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工程首席专家、总编纂汤一介生前工作照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来是“儒”“释”“道”三分天下,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然而千百年来,中国有多种《佛藏》《道藏》,却始终没能把儒家典籍文献集大成地编纂成为独立文献体系。尽管明、清两代均曾有学者提议编纂《儒藏》,终因工程规模浩大,未能实行。“这不仅与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极不相称,更不能适应中国及世界对于儒家文化研究的迫切需要。”最先倡导编纂《儒藏》的已故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曾如是说。
21世纪初,这一历史终于得以改写。2003年,“《儒藏》编纂与研究”这一基础性的学术文化工程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由北京大学牵头,联合国内及韩、日、越三国近百家研究机构,将中国历代儒家学者的著作以及韩日越三国历史上以汉文著述的儒学文献编纂成一部大文库——《儒藏》。
15年过去了,经过各方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一浩大工程已结出了累累硕果。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韶蓉介绍,截至目前,《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282册已编纂完成240册,出版185册,还有42册正在编纂中。2019年底,《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的编纂工作将全部完成。韩、日、越三国的编纂工作也在进行中。《儒藏》全本的编纂也将在2019年进入实质性阶段。
编纂《儒藏》是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应有的担当与职责
编纂《儒藏》始终是汤一介先生的宏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提出了编纂《儒藏》的设想。在他的心中,中华民族已踏上了伟大复兴的征程,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力量,因此《儒藏》的编纂是关系到继承传统文化、接续民族之根的大事,也是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应有的担当与职责。
2002年11月,经过反复论证,汤一介先生向北京大学正式提出编纂《儒藏》的计划,并着手《儒藏》编纂的筹备工作。2003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我国这一重大学术文化工程立项,76岁的汤一介先生毅然受命,担任《儒藏》工程首席专家、总编纂。2004年,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成立,工程正式启动。
从先秦到清末,2000多年的儒家典籍文献浩如烟海,要编纂出系统完整、文本可靠、阅读方便、检索快捷的大型丛书,工程浩大,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为此,北大邀集了海内外近百家学术研究机构、500余位学者开展联合攻关研究,特别是韩、日、越近百名学者参与,使工程成为中国人文学界迄今规模最大的一项国际学术合作项目。
杨韶蓉介绍,《儒藏》编纂工程分两步进行:先期成果《儒藏》“精华编”选取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儒学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500余种,以及韩、日、越三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汉文儒学文献150余种,编为339册,约2.3亿字。第二步《儒藏》全本将进一步收录中、韩、日、越四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3000多种,约10—12亿字,计划用10—15年的时间完成。《儒藏》全本编纂完成后,其规模将超过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
全本《儒藏》的编纂将在2019年进入实质性阶段
编纂《儒藏》这样一部历史上未曾编过的儒家思想文献“大典”,无疑是一项繁琐庞杂的巨大工程,面临重重困难。
杨韶蓉介绍,《儒藏》编纂的难度之大、稿件情况之复杂远超想象,每一部校点稿编纂人员都要反复修改,一丝不苟,层层把关,对于质量的要求达到了“苛刻”的程度。
目前,《儒藏》全本已经启动了前期工作。“编纂《儒藏》全本要经过选目论证、版本遴选、编纂体例的调整完善以及数据转换等一系列学术和技术上的准备。在充分总结“精华编”编纂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每一步都会非常慎重。《儒藏》全本的编纂将在2019年进入实质性阶段。”杨韶蓉说。
汤一介先生生前曾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儒藏》编好,将儒家文献系统全面地萃为一编,成为全世界都愿意使用的版本。杨韶蓉谈到,汤一介先生曾多次深情地说过:一个不热爱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他热爱自己的国家,也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编纂《儒藏》,不仅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期待。
如今,北大《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正在接续着汤一介先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强大精神力量,继承和发扬他留给后辈学人的治学风范和精神遗产,努力推动这部史无前例的儒家思想文献“大典”的编纂完成。
《儒藏》编纂工程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儒藏》“精华编”选取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儒学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500余种,以及韩、日、越三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汉文儒学文献150余种,编为339册,约2.3亿字
第二步:《儒藏》全本将进一步收录中、韩、日、越四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3000多种,约10-12亿字,计划用10-15年的时间完成
作者:李扬
责任编辑:李勤余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