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为解决事关秦岭地区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该院等四家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在秦岭南麓和巴山北麓的汉中盆地开展的专项调查中,发现了明确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疥疙洞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至2019年,对该洞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开展多学科研究,获得一批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和遗物。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王社江博士说:“疥疙洞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罕见的、保留了距今10-1.5万年期间人类化石和丰富文化遗存的洞穴遗址,具有十分重大的学术意义。”
为解决重大课题,他们在秦岭地区跋山涉水
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早期现代人是演化自本土古人群,还是自非洲迁徙而来?中国南北过渡地带秦岭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发展演化的过程为何?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者是谁,他们的体质特征为何?这些事关中国和秦岭地区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有赖于考古材料的新发现和深入研究的持续开展。
据介绍,针对上述问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汉中市南郑区龙岗寺遗址管委会办公室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秦岭地区经过持续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共发现旧石器遗址400余处,采集和发掘出土不同时期的旧石器20余万件,已发现的遗址以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遗址为主,洞穴遗址仅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洛南龙牙洞遗址。从2017年以来,他们在汉中盆地开展了以探寻更新世洞穴遗址为导向的专项调查,调查的重点是汉中市南郑区龙岗寺旧石器遗址所在地的梁山及周边地区,在南郑区梁山镇南寨村附近发现了疥疙洞遗址。
27平方米发掘范围内,出土了上万个宝贝
疥疙洞遗址,位于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南寨村附近。这个洞地处龙岗寺旧石器遗址所在地的梁山余脉、汉江右岸第三级阶地上,洞穴朝向西北,调查中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本次发掘以探寻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为学术目标,以科学、精细化的方法为手段,共发掘1×1平方米探方27个。发掘中开展了多学科研究,在27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发现人类活动面、石器加工点、火塘等遗迹,出土人类化石、石制品、烧骨、动物化石等遗物万余件。
据王社江介绍,疥疙洞遗址地层堆积厚约1.6米,可划分为13层,其中第3-10层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层。根据地层关系、堆积特点及初步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古人类利用疥疙洞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段:
第一期遗存为第10-9层,出土石制品、烧骨、动物化石100余件,遗物分布较稀疏。该时段人类仅偶尔在洞穴活动,绝对年代为距今约10万年或更早;第二期遗存为第8-6层,出土石制品、烧骨、动物化石1400余件,遗物分布较密集。该时段是人类在洞穴活动频繁的时期,绝对年代为距今约7-5万年。
第三期遗存为第5-3层,堆积为浅黄棕色粉砂,夹较多灰岩角砾。发现人类活动面1处、石器加工点3处、火塘2处;出土人类化石、石制品、烧骨、动物化石等遗物万余件,遗物分布十分密集。王社江说:“这一时段是人类活动的繁盛期,洞穴被人类作为居址长期利用,绝对年代为距今约3-1.5万年。”
人类活动面位于第4层以下,具有明显的踩踏面。人类活动面上的遗迹和遗物分布较有规律,其中石制品集中发现于洞口区域,见有原地加工石器的石器加工点,显示出洞口区域曾作为石器加工的场所;火塘发现于洞口东侧,其旁见有较多烧骨和石制品,应是人类日常生活、取暖和消费的区域;动物化石多集中分布于洞内近洞壁处和洞口石柱下方的低矮处。王社江说,“这些区域应是人类堆弃消费品的区域。”第5层下也见有1处火塘,位于洞口处,以火塘为中心分布于较多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烧骨。原生地层中出土2枚早期现代人牙齿化石,分别发现于第4层和第3层。此外,在早年被人工搬运至洞外的、含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堆积中筛洗发现人类牙齿4枚、头骨残块3块,这些筛洗出土的人类遗骸石化程度多与原生地层中出土的人类化石相当。
“我们出土了石制品1500余件,原料以石英砾石为主,其次是石英岩和凝灰岩砾石。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片屑,构成了石器生产和使用的不同环节。工具大多以石片为毛坯,多为中小型刮削器,存在少量尖状器,偶见个体较大的重型刮削器。主体属于华北小石片石器工业。动物化石及烧骨8000余件,大多为碎骨,牙齿化石亦较丰富。初步鉴定有鹿、麂、牛、剑齿象、犀、野猪、大熊猫、熊、狼、最后鬣狗、黄鼬、豪猪等20余种,其中鹿科和牛科动物占绝大多数,属于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王社江介绍说。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 韩宏
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编辑:韩 宏
责任编辑:王 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