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刘明仁
1932年出生,1950年入伍,同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92年退休,现居住在山东省济南市。
外孙张硕田从部队休假回来,专门带回特殊的礼物:13式自热食品。打开包装热上一袋,全家人都新奇地围在一起“尝鲜”。
为什么觉得新鲜,因为我打仗那个年代没有这种食品。上世纪50年代我随部队远赴朝鲜作战,在战况胶着的时候,我们的后勤补给线被美军飞机大炮盯得死死的。由于汽车运输目标大,容易暴露,有时候,大家只能扛着米面,徒步送到前线。
由于敌军封锁、空袭、低温等因素影响,易保存、不需煮的炒面成了志愿军急需的方便食品。国内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架起大锅,炉火通红地赶制炒面,源源不断地送到前方,即便如此,还是供不应求。战士们往往是“一把炒面一口雪”,条件十分艰苦。那时,每当饿得快要坚持不住时,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名地下共产党员,他常给我讲他经历的战斗故事。当时,战斗在最前线的红军主力部队缺粮少衣、步履维艰,特别是最困难的长征时期,吃草根、喝雨水是常态。每念于此,我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钢少气多”的志愿军正是凭着一往无前的精神,最终战胜了敌人的飞机加大炮,赢得战争的胜利。
小女儿刘芳尝了一口自热米饭,直夸这个米饭香。刘芳是1990年去当兵的,虽说那时候已经吃穿不愁,但是后勤保障还是有很大不足。听她讲,部队日常伙食保障只能吃到时令菜,到了冬天大家只能依靠萝卜、白菜、土豆等储备菜,菜盘里很难见到绿色。部队训练之余还要自己种菜、搞养殖业,实现自给自足。如果在野外训练,想要吃顿热食也是一件麻烦事,几个女兵抡着锹镐挖野战灶,不光胳膊酸疼,手上还全是泡。自热食品只是在书上见过,罐头也是奢侈品,一罐水果罐头都能让全班人惦记很久。即使是军人服务社里,商品也很稀缺,就连硬邦邦的压缩饼干也是抢手货。
时光荏苒,从小听我讲故事的外孙张硕田长大了。高考时,他面临免试保送名牌大学和考军校两种选择。那年正赶上汶川地震,当从报纸上看到人民子弟兵不顾生死、不顾疲劳奋勇冲锋在地震灾区最前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上军校。
外孙军校毕业后去了新疆工作,他说那里需要他。到部队后,他果然没有让全家人失望,经过风吹日晒、摸爬滚打,已经成长为导弹连队的一名指导员,还多次受到上级表扬褒奖。每当我询问他现在部队伙食怎么样,他都告诉我,现在的部队早就今非昔比了,战士再也不用为吃饱肚子担忧。一年四季蔬菜齐全,各种肉食供应及时,饭菜荤素搭配科学合理。即使是野外条件,部队也能使用炊事车、给养单元随时随地进行热食伴随保障。官兵吃得好,训练场上才能斗志昂扬。
回顾这几十年,从布袋装的炒面到便携高能量单兵自热食品,显露的只是我们军队后勤保障发展的冰山一角。在祖国迎来70华诞之际,作为一名老兵,我倍感自豪,同时我相信咱们的军队会越来越好。
来源:中国国防报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