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社区教育基地开展乐高积木拼搭活动。
十月的一天,在巴楚县市民之家社区教育基地,巴楚二小五年级1班、2班的学生们,正围着六个科普仪器欢声笑语,一会儿跑去看看昆虫的构造,一会儿在哈哈镜前互相嘲笑……
这一出出欢声笑语,是上海援疆带来的。新奇的科普设备,丰富了新疆孩子的业余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在电视上才见过的东西。“这只是我们‘小胡杨’行动的一部分,在营造健康、科学的青少年业余生活的同时,我们还走进农民夜校群众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工作学习,不断提高贫困乡村自主开展扶贫扶智扶志活动的能力。”上海援疆干部、巴楚县社区教育办公室主任吴汉镇说。
上海援疆干部、巴楚县社区教育办公室负责人吴汉镇老师。
第九批上海援疆干部因地制宜,发挥援疆优势,积极开展“小胡杨”扶贫扶智扶志行动,推进美好童年、美好少年、美好就业、美好心灵、美好生活“五个美好”系列活动,服务脱贫攻坚工作,打造上海援疆品牌。
让孩子们接触到电视上见的东西
祖丽菲努尔·巴特尔穿着一身颜色靓丽的小丑服,站在巴楚二小的五年级孩子中非常醒目。她是巴楚县上海援疆小胡杨项目志愿者,也是这次科普实验的指导老师。
作为今年7月上任的志愿者,巴特尔坦言,穿着这身衣服,最主要就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每次穿着小丑服,还没开口,孩子们的注意力就已经在我身上了,等开始玩科普项目,一半孩子已经‘挂’在我身上了。”
这些对城市孩子来说,习以为常的科普设备,新疆的孩子可能只在电视上看过,“这些平凡的游戏,不了解原理之前,就带着魔术的色彩。”巴特尔说,她的作用就是让“魔术”,变成可以解释的科学现象。
给孩子们上科普课,并不是一直都这么顺利。由于一开始缺少设备,巴特尔只能以实验演示的形式给孩子们上课,但孩子们兴趣缺缺,等新的设备一送到,巴特尔穿上了小丑服,孩子们也能自己接触器材了,“孩子们一下子点燃了对于科学的兴趣,拉着我到处玩”。
科普实验室在社区教育基地的三楼,在同一层的,还有微笑阅览室。此时,正有维吾尔族家长作为志愿者,给孩子们讲《我不怕站在黑板前》这个绘本故事。孩子们如蒜瓣一样,团团地围着志愿者作者,脚边堆着一摞立体书和有声读物。“一开始,我们是请志愿者老师来讲故事,随后汉族家长也饶有兴致地来给孩子们讲课,孩子们听得兴趣盎然,之后不少维吾尔族家长们,也加入了讲课的行列。”吴汉镇介绍,在各方支持下,绘本阅读藏书量已达到40000册,并在乡镇和学校建立4个分书库,为小朋友及其家长阅读提供书籍流转服务。目前城市注册读者超过350名,乡村注册读者4300名,招募家长志愿者52名。
虚拟演播室、微课制作室、乐高模式室、中华礼仪工作室……社区教育基地矮矮的四层楼,光青少年的活动中心,就有六个。“我们开展‘巴楚青少年N项活动体验计划’,通过趣味科普实验、中华礼仪学习、青少年经典诵读等启迪科学思维、体验传统文化、领略中华之美、培养家国情怀。”吴汉镇说,虚拟演播室还组织优秀绘本读者参与“精彩故事荟”和“诗颂中华”系列活动,并录制微视频,鼓励小朋友们学习古诗,诵读经典,目前已经完成30部短视频录制,“我们正考虑能否和电视台合作,开播一个景点诵读节目。等孩子们长大之后,能看到荧幕上幼年的自己,这样的资料弥足珍贵”。
送活动下乡,一走就是一个星期
“小胡杨”行动对接镇上六个小学、一个初中和两个高中的学生们,但这只是行动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巴楚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人口约38万,少数民族群众占人口比例超过96%,农村人口有79%,贫困人口占23%。这些农村孩子,没有机会到社区教育基地开展课外活动,这时候,就需要“小胡杨”行动的志愿者们,带着器材,送活动上门。
汉未央中华礼仪工作室的主人被孩子们亲切地成为“小努姐姐”。穿着汉服的她喜欢《如懿传》,在上过来自上海的老师教授的汉文化示范课后,她说:“太有意思了,有些电视剧中的行礼方式并不对,通过课程我了解了真实的历史,也更喜欢这些华美的古代服饰”。
而在汉未央课程中,“小努姐姐”先带着孩子们穿越到古代——领略传统文化。她还特别拿出了一只空灵鼓,“敲击不同的位置,可以模拟编钟的声音,别有韵味。”
一开始下乡的时候,村民的孩子们还有些拘谨,可当课程结束,孩子们拉着扯着“小努姐姐”,“能不能再教五分钟”,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等“小努姐姐”和其他“小胡杨”的志愿者再次来到村里,孩子们老远就开始欢呼雀跃。
巴楚县是一个狭长地带的区域,在整个巴楚县内,“小胡杨”行动设立活动点69个,其中乡村活动点52个,实现43个深度贫困村全覆盖,配置器材金额超过50万元,活动总时长超过300小时,参与群众达5万人次。“43个深度贫困村,有些村我们已经下乡拜访了六次,最少的也去过三次了。碰上前往最远的乡村活动点的时候,由于单程达150公里,我们常常天不亮就出发,到晚上还没回到巴楚县内。”吴汉镇说。
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为了能够节约返程的时间和资金,吴汉镇带着八个志愿者,常常一天两个活动点,一个星期三四个活动点一块儿跑。“每次下乡,一走就是三四天。”祖丽菲努尔·巴特尔说,“即使乡下条件艰苦,一声令下,也必须带着衣服就出发”。
让社区活动成为不可缺少的业余生活
学生体验丰富的课余活动。
“小胡杨”活动受众遍及各个年龄层。从2017年8月开始,上海援疆通过走进乡村村民中、走进卫星工厂务工人员中、走进乡村学校幼儿园学生小朋友中、走进农民夜校维族群众中,重点关注贫困乡村群众,包括未成年群体的精神生活、工作学习,为村民配备书架、图书、白板等器材,提供音像资料、指导手册等,同步开展示范活动,不断培养贫困乡村自主开展扶贫扶智扶志活动的能力。
吴汉镇介绍,为推动贫困村村民就业,“小胡杨”活动为43个深度贫困村提供设施设备,帮助乡村群众寻找致富的方式。
每次下乡,“小胡杨”活动还会带上心理辅导老师,针对家庭暴力、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缺失家庭以及特定人群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沙盘游戏等,培养贫困群众理性、积极向上的心态。“曾有农村妇女和心理老师说,如果早一点听到讲座,我就不会离婚了”。吴汉镇说。
“在送教下乡的活动中,我会要求学生的家长也参与科普、教学活动,让他们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提高接纳度,很多成年人也爱上了‘小胡杨’的活动。”吴汉镇说,这些送进农村的科普器材、乐高模型、精美绘本在丰富孩子精神世界的时候,也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
“小胡杨”扶贫扶智扶志行动开展以来,创新、引进、扶持优秀扶贫扶智扶志项目42个,开展各类活动400场次,惠及群众167900人次,其中贫困户55800人次。“五个美好”系列活动的推进,让乡村活力迸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还有一年,吴汉镇就将结束自己的三年援疆生活,但他觉得事情越做越多,越做越觉得自己不足,“好希望在倒计时中,给新疆的同胞们,多留一些东西”。
编辑:周俊超
图片:顾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