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状泥采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年中总会有几个月或行走黄河河岸边,或穿越于草原大漠,或颠簸于高原湖面,或在高原的雪地里留下串串脚印,……他们开展全流域黄河生态研究,探索高原及山区河流生态效应的奥秘,这是他们的奋斗故事,为的是把科学的种子播种在祖国的高原大湖,那些常人难以企及的远方。
他们来自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生态模拟中心负责人潘保柱教授是项目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年轻的西理工博士刘心愿、朱朋辉是其中激情满满的队员。今年,他们把脚步迈向了青藏高原,探寻高原湖泊,解密高原湖泊独特的“秘密”。从青海的青海湖、茶卡盐湖、岗纳格玛措、冬给措纳湖、阿拉克湖、托素湖、小柴旦湖,到西藏的扎日南木错,扎布耶茶卡盐湖,拉果错,色林错,措那湖。全队20多位科考人员,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总计行程逾万公里,开展了一场艰苦而快乐的科学考察。
潘保柱教授告诉我们,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器”和感应区。严寒而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是青藏高原的基本气候特点,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湖群区,并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正是因为青藏高原环境恶劣、地理复杂,以致监测站网稀疏,监测资料缺少完整性和系统性,有些地区监测网尚处于空白状态,因此需要不定期的科学考察,以了解其湖泊生态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于是,西安理工大学科考队兵分两路,在今年夏、秋两季度分别出发了,由潘保柱教授亲自督阵,刘心愿博士和朱朋辉博士各带一队,分别奔向青海和西藏两地,探索两个不同地方的高原湖泊生态奥秘。
湖泊水样浊度测定
正文:青海小队科考志:没想到,夜遇狼群
第一次见到狼的时候,队员们正驱车走在大草原间隔的矿渣路上。由于天干物燥,汽车拉起一道黄色烟尘。
“快看,前面有头狼!我们今天的运气会很好!”开车的藏族师傅指着前方说。草原上至今还流传着狼神的传说,牧民们对狼有着天然的敬畏。只见一条皮毛灰黄、胖嘟嘟的狼小跑着。没有人类的捕杀,这头狼和其他草原上的动物差不多,胖得都圆滚滚了。我们的车开的很稳,怕惊动它,队员们也想一睹草原狼的风采。看来它已经适应了“无人打扰”的环境,也见惯了在草原上奔驰的大铁疙瘩,我们的车靠的即使靠近了,它也不怕,仍然是慢慢悠悠地沿着小路跑着。灰黄的毛发透着光泽,不见印象中的凶残,胖乎乎的却显得可爱了许多。
收工时天色已黑,除了早晨吃了口热乎饭,午饭只有干饼和腊肠。忙碌了一天,大家饥肠辘辘。回程路远,出行带队的贾师傅决定就地解决晚饭,一伙人又开始忙起来。有人准备餐具、在地上铺毯子,还有人去收集干草,在这寒冷的夜晚点燃一把温暖。片刻,大伙儿开始享用野餐,其间不免有插科打诨。在这空旷的草原上,回荡着大家顺利完成任务的喜悦。
湖泊水质测定
突然,清冷的月光带着“远古的音乐”来了——狼嚎!
这声音一开始细微,逐渐清晰。清冽的声音此起彼伏,透着苍凉与悲怆。夜色无边,队员么不知道有多少狼在周围,寒意和紧张一起钻进众人的脖子里,大家不约而同打了个寒战。队员们以最快的速度收拾残局,赶忙跑进车里,仿佛在躲避收割性命的死神。
好在车大灯照亮了夜晚,给大家吃了一个定心丸。但车外,狼嚎越来越近,感觉狼就在脚边摩挲。其间还能听到狼崽稚嫩的声音,犹如童声,很清脆,竟然还有几分醉人。队员们细听,估摸着有七八匹狼的样子。即使是当地的藏族师傅们,也因现已长期住在城市里,也很久没有感受这“四面狼嚎”的情景了。奇怪的是,虽然狼嗷不绝,但即使大家瞪大眼睛,也始终没有发现狼群的身影。不知道白天遇到的那头孤狼,是否也在其间?
