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会友,忘情于山水;回归于纯粹,感受江南文化的韵味。第十二届上海朗诵艺术节开幕式,日前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行。作为上海朗诵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的“诗·山水·人”名家论坛,在上海佘山月湖国际会议中心探讨山水诗创作与传承的当代意义与美学价值。
研讨会由著名诗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树才主持。出席本次论坛的诗人和评论家有,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文汇报副总编辑缪克构,《散文诗》原主编冯明德,《星星诗刊》副主编干海兵,《诗潮》主编刘川,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徐芳,《上海作家》主编杨斌华,《青年报》新青年周刊主编陈仓等。松江区文广局、松江区文联、松江区文化馆、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嘉宾以及华亭诗社的诗人们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松江区文广局的有关领导介绍了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概况和大美佘山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成果,并希望诗人和评论家努力挖掘佘山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松江的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提供更具体、更鲜活的诗学内容。
研讨会上,叶延滨首先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认为本次论坛的主题“诗·山水·人”是个很重要的命题,关心自然、关注生态、关切处于高度物质世界的人是极其现实的需求,中国的诗歌要体现应该有的地平线,呈现出明快的亮光,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他说:在上海提出这个命题,具有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寓意。
王久辛认为诗人的真性情来源于心灵,也有山水的滋养,诗人要忘情于山水,也能相忘于江湖,回归于更加纯粹的诗歌精神,重塑诗人的心灵空间。
与会者以自己的思考角度提到,山水是江南文化之根,也是城市的气质表达,诗人们要努力实现这一文艺母题的现代化进程。诗艺的呈现与诗意的栖居之间的缝隙里,应该有一束温暖的光照进来。山水目前已经成为城市的后花园,而诗歌应该结合现代语境,让诗的现代化落实到山水诗的创作之中,并且利用自己周遭的生活场域来完成诗意的现代化。
松江区文化馆馆长陆春彪从《富春山居图》谈到松江与江南山水的隐密关系,并从“史”的角度阐述了新时代语境下重新研究“云间诗派”的重要意义,他希望“华亭诗歌群落”的诗人们自觉回望古诗经典,在现代意义的山水诗写作中,重拾具有精神纯度的美学价值。
研讨会结束后,诗人和朗诵艺术家们一起,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小型朗诵会。研讨会之后,在上海朗诵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大美云间”接地创作活动中,诗人们走进广富林文化遗址和佘山,探求上海之根的历史脉络、文化渊源和诗意内涵。松江丰富的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诗意元素,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盛,为诗人们提供了新鲜的创作灵感。上海朗诵艺术节是上海国际文化节和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松江区委、区政府精心打造了十二年的文化品牌,已成功举办十二届。今年的“诗·山水·人”名家论坛由上海市松江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松江管委会主办,文学报、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松江区文化馆承办,是“诗情画意忆佘山”系列活动之一。
来源:人文松江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