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援藏教师,右一为王德伟
红白相间的教学楼、实验楼、信息技术楼,还有标准化的塑胶运动场、室内体育馆……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南路浦东路路口,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正在书写着上海教育援藏的一段佳话——这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已连续多年摘下中考平均分全藏第一的桂冠,高中毕业生高考上线率也始终保持在全藏前列。
从2004年上海市政府投资兴建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小学部、初中部后,2009年上海又投资兴建了高中部。从2016年起,前后共有四批27名松江教师来到这所学校,其中3人更是两度进藏,把青春和汗水留在雪域高原,把松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机制根植在这所校园里。
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
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
“90后”成为“带头小弟”
生于1993年的王德伟是2019年起的第四批6名松江援藏教师里最年轻的一位,因为有着第三批援藏的经历,被委任为松江小组的组长。选择继续留下来,他说是跟孩子们处出感情来了。
在为期一年的第三批援藏时,一次课堂上,王德伟在跟学生们讲解到“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时,班上一名叫措南的学生站起来说道:“我的理解,就是今年7月份,我们王老师就走了,我们这桌宴席也就散了。”这让原本活跃着的课堂气氛,突然变得安静了下来。几秒后,一句轻轻的“老师你可以不走吗”让王德伟下定了决心:再留一留。尽管这一次从一年变成了三年,他说,想要亲自把这一届学生送出高原,“应该是一件蛮幸福的事情。”
在学生扎西朗杰看来,王德伟“很亲近我们”;在学生白玛央宗眼里,王德伟在教学方面该严格的时候很严格,但“该对学生说好话的时候也会说好话”;而在措南的心里,王德伟是那个能影响到他的人:“刚刚来到学校的时候,我觉得我就是一个非常差、非常不努力学习的人,后来听了王德伟老师和班里一些同学的建议,我就觉得我自己变得比较优秀一点点了。”
学生在课堂上
在援藏的同事眼里,王德伟虽然最年轻,但却是个“靠谱的带头小弟”。对于每一位初到日喀则的援藏教师而言,3900米的海拔都是不小的挑战,王德伟就利用自己在藏一年的经验,在工作和生活上细心地照顾到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不仅如此,在他的组织下,大家经常利用周末闲暇时间聚在一起,自己买菜,自己下厨,把整个团队迅速融到了一起。
留下一套教学经验
“我们不是单纯来上课的,这也不是我们的重心。”在上海援藏教育队领队、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张必胜看来,教育援藏的最主要目的,是要把上海的经验、上海的模式、上海的制度带到西藏来,“就是要建好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市,留下一支队伍。”而要留下一支队伍,就是通过实施“融合共建、擦亮品牌”的教育援藏思路,不仅要聚焦当地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提升,更要形成一整套教育教学的管理机制和模式。
校园一角树立了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宣传栏
在张必胜的规划中,未来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不仅要辐射引领上海对口五县以及日喀则地区的其他学校,还要打造成上海-珠峰师资培训示范基地,撬动整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和提升,而这些也是6名松江援藏教师的共同心愿。
对于当地的孩子而言,藏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间的切换,让英语成了一个薄弱学科。由于高中英语教师奇缺,在松江任课初中英语的黄鹤,在这里被安排任课高中英语,这让初到日喀则的他“感到很头大”。
黄鹤与老师们交流
一段时间的摸索后,作为课堂上的小奖励,在口袋里多揣上一些棒棒糖,成了黄鹤上课的常态。“先把难度细化下来,然后要多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多动嘴。” 黄鹤说,和其他所有援藏老师一人双岗一样,自己也承担了教科研的任务,正逐步把上海的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经验带到了学校,同时对上课流程、讲解联系等也进行了有效的规范。
刚到西藏时蔡业毅边克服高原反应边备课
满分150分的数学卷子,50分的平均分,则让数学老师蔡业毅感到了这个学科在当地的不一样。研究一套适合当地学生的校本教材,这成了当下蔡业毅的心头大事。“我们现在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往前走。”他说,等到三年以后,如果这上面有所突破,这也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
李俊教学生们吹陶笛
与人们印象中的藏族人能歌善舞不同,对音乐、美术等艺教的不重视,让音乐老师李俊犯了难。教室里的钢琴长期闲置,找遍整个日喀则市也没有一家音乐培训机构,就连能给钢琴调音的人也找不到。“只能通过自己的耳朵,来一遍遍核对学生的音准。”李俊说,原先几个音乐类社团也由于缺老师、缺器材等原因而搁置。但李俊也有自己的小目标,眼下已经组建起陶笛社团的他,就希望能在两年之内,在学校甚至是日喀则市里举办一场小型音乐会。
两地师生水乳交融
淳朴,是所有援藏老师对当地学生的共同印象。王德伟告诉记者,仅仅因为帮学生涂了一次药膏,就让学生常记在心,甚至让奶奶专程赶到学校来表达谢意。同样感受的还有范凯。因为学校缺历史教师,在担任学生服务处副处长的同时,范凯也被安排担任历史老师。本以为一个多月的相处,加上平时给学生上课的时间并不多,学生们并不一定会记得他。但在去年8月份进藏不久后的那个教师节,“当时已经回到公寓,学生们打电话把我请到教室,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惊喜,过了一个难忘的教师节。”范凯说,有老师告诉他,这样的待遇很多当地老师都享受不到。
范凯与学生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还接纳了许多日喀则第二福利院的孩子。“所有福利院的孩子与我们的党员援藏教师都有一个结对,通过这种结对式的沟通,能让这些来自福利院的藏族孩子感受到上海的温暖。”黄鹤说。
管贤兵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性格开朗的管贤兵,平时喜欢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他把同样在上高一的女儿,介绍给了自己班上的学生。“我觉得我应该多向她学习,把自己的眼界拓得更宽广一些。”说起与管老师女儿的交流,学生格桑曲珍眼睛里闪烁着希望,“在初中时候一直有个梦想,想考上内地高中,只是后来很遗憾没有考上,但是我觉得现在有个汉族的朋友也挺好的,让我了解她的一些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这样我觉得我很满足。”
早操时间
“其实我一直在想,我们在支援西藏的教育事业的同时,也想让西藏的一些好的东西,能够影响到上海的孩子。”在工作之余,细心的管贤兵还会记录下当地学生顶着大雪洗碗的身影,在走廊上朗读背书的样子,然后发给自己的女儿,分享给在松江的同事和学生。
《“决战脱贫攻坚——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4)
编者按: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展示上海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决战脱贫攻坚——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讴歌援建奋斗者、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向本市援外干部人才、志愿者以及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社会爱心人士等征集在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的做法、经验、成效、感悟等以及相关图片、音视频材料,全面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将在“文汇”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松江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