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至15日,2019年海洋诗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背景下当代诗歌研讨会在江苏太仓市举行。诗会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主办,太仓市文联、太仓市浏河镇人民政府协办,太仓市诗歌学会承办。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出席并讲话。《诗刊》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太仓市文联主席杨喜良、太仓市作协主席龚璇、浏河镇党委书记徐洪明,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诗人参加活动。
何建明在讲话中说,这些年来,诗歌创作现场非常活跃,中国诗歌网积极为诗人们提供良好的发表和交流平台。回顾我们国家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聚焦当下翻天覆地的发展巨变,我们呼吁能够涌现出更多伟大的诗歌作品。一个诗人,一个作家,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真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所写对象的历史和现实掌握于心,并投入足够的智慧和情感对它进行思索、提炼。比如,写海洋,写浏河这片土地,就必须对海洋、对浏河有充分的了解。诗人和作家应该有海洋一样宽阔的心胸,不要只是聚焦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具备大的文化观。在思索问题时,格局不能太小,即使是写一个小题材,也要有一种总体、宏观的格局,这样才能对所写题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写出真正的优秀作品。
杨喜良表示,新时代的太仓,正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太仓正在不断转型升级,进一步参与到“新丝路”的时代洪流之中。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更是诗歌的摇篮。海洋诗会已经举办到第四届,诗人们每一届都围绕诗歌的态势进行研讨,并深入古镇进行采访创作,推出了很多优秀作品。
徐洪明介绍说,浏河世称刘家港,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灿烂。浏河是明朝时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是娄东诗派吟酬唱和之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浏河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希望诗人们深入浏河进行采访,用诗意的笔墨书写这片土地的发展变化,促进“一带一路”主题诗歌创作的繁荣。
“一带一路”背景下当代诗歌研讨会是此次诗会的重头戏。在研讨会上,与会诗人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从不同的视角对“海洋诗歌”、“诗歌与一带一路”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对于生活在海边的人来说,“海洋”首先是作为一种题材进入诗歌写作的。诗人乐冰曾经写过一首题为《南海,我的祖宗海》的诗作,后来又推出了6000余行的长诗《祖宗海》。他说,作为一个住在南海边的诗人,我有责任用诗歌来书写南海。在深入渔村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朴实、豪爽的渔民。他们在海上生活,海上的风浪、暗礁和冲突,对于绝大多数人只是新闻,对他们却是生活的一部分。“南海就是我们的祖宗海”,这是渔民们的心声,也是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心声。
“新时代的海洋诗歌,应该是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诗歌。”诗人海岸在发言中以“东海诗群”为例,谈到了海洋诗歌创作的特点。他说,这一群专写海洋诗的诗人,在诗歌中抒写人与自然的交融,在心灵和大海的交融中,表现生命的律动。他们早期写海边生活的场景,这是生存层面的书写,继而写与大自然搏斗的生命层面的作品,最后是向着海洋诗歌文化层面进发。他们的创作说明,“海洋诗给予我们深深的思考与博大的胸怀,海的潮汐即是我们生命的律动”。
在诗人徐芳看来,“海洋”不只是一个地理的概念,也不只是一种诗歌写作的题材,同时也是一种写作的意识。它是开放、博大的象征,影响着一个诗人的思想表达方式,特别是在长诗写作中,可能需要深邃的意蕴、磅礴的意象等。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关于海洋的诗作,但相对而言,这一领域的诗歌写作是相对薄弱的,但这也说明它具有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不同背景的写作者,当他面对海洋的时候,会抱有不同的态度。诗人李占刚说,从出生到成长,从出国读书到后来沿着海岸拍摄海防站,生活的轨迹似乎总离不开海,内心对海的感触也非常复杂。在拍摄海防站的时候,看着海洋,觉得既开阔又伤感。改革开放以来,海洋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海洋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由开放、海纳百川、富于想象等观念,对于诗歌创作来说,极具启发意义。诗人陈仓谈到,在内陆成长、生活,见到大海,内心更多产生的是一种恐惧。在这个虚拟化的时代,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虚拟,现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都可以写诗了。但是,大海不能虚拟,或者说人直接面对真实大海时的那些感受无法虚拟。这或许就是诗歌不断产生的可能性。
