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作品。
昨天,“格格不入——何工作品(2009-2019)”展览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开幕。在1500平方米的展厅中,展览集中呈现了具有宏大叙事和象征、隐喻意味的大型绘画、装置、影像等多媒介作品,分为“忧患的救赎”“潜置的图像”“文化的游牧”“目以重瞳”四个部分,还原艺术创作之初,逼近人与社会、人与精神、与视觉语言,以及艺术与生存本源性的关系之中。展览题目取自爱德华?W?萨义德回忆录《格格不入》,意在表明“自我放逐”和“格格不入”的生存态度所导致的艺术创作的基本立场。
何工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说:“我个人作品中一贯的东西依旧是不变的,就是从身份困境和认同绑架中解脱出来,以历史主义的角度对比关注当下的现实语境,从中生成我的艺术观念,并通过知识考古、解构叙事、隐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不仅限于艺术的思考。”何工表示,与以往个展不同的是,此次他把作品做得尺幅更大更饱满,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实聚焦也会更加清晰,作品隐喻性也更强。在创作形态上,除了过去一直进行绘画和装置之外,也加强了影像形式的介入。
▲何工(左)向参观者介绍作品。
在策展人冯博一看来,何工一直“在路上”的特殊经历和经验使他的艺术创作具有“目以重瞳”的视域。何工的文化身份和栖居住地具体而微的境遇,导致了他的艺术创作既与中国传统的、现实的资源有所关联,又与所在地的异域文化存有诸多的殊异之处。艺术既是社会现实之外的一块飞地,也是一片人类可以栖息的乐园,如同何工的艺术和这次展览一样。“他的艺术像一粒种子,可以跨越地理文化的边界限制而生根发芽。”
▲展览现场。
展览从今天持续到12月8日。
来源:本报记者 付鑫鑫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王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