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2019年劳动节假期,原本只安排5月1日放假1天,后经调整加上调休,放假4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定假日和周末休息日由约60天增长到115天,中国人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假!
中国历史上的五一假期,经历过4次变化:1949年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全国放假1天。1999年9月18日第一次修订此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当时法定放假的节日包括新年、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除新年假期为1天外,其他3个节日都放假3天。这样,春节、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每年3次连续7天的“长假”。不过,当时的7天“长假”是需要用双休日来拼凑的。2000年首个五一7天长假,有4000多万人出门旅游,旅游收入超过181亿元人民币。由于这种旅游消费集中现象史无前例,7天长假也开始被冠以“黄金周”的称谓。
2007年11月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13号国务院令,除春节和国庆节放假3天外,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放假1天。换言之,就是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将7天长假改为3天小长假,同时增加3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这标志着假日制度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因素。自此,除春节外,7天“长假”的行列中就仅剩国庆节一个假期。
随着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及国家假日制度改革,居民全年拥有越来越多的休假天数。“中国休假制度的调整,无论是趋势上还是方向上都是正确的,和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相吻合,也符合国际大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对记者说,“黄金周”刚出现时,正契合了中国经济持续上涨期;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升级,休假制度也需要探索调整。休假制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保护劳动者权利,同时倒逼劳动效率的提升。
“分散式休假”代替“黄金周”?目前,关于放假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挪假”,将假期和双休日等结合;一种是“分散式放假”,在放假总天数不变情况下,将假期分散。在魏翔看来,中国当前需要的不是增加假期总量,而是合理安排一年内的假日结构安排,释放出更多的“结构效率”。他认为,虽然假日增多能提高消费,但同样会带来负作用(如挤占生产时间、降低收入、变相拉大收入差距和对社保产生压力等)。因此,在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前提下,可以用“分散式休假”代替“黄金周”。
然而,“黄金周”表面上是旅游问题,深层次上则是涉及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社会问题。很多劳动者支持保留“黄金周”,甚至希望“多增加几天”,原因在于只有通过公共假期制度的刚性约束,才能确保相关企业落实好员工的休假权利。劳动者与其说需要“黄金周”,不如说渴求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渴求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收入。让休假变得不再奢侈,这才是当前的大问题。
魏翔认为,带薪休假难落实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买不起假”。从短期看,可以通过监管部门监督企业切实履行带薪休假制度;但从长期看,提升劳动者劳动效率才是最重要的。这需要国家加大社保、医疗等福利保障力度,企业加大对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同时提高创新水平、提升生产效率。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山东商报、梨视频
图片:来自网络
实习编辑:罗娜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