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宋公堤
80年前的历史风云重现眼前,共产党、新四军胸怀为民情怀,历尽千难万险修筑捍海长堤宋公堤的这段重要历史,历经斗转星移,如今已成为盐城党史上的光辉一页,成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重要标识、盐城著名的红色地标,更成为盐阜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空中俯瞰黄海边的海堤公路,像卧龙,如玉带,勾画出盐城东部沿海独特的城市轮廓,而穿行而过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则是镶嵌其中的一颗明珠。
1941年初夏时节,碧空如洗。海风吹过黄海西岸广阔滩涂,风过处,一望无垠的芦苇迎风摇曳,如同滚滚波涛,与海浪浑然衔接。5月15日,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在苏北抗战史上影响深远、伟大而艰难的“民生工程”——被后人称为“宋公堤”的修筑拉开了帷幕。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先民傍海而居,曾以“瓢城”命名,意取“瓢浮水上,永不沉没”之意,期许安居乐业。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饱受海啸之苦。首轮《阜宁县志》记载了1939年8月29日,黄海沿岸地区遭罕见海潮侵袭时的情景,“苏北沿海数百里,纵深尽成泽国,若干万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毁于一旦……光是阜宁一县,死亡人口就达一万余众。”
这年冬天,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代主席韩德勤迫于当地群众和阜宁开明士绅杨芷江等人的一再吁请,花费20多万大洋,费时数月,最后仅修了一条一米多高的小堤,因偷工减料,海堤极不牢固,海啸到来,一冲即垮,被沿海群众讥称为“韩小堤”。
▲阜宁县第一任民主县长宋乃德
宋乃德:“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
1940年10月6日,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入阜宁县境,8日,解放阜宁全境,10日建立了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时任八路军五纵队供给部长的宋乃德任县长。黄克诚初到此地,就遇到海啸成灾,疮痍满目,难民遍野。目睹此凄惨景状,他决心重新修筑海堤,帮助群众战胜水灾,渡过难关,其拳拳之心在《黄克诚回忆录》中历历在目。
这年冬日的一天,在阜宁商会所在地,正举行一场特殊的士绅座谈会,近百名地方知名地主士绅及工商界、文化教育界人士出席会议,主持会议的正是宋乃德。这位已有14年党龄的老党员,抗战爆发后曾参加山西省牺盟会,任过潞城县、晋城县县长,有着丰富的革命工作经验。会上,宋乃德开宗明义抛出苏北沿海人民性命攸关的修筑海堤议案。很快,讨论热烈展开。有力主修堤者,有消极畏难者,有怀疑观望者,甚至有竭力反对者。宋乃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起身,代表县政府发表讲话:“共产党、八路军来到苏北,就是为了解救广大人民群众于水火。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百姓家破人亡,抗日民主政府绝不能坐视不管,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这海堤一定要修。”35岁的宋乃德真挚诚恳的讲话赢得热烈掌声,给当地士绅留下深刻印象,但因民主政府刚刚建立,部队供给尚需筹集,修堤工程浩大、耗资巨大、民力调配等诸多现实难题,各方众说纷纭,未能形成决定。
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宁硕集召开。会议再次郑重讨论修筑海堤之事。黄克诚、张爱萍、刘彬、曹荻秋等苏北、盐阜区党政军领导到会重申抗日民主政府坚持修筑海堤的决心。宋乃德代表阜宁县政府表态:修堤全部费用不由人民负担,盐阜沿海盛产食盐,盐税可观,以盐税抵修堤费用;先发行公债,日后归政府偿还。
抗日民主政府的决心和诚信得到大部分参议会成员的认同,修筑海堤的提案最终获得通过,以宋乃德为主任的“修堤委员会”宣告成立,同时决定发行修堤公债100万元,以工代赈,万民上阵,新四军第3师部队在人员和财力上全力支持。
