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8日),第七届“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现场签约引进原创性成果项目10个、人才项目和平台合作项目10个、高科技投资项目10个。受疫情影响,30多家“双一流”高校与企业线上互动,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100多条。
6年多来,“双创”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近1500个,引进成果转化项目260多个,支付合作经费超10亿元。海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均居江苏全省第一方阵,成为仅有的9个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之一。
创新驱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去年,受邀参加第六届‘创新创业在海安’活动,我觉得,跟我们关系不大。”金宏电化设备公司董事长张英志笑言,没想到会场一转,却“赚”来了公司发展的良机:当天,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发布的科技成果恰巧是企业急需的技术。通过发改、科技等部门的引荐,公司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成功签订“流体床电催化有机废水处理项目”。一年时间,企业产值就冲到了1300万元。今年前5个月,企业销售增长20%。“今年活动前夕,我提前报备,主动要求参会。”
从城郊一家作坊式小企业到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95%,南通跃通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姚遥深有感触。通过政府搭桥牵线,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每年将7%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6月底,该公司牵头的“面向定制式木工家具制造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示范线”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立项。“3月新厂房搬迁,4月投入使用。”姚遥说,上半年企业销售同比增长近30%。
在海安,企业不断发展、产业从无到有的背后,都是创新。
2018年,海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揭牌,海安上海交大研究院等多家研究院纷纷入驻。海安70多家企业实现“机器换人”,进军智能制造,7家企业拥有省级智能车间。前不久,海安交睿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协作型工业机器人与柔性工件精准作业技术”项目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公司是海安上海交大研究院孵化公司,目前已研发出10多种机器人,为各领域企业提供了各系列机器人及配套产线300多条。
今年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发生用工荒,江苏图灵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的多功能机器人成了“香饽饽”,前4月,销售同比增长50%。
依靠创新,海安标杆企业不断涌现。通润汽车、铁锚玻璃等4家企业获评工信部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通洋机电、天楹集团等23家企业获评省专精特新产品、科技小巨人企业,鹏飞、鑫缘入选江苏省“自主工业品牌五十强”,鑫缘、联发、铁锚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
人才引领,汇聚产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海安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人才创新创业,为打造“产业高地”、建设“幸福之城”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世界首套“4300毫米宽厚板柔性化轧制生产线”世界首条“1450毫米有色金属板材定制化制备生产线”……这几年,位于海安的江海机床集团不断推出市场竞争的“杀手锏”产品。董事长陈友华说:“海安良好的创新生态、企业家浓厚的创新热情,让我决定将唯一的院士工作站选在海安,建在江海。”
毕业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研究所的邹军博士,曾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去年此时,他正为“低波纹无频闪的智能LED驱动电源”项目产业化奔波考察。很快,海安有关部门负责人亲自上门“引才”。“合同签订后2个月时间,就落实了2000平米的免费厂房,同时还帮助招工50多人。”谈及海安速度,邹军赞不绝口。2019年,邹军顺利入选“海陵英才”计划,获得政府财政资助200万元。目前,由其投资的“智能LED驱动电源项目”已在一年内取得了3000多万元销售,项目二期工程正在火热进行。
去年,江苏鹏飞集团成功在港股上市,开创海安企业境外上市先河。
……
近几年来,海安已先后引进国家级人才78人、高层次人才2813人,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54人入选省“双创计划”、147人入选省“333”与南通市“226”人才培养工程,入选数量均居南通第一。海安建成“长三角海归创新创业海安基地”,被评为“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地区”,人才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前五,长江以北第一。
政策支撑,打造最优“双创”生态圈
“这是刚研发出的多区温度控制系统、多轴多缸精密均匀加压系统和高效快冷系统,成功打破国际技术封锁。”今年4月,江苏博联硕焊接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福博士坦言,海安提供的450万元财政资助,2万平米厂房三年内免租金,以及子女入学等利好政策是他安心创业的“加速器”。
在用才留才方面,海安不断捧出真金白银。2019年3月10日,海安出台《关于实施“海陵英才”计划及若干政策的意见》,同步制定“海陵英才政策40条”。今年4月,海安人才政策再加码,出台“海陵英才”计划补充意见,实施“海陵名家”“海陵名师”“海陵名医”工程,向一线高技能人才、实用性人才倾斜,向建筑人才、外经外贸人才等行业人才倾斜。
海安纺织丝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十大产业集群,在院士、行业领军人才等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引领下,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去年,海安工业应税销售在南通率先突破2000亿元,增长16.7%。规模企业、亿元企业数均居全省第一方阵。
今年,疫情发生后,海安市科技局立即打出“组合拳”,会同金融监管局、财政局,对“苏科贷”业务实施财政贴息,“苏科贷Ⅰ”按照同期基准利率的40%进行补贴,单个企业不超过5万元;“苏科贷Ⅱ”按照贷款利率的20%进行补贴,单个企业不超过10万元。
“苏科贷”融资业务已成为海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好帮手。2011年开展至今,海安已有98家企业申请“苏科贷”业务,贷款额度5.3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4家,企业新获发明专利544件,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27个、省级科技项目16个,实现工业产值近45亿元。
作者:本报记者 付鑫鑫 通讯员 郝荣峰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