近几个月来,中电科、海尔、特斯拉、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平台型创新型企业先后与上海市政府签约,上海人工智能的虹吸效应、放大效应日益凸显。
如今,《办法》在加快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数据资源开放和应用、深化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布局和集聚、加大政府引导和投融资支持力度等领域深耕细作,扶持政策加码。上海将以更足的底气、更大的信心,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真正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接受采访时透露,微软研究院之所以看中上海,是因为这里有“优质生态”。 “上海不仅是高端人才聚集地和知名高校聚集地,也是全国工业龙头,在工业、物流、港口、医疗等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列。”他说,人工智能要向前发展,关键在于落地。如何运用大数据,让城市变得更加智能,将是上海未来的重要任务。
据悉,《办法》明确提出,将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清单,依法有序向人工智能企业开放教育、医疗、旅游等重点领域数据信息,建设文献语言、图像图形、环境传感、地图位置等多类型行业大数据训练库,满足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数据需求。
作者:本报记者 徐晶卉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