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一名男子/留着长长的胡子/他在中国/在一座中式凉亭前/在雨中,倾盆大雨/凝固成一行行雨丝/笼罩着久经风雨的凉亭/笼罩着男子的脸庞……中国男子/看雨后阳光透过一片绿叶/一片绿叶落入杯中/杯中咖啡/此时已清澈如水。”25日晚间,“诗和我的故乡”第三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闭幕,手捧金玉兰奖的丹麦诗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在现场发表感言时,动情吟诵他所写下的《在土耳其咖啡里透过希腊的雨看到的中国》。
亨里克·诺德勃兰特(Henrik Nordbrandt),1945年生于哥本哈根近郊,以丹麦文创作,但自1960年代基本生活在土耳其、希腊和西班牙等地中海气候国家,近年才返回哥本哈根居住。1966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诗》,至今出版诗集三十部,另著有犯罪小说、童书等。他的诗歌颇有玄学性,广泛涉及人类生活的细节,善于描绘独特的心境,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1980年获丹麦文学院奖,1990年获瑞典文学院北欧奖,2000年获北欧最高文学奖北欧理事会文学奖,2014年成为丹麦文学院院士。如今已被公认为欧洲及全世界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丹麦诗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上台。
因为诗歌,世界变得很小,天涯海角的距离,无法阻隔诗人的相聚。也是因为诗歌,世界变得很大,大到无穷的浩瀚和深邃。每一位诗人的诗作,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天地,所以本届诗歌之夜的核心理念是“天地人和”。
第一次来到中国的亨里克·诺德布兰德说,自己爱上海这座城市。尤其,出去逛街,给他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早年他曾学过一个阶段中文,走在上海的街道上时,路牌、商店招牌上跳跃着的中文字符一下唤醒了当时的记忆,也唤醒了在他脑海中沉睡多年的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记忆。“虽然在我的作品中可能找不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参照,但我深深知道,我曾学过的那些中国古典诗歌在我现在的作品中多多少少有所体现,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
在现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丹麦)、菲利普·汤司林(法)、让-皮埃尔·西蒙安(法)、张如凌(法)、格拉谢拉·阿劳斯(阿根廷)、杰曼·卓根布鲁特(比利时)、伊什特万·凯梅尼(匈牙利)、许福吉(新加坡)、海蒙·罗萨(西班牙)、欧阳江河、陈东东、缪克构等诗人们登台分享诗作,透过声光电的别样衬托与精致精心的文艺节目,让在场的嘉宾与市民朋友感受到宇宙和人间的万千气象。而各自心灵中隐藏萌动的无数秘密,都被诗人们用不同文字构筑成变幻无穷的奇妙诗句,在上海的天空飞扬。
本届诗歌节通过朗诵、研讨、对话等丰富形式,交流彼此、走近读者,充分展示中国与世界的精神衔接,创造出一个生气勃勃的“诗上海”,和世人瞩目的全新的“诗中国”。
▲诗歌节闭幕现场。
据悉,上海国际诗歌节始办于2016年,从首届与上海书展辉映、成为夏季闪耀于城市各个角落的文化事件;到第二届以纪念和迎接中国新诗百年为时机,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纽带;再到今年第三届以面向市民的多场朗诵活动为都市生活带来诗意,正如本届诗歌节主题“诗和我的故乡”所言,只有与生活结合、与大众共鸣,诗歌的声音才不寂寞。《上海文学》连续3年编辑出版了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歌特刊,刊登受邀中外诗人新作,成为诗歌节的丰富读本。
今年的诗歌节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与徐汇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闭幕晚会分为“红·生命”“黄·生机”“蓝·自由”“褐·故乡”四个不同的板块,寓意着人生的不同阶段,最终落叶归根回到故土。
附——
在土耳其咖啡里
透过希腊的雨
看到的中国
细雨
落入我的咖啡
直至它变冷
溢出
直至它溢出
变得清澈
杯底的图画
跃入眼中。
画中一名男子
留着长长的胡子
他在中国
在一座中式凉亭前
在雨中,倾盆大雨
凝固成
一行行雨丝
笼罩着久经风雨的凉亭
笼罩着男子的脸庞。
咖啡之下,糖和牛奶
正在凝结
磨损的釉彩之下
男子的眼珠似乎被烧掉
或是往里转
转向了中国,瓷杯中
咖啡缓缓清空
雨水渐渐注满
清澈的雨。春天的雨
破碎于酒馆的屋檐
对街建筑的外墙
仿如一面巨大
破旧的瓷墙
莹光隐隐透过葡萄树叶
树叶残破
如在杯中。中国男子
看雨后阳光透过一片绿叶
一片绿叶落入杯中
杯中咖啡
此时已清澈如水。
作者:付鑫鑫 许旸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叶志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