待了好一会儿,狼声渐渐远去。藏族师傅这才踩下油门,掉头返程。一路上,仍觉这黑夜中,狼嚎之声,依然时隐时现······
湖边淘洗大型底栖动物
西藏小队科考志:最难忘,色林错的风浪
秋季的科考,西藏小分队10月6日上午从西安起飞,下午抵达拉萨,从海拔400米左右的西安骤然上升到3650米的拉萨,这让西藏小队的科考队员们感觉到了力不从心,高原反应突如其来,队员们身体乏力、头痛不已,在西藏的第一顿晚饭大家就感觉食欲不振。
休息一晚之后,科考队员不仅没有恢复精神、适应状况,反而高原反应的症状愈加明显,好几个队员一整夜难以入眠。但为我们开车的藏族司机却很轻松地说:“不用担心,呆上两天就适应了,到时候这些症状就都没有了,感觉就像平原一样。”队员们将信将疑,在拉萨又住了两天,果然逐渐变好,高反症状逐渐消失,胃口也逐渐变好。看着队员们身体状况日渐恢复,科考队决定在10月9日清晨就出发开始科考。
野外工作充满挑战,也需要处处细心认真,因为每一个样品都是后期无法弥补的。在采样过程中,同样也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湖泊水质测定
色林错,意思是“威光映复的魔鬼湖”,它是西藏第一大湖泊及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是大型深水湖。
10月20日早上8点钟,用完早餐的科考队员们坐上车前往色林错,因路远且道路崎岖,科考队抵达湖边已是早上11点左右了。科考队员们立即准备采样工具、仪器设备,当地藏族司机师傅帮忙组装橡皮艇。万事具备,已经中午12点了,队员们把采样工具、仪器设备搬到船上开始工作,有经验的队员们驾驶着橡皮艇驶向了已规划的湖泊样点。
科考队一步步的按照计划好的顺序开始采样,但刚开展不久,湖上便刮起了大风,湖面也变得波涛汹涌,每个人身上都被打湿,采样工作无法继续,我们的船只能一路起起伏伏的开回了岸边。靠岸后,科考队只好赶紧收拾船只、样品还有器材,匆匆撤离,“真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一天什么工作都没有进行,大家垂头丧气,心想今天真是天公不作美,没有办法。
第二天一早,大家又是激情满满赶到湖边,大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没想到悲剧再次上演,几乎就在逾前一天同样的时间,湖面上又刮起了大风,科考队又无奈再次撤退。
回来的路上,科考队遇见了当地的百姓。虽彼此语言不通,但在司机师傅的“翻译”下,了解到这个季节的色林错每到中午12点就容易起大风。这让科考队员们既开心又忧愁,开心的是多少了解到了这个湖泊的起风特点,忧愁的是接下来每天必须要在12点前把当天的采样工作完成,不然采样工作就要推迟到次日完成。
浮游动物采集
回到驻地,科考队员们经过认真地讨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后每天提前两个小时到达采样地点,也就意味着每天6点钟左右就要从住宿地出发,这个时间点县城的早餐店都还没有营业,于是大家就在宾馆吃泡面,按时出发,就这样为大家争取了宝贵的采样时间。因为每次采样结束都已经在下午2点钟左右,到了中午饭时间,大家只能吃块士力架或者巧克力维持体能,因为上午湖面无风可以顺利采样的时间太珍贵了。
就这样,科考队员们逐渐掌握了采样工作的规律,用每日的早起换来了工作的顺利完成。科考队员们还风趣的聊到自己都是“乘风破浪的哥哥们”,确实,你们都是乘风破浪的哥哥,不仅乘船破浪,用自己的智慧与辛苦战胜了风浪,向你们致敬!
一个月的采样工作紧张而短暂,当科考队采完西藏自治区的五个典型湖泊时,这里已经进入冬天,气温骤降,多个地区发生降雪,湖面也有结冰现象,所幸的是所有采样工作已接近尾声,可叹天公作美!
在返回拉萨时,可谓轻车熟路,尽管在中途经过了唐古拉山脉桑木拉大坂,海拔5566米,这里是此次采样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但队员们早已经习惯了海拔的骤升骤降,加上是白天的缘故,每个人状态很好,纷纷合影留恋。
西藏科考,让科考队员看到了不一样的西藏。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一。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一直保持着守护着这片净土,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这次青藏高原典型湖泊调查结束后,队员们不仅更加深刻地认识高原湖泊的环境规律,同时也加深了对当地藏族文化的认知。
传说措那湖是金刚鲁母女神的瑶池,是当地的神湖,安多县的牧民在藏历正月初一会早早起床来接受金刚鲁姆女神的降福,祈祷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因此,在科考队工作时,当地师傅对措那湖十分敬畏,保护那里的每一方土地,珍惜每一个生命。一天,一名科考队员在中午吃饭歇息时发现脚下有个老鼠洞,于是想起了小时候抓老鼠时用水浇老鼠洞的往事,就兴奋地在湖边打了一桶水准备去逗老鼠玩。他刚准备往里灌水,就被藏族师傅拦住了,师傅说,如果这个洞是咱们今晚住宿的地方,现在被人用水淹了,我们回去住着舒服吗?本来嬉闹的年轻队员被藏族师傅这一问,变得严肃起来,赶紧作罢。
湖底泥样采集
还有一次,也是午休时,科考队工作了一上午,大家都很累,这时突然从湖中间游过来两只野鸭子,似乎也想吃午饭。藏族师傅们见了,纷纷把自己手中的食物分给这两只野鸭子,科考队员见状也纷纷给鸭子投食。藏族师傅说,每个生命都一样,大家都是平等的,反正我们都已经快吃饱了,剩下的就给它们吧!
这可是科考队的年轻人从来没有过的想法啊!
常言道,旅行就是修行,更何况我们的探索科学之旅呢?
作者:朱朋辉 朱信政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