处理海洋题材,需要诗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切入点。诗人潘维认为,无论是写海洋还是其他别的题材,诗人都需要深入生活。每个人都处在“生活”之中,但我们还是要强调深入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个个选择,比如选择去了解什么、选择写什么样的作品等。我们平时的生活、日常的生活,都是在为每一次选择做准备。这些不同的生活内容,内化为一种精神性、文化性的元素,影响着我们的诗歌创作。诗人张维说,谈到大海,我们很自然地就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文化象征意义,但如果一个诗人没有对它的直接体验,是无法写出好的诗作的。要书写好大海,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抵达大海的方式,最好是从个体命运的角度切入,找到自身对于大海的生存意义上的体验。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的诗歌创作视野需要不断拓展。诗人庞培说,随着中国不断向世界开放,一种原本较为内敛的文明变得越来越具有敞开性、包容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海洋诗歌写作非常及时而且具有意义。在江南的冬天,孤独的风呼呼吹过,茅草的香味袭来,大自然之美值得我们用更好的诗作来对它进行表达。长期关注中越诗歌比较的诗人夏露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会越来越密切。就中国和越南而言,从众多的诗歌文本来看,无论是诗歌体裁还是诗歌题材,都留下了两国诗人密切交流的痕迹。在新时代,海洋题材写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写海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人与大海、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保护大海、与大海和谐相处。
诗人吴少东说,新时代的诗歌要有新的特色。当今的诗歌必须呼应时代,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们要有国际新视野,一方面要多将当今西方诗歌现状、活跃诗人及其作品及时介绍给中国诗人与读者,而不是总聚焦那十来个西方大诗人的作品,另一方面要及时将当下中国诗歌现状、诗人及其作品翻译到国外去。在创作中,中国诗人要有诗歌自信,要有汉语的新表达。当今的中国诗歌必须勇敢地从西方诗歌的海面、滩涂、沼泽中纵身一跃,回到中国充满活力的厚土上来,写出汉语诗歌的风骨、风格与风貌。
当我们的视野向外开放,也会获得返观古典传统的新视角。诗人王学芯谈到,“一带一路”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密切合作,更是文化上的亲密交流。在这样广阔的诗歌语境里,怎么写诗,如何写出具有诗意的作品,这是对诗人艺术知觉和表达能力的考验。在诗歌写作中,我们需要将“古”与“今”更好地结合起来,就像浏河镇的“浏河”,有着古老的历史,但河中所流的水是新的,河岸的建筑和风景是新的。诗人徐俊国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诗歌交流会越来越多。在参与国际交流时,我们的底气和自信,来源于伟大的古典诗歌传统,以及百年来的诗歌创作成绩。很多的外国诗人是得益于中国的古典诗歌传统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创作实践中反观自身的写作,并不断向我们的传统致敬,不断改进我们当下的诗歌写作。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第十四届太仓市阅读节闭幕式暨“一带一路”诗歌朗诵会。今年4月20日,第十四届太仓阅读节在美丽的天镜湖畔拉开帷幕。在近8个月的时间里,太仓市100多家单位推出了160项阅读活动。此外,太仓市阅读办打造了图书漂流的新载体——娄东书仓,分布在主城区25个点位,由25家文明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和捐书投放,掀起全面阅读的热潮。在闭幕式上,主办方表彰了2019年度促进太仓全面阅读、传播书香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活动项目。在朗诵会上,朗诵者们通过重温诗歌经典,朗诵当下诗人的优秀作品,抒发爱国之情。
诗人们还诗会期间还深入浏河古镇等地进行采风。在结束太仓的行程之后,部分诗人来到上海虹桥,参加海上明园诗人交流活动。在活动中,诗人、艺术家们朗诵了诗人安谅的诗作,并围绕安谅诗作以及一些普遍的诗歌创作问题进行交流。
参加此次活动的诗人还有肖水、唐益红、长岛、李平、陈泰灸、郁雯、嵇芳芳、祝雪侠等。
来源:中国诗歌网
题图:太仓日报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朱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