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您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2月23日至3月5日,为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北京人艺再次将镇院之作——话剧《茶馆》搬上了首都剧场的舞台。和以往一样,今年的演出仍是座无虚席、一票难求。
▲话剧《茶馆》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1956年,刚写完话剧《秦氏三兄弟》的老舍来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把剧本读给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人听,剧中第一幕第二场,写到了“北京裕泰大茶馆”。在座的人听完之后,都认为茶馆那段戏尤为出彩,建议将其单拎出来,扩充为一整部戏,于是三个月后话剧《茶馆》诞生。
《茶馆》以一间茶馆浓缩方生方死、庄研并集的人生百态,茶馆5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社会的50年历史。自1958年首演以来,《茶馆》至今已上演了700余场,其“成长过程几乎可成为北京人艺一部戏剧史的沧桑写照”。在跨度长达60余年的演出历史中,《茶馆》主创经历几代更迭,不变的却是《茶馆》本身的经典魅力和主创们苦心孤诣的创作本心。
▲话剧《茶馆》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茶馆》的第一个版本由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林连昆、郑榕、英若诚、蓝天野等人主演。1958年的首演之前,老舍和焦菊隐等人为如何呈现剧中的各色人物,避免“千人一面”绞尽脑汁——“排练伊始的一个晚上,焦菊隐先生带着一干主创人员到老舍家里讨论。从布景怎样设计到八张桌子如何放置,从人物的出场方式,到每个人坐在什么位置,激烈的讨论整整持续了一夜”,焦版《茶馆》中饰演常四爷的郑榕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另一头,演员们也下起了狠功夫。据说,蓝天野演《茶馆》时,与演员一同泡茶馆,找相面的、说书的人了解老北京的掌故和见闻;黄宗洛从接演松二爷开始,从早到晚不脱大褂、不离鸟笼,寻找“自我感觉”;当时已是人艺“台柱”级大演员的童超,为了演好庞太监,不仅亲自走访熟悉习俗掌故的专家、研究太监的心理状态,还请来专家为自己辅导声调……
如今,我们看到的《茶馆》仍自焦菊隐先生导演的最初版本演化而来。剧中主演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等人于1999年在一片质疑声中接过前人的班子,300多场的表演下来,他们也从当年的“愣头青”变成了挑大梁的“中生代”主力。
▲话剧《茶馆》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我曾经跟别人说,《茶馆》里除了女角和王利发,其他角色我都敢演。没想到最后还是接演了这个看着过瘾演着难的角色。”剧中王利发的饰演者梁冠华说道:“直到自己演,才知道老先生们在剧中有多么用心良苦,没有生活根本演不出来。演了十多年,我觉得这个戏真的要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到现在仍然要去挖掘人物身上新的东西。”
“86年我就进入了《茶馆》剧组,演过卖耳挖勺的老人和学生,再到后来接演了秦二爷,我跟《茶馆》的缘分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我创作角色是从源头去找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秦二爷为什么要上场’。演员的工作不是从台词开始的,要去寻找人物的根。知道戏是怎么来的,就知道这个戏要怎么演。”剧中人物秦仲义的饰演者杨立新曾说道。
▲话剧《茶馆》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对于这批中生代演员来说,《茶馆》或许曾是一座让人望而生畏的高山,现在却是沉淀了自身生活阅历、“愈品愈浓的茶”,然而,他们在演绎这部经典时始终心存敬畏、如履薄冰。如今,几位演员中年纪最大的濮存昕有65岁,最年轻的梁冠华也有了54岁,他们都在思考如何把《茶馆》传承下去。
近些年来,人艺选拔了雷佳、杨佳音、闫锐、李珀、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进入了《茶馆》,由老演员帮扶着与经典“合槽”。在排练片场,“掌柜”梁冠华经常给年轻演员们当“陪练”,除了全场大排练外,有时候导演单独给某个与他有对手戏的演员指导,他也会陪在旁边跟对方一遍遍过戏。
梁冠华回忆,自己以前也是凭着看老先生们演戏,听老先生们讲课,和同辈演员们在种种质疑声中接过了《茶馆》。只要看到排练中认真用心的年轻人,他也会乐意地去教导指点。
▲话剧《茶馆》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正如曾饰演“唐铁嘴”的演员吴刚所说:“前辈们是大树,我们这一辈是躲在大树下乘凉的人。他们把这部戏立的那么高,我们这一辈虽然到目前为止比起他们还有距离,但有责任去传承。我们当年就是靠着老一辈的传帮带才有了今天,所以今天我们要把他们传给我们的,再教给年轻人。把《茶馆》一代一代传下去。”
《茶馆》今天的上演,已经不止是一个剧目,一个故事,还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话剧《茶馆》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作者:彭丹
编辑:彭丹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