然而,修堤之难,不完全在于与自然灾害抗争,更难在修堤过程中要与日伪顽的谣言、武装扰乱和破坏进行斗争。如阜宁城内一时传出流言,“修筑海堤是共产党导演的一场骗局”“新四军是借征民夫筑堤为由抽丁当兵”等。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不甘于黄桥决战的惨败,派出大批特务,欺骗、恫吓民众,迫害干部和民工,公债发行异常艰难。原需发行45万元债券,但5月初仅售出10万元。箭在弦上、迫在眉睫。延误工期,将失信于民。宋乃德毅然决定:海堤工程按时开工,大堤分北、南两段,先修北堤。
▲1941年,军民修筑宋公堤
张爱萍:“只要有好的领导,就能移山填海,创造人间奇迹。”
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沿海民众奔走相告。开工之日,场面壮观。施工过程中,黄克诚、张爱萍、曹荻秋、宋乃德等党政军领导人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宋县长带头挖了修堤的第一铲土。张爱萍看到浩大的劳动场面,对人民的伟力无限感慨:“我们的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只要有好的领导,就能移山填海,创造人间奇迹。”得知民工粮食短缺,黄克诚立刻将刚购入的12万元军粮,全部无偿接济民工。民工备受鼓舞,干劲倍增,工程进展迅速,仅用15天,北堤即告竣工。
有道是“寒不挑河、夏不打堆”。6月,南堤开工后适逢梅雨季节,卤潮泛滥,所筑堤堆易遭水淹雨浇,极不牢固。又逢时疫流行,许多民工病倒了。南堤修筑历经艰难险阻。当时,宋乃德正患疟疾,高烧40度,仍带病跋涉30多千米,坚守工地,指挥修堤。黄克诚亲临海堤工地,扛锹挖土,鼓舞士气。
陈振东:“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死而何憾!”
南堤虽然仅有18千米,但施工过程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除了经历军民共堵“五丈河”,迎风斗雨战海潮等种种艰难困苦,还遭到日伪军阻挠和破坏,甚至不断制造谋杀事件,如震惊盐阜的“尖头洋惨案”。工地上的部分干部和民工遭到敌特杀害。一时间,民心浮动,给筑堤带来更大困难。对此,黄克诚立刻命令新四军第3师第8旅23团官兵进驻海堤,保护修堤干群生命安全。
阜宁县八滩区地主豪绅势力雄厚,土匪敌特活动猖獗,敌情相当复杂。危急关头,青年共产党员陈振东临危受命,担任八滩区区长。当时,土匪顾豹岑为害人民,屡遭新四军打击,其担任伪军团长的侄子顾德扬怀恨在心,司机报复。在南堤竣工前夕,陈振东被混进区队任警卫班长的敌特出卖,遭10多个匪徒捆绑,押往敌据点耦耕。面对匪徒的威逼利诱,陈振东怒斥痛骂,面对酷刑,他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你们要杀我,就把我带到海堤上。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死而何憾!”这声音如洪钟,响彻寰宇。匪徒终将陈振东绑押到千秋港一大海船上,残忍地截去他的双腿,将其抛入黄海。
▲宋公纪功碑碑文
阿英:“生灵数百万,翘首仰英风”
1941年7月31日,历经千难万险的长90华里的沿海捍海大堤,终于胜利竣工。新堤建成不久,恰逢海啸翻腾而至,比1939年海啸水位高20公分,冲击时间延长20分钟,但新堤屡经冲击,岿然不动。人们将此堤媲美宋代名臣范仲淹曾在苏北主持修筑的范公堤,誉为“宋公堤”。
▲宋公碑
著名戏剧家阿英抵达盐阜区时,宋公堤已竣工一年,他所到之处,无不听闻宋公堤跌宕起伏的修筑过程和其中的生动故事。当地一首民谣更给阿英留下深刻印象:“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阿英梦萦情牵,终于完成1.5万言《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宋公堤》。这是迄今对宋公堤记述最为详细的纪实文章,史料翔实,饱蘸情感。该文开篇即赋五言诗:“壮气凌云上,雄才一代中。孤军驱暴虏,只手拯哀鸿。苏北干臣重,淮东障海功。生灵数百万,翘首仰英风。”盐阜区新创刊的杂志《新知识》分两期予以连载。
军旅画家李人毅曾创作宋乃德的画像,他深情地说:“在我追访新四军老战士的过程中,他们都曾嘱咐我,千万不要忘记宋乃德,不要忘记宋公堤。”
宋公堤蕴藏着可歌可泣的故事,见证了共产党、新四军心系人民、至诚担当的一段伟大历史。
作者:王海燕 王连高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