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或其后,科拉狩猎归来在江南水泥厂的留影。图片由德国卡尔·京特博士的夫人埃迪特·克尔娜·京特女士提供。在汉堡,京特夫人向戴袁支指认说,照片上的这位小伙子是科拉。
9月18日上午,在南京施放的防空警报声中,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科拉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戴袁支,对本报记者说,他期望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科拉1950年4月底从南京迁往上海后的情况。
“1950年春天科拉到沪后,他的中文译名是‘尼·包士富’,英文译名写成‘Podshivalov,Nicholas’(尼古拉斯·波德希瓦洛夫),38周岁,住在长宁路712弄101号。他在上海威海卫路(今威海路)顺风车行当掮客,成为替人介绍买卖,从中挣佣金的人士。文献记载,在南京科拉曾从事汽车修理、水电安装和汽车零配件买卖等工作。”“很年轻,比辛德贝格小一岁”“在南京是单身,从一张穿着毛背心从远郊打猎回来的照片能看出,是个俊朗的小伙子”“身材匀称,个头在1米7左右”“乐于助人,美国一个牧师称赞其‘他是个很有趣的小伙子,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总有办法帮忙’”……
据戴袁支介绍,小名科拉(Cola,又译克拉)的外方男士,英文姓名是N.N.Podshivaloff(尼古拉·N. 波德希沃洛夫),中文名字:高良。他出生于俄国,年轻时流亡到中国。
▲科拉。原图藏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此照片应摄于1938年9月至1940年4月间的某一天。
戴袁支从书架上取下几本《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说,从德国拉贝,美国马吉、福斯特、沃特林、斯迈思、米尔斯等人的记载中得知,在南京桑格伦电器商行工作的科拉,于南京沦陷前夕,作为红十字志愿者,曾在南京下关照顾中国伤兵;南京沦陷之初,他协助马吉等人,冒险运送中国伤兵进入红十字医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他积极参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的工作,尽力保护住处及附近的难民,并参与报告和抗议日军的暴行。
戴袁支希望通过热心的知情人士,了解后来科拉在沪期间的情况或线索,特别是关于他的工作、生活情况及后来去向。据了解,戴袁支曾研究过南京大屠杀见证人丹麦辛德贝格、德国京特等人,研究过沦陷期间的南京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和栖霞寺难民所,填补过相关空白。
欢迎知情人在评论区留言,也可来电(电话号码),或发信至(电子信箱地址):
戴袁支
手机:13002512252
Email:njdyz@163.com
作者:赵征南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