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老腔《关中古歌》。
▲晚会上的华州老腔《关中古歌》。
昨晚(9月18日)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秦声飞扬,震撼人心。碗碗腔、合阳线腔、大荔同州梆子、关中道情、富平阿宫腔等14个陕西地方戏曲稀有剧种汇聚一堂,共同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陕西地方戏曲稀有剧种荟萃》晚会。
这是被誉为中国“西北秦腔最高学府”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祖国喝彩”系列展演活动的第三台晚会,来自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各个地区的14个地方戏稀有剧种的非遗传承人、著名老艺人纷纷登台献演,现场观众饱览了一曲曲古老的秦声、秦韵,在浓郁的氛围中领略这些稀有剧种的独特魅力。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一支奇葩,历史悠久的陕西地方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保护和传承非遗戏曲剧种,助力陕西地方戏曲稀有剧种的推广传播和活态传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等邀请全省14个地方戏曲稀有剧种同台演出。记者获悉,登台演出的剧种,绝大部分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代表名录,如国家级非遗项目大荔“同州梆子”、华阴迷胡、华州老腔、韩城秧歌等剧种。
▲碗碗腔音乐联奏。
▲陕北说书《看今朝》。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10期学员培训班的碗碗腔音乐联奏,拉开了晚会的序幕。随后,一批陕西稀有剧种纷纷登台献艺——合阳线腔《闹春》、大荔同州梆子《断桥》、陕北说书《看今朝》、乾县弦板腔《哭簪》;华阴老迷糊《百戏图》《五更鸟》、横山道情《书匠》、关中道情《隔门贤》、韩城秧歌《夫妻拜寿;富平阿宫腔《王奎负义》、镇安渔鼓《杜鹃花开》、安康汉调二黄《双法传》、商南花灯《戏牡丹》;华州老腔《关中古歌》、碗碗腔《借水》......
合阳木偶剧团表演的合阳线腔《闹春》惹得观众捧腹大笑,9位线戏艺人娴熟地运用手中的线,提、拨、勾、挑、扭、抡、闪、摇,9个偶人被驯服得服服帖帖,又是卸帽子,又是脱衣服,又是鞠躬,忙得不亦乐乎。
▲以上两图为合阳线腔《闹春》。
合阳线腔又称“合阳提线木偶戏”,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是合阳县独有的古老地方剧种。线戏渊源,十分久远,现在一般认为“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其音乐、唱腔、道白、偶人造型及舞台艺术都别具一格。艺人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演戏,让乡亲们一饱耳福。
提线是合阳线戏的主要表演方法,偶人系线根据角色不同,分别为5到12根不等,有时也增加到17根甚至20多根。偶人通高80--90厘米,重3.5―5公斤。线戏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动作栩栩如生,却又有浓厚的木偶特色。
铿锵的老腔响起来了、长板凳敲起来了,全场观众为之一振——这是华阴市11名艺人演奏的华州老腔《关中古歌》,显示出华州老腔原生态的艺术魅力。其唱腔铿锵有力,唱词朴实淳厚,看似土得掉渣但幽默风趣,韵味无穷,是深入骨髓的那种幽默——“为王的坐椅子脊背朝后,没料想把肚皮挺在前头”,“太阳出来照西墙,西墙背后有阴凉”,“白绸子黑缎子都闪贼光,长袍子短褂子都是衣裳”,“大麦面小麦面都能擀面,剩下个包谷面咱打搅团......”
▲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华州老腔又名“满堂吼”,拍板调。自明清时期就广泛流传于陕西关中东部的华县、华阴、潼关一带。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众人帮腔满堂吼,惊木一击泣鬼神,原汁原味地诉说悲欢离合,沧桑高亢地宣泄喜怒哀乐。仰天长吼,震撼人心。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
视频拍摄:韩 宏
编辑:韩 宏
责任编辑:赵征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