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园区百万株藏红花竞相绽放
▲绽放的藏红花
上海援藏一线,江孜县红河谷现代科技农业园区传来喜讯:国庆期间,100万株藏红花竞相绽放,为金秋的雪域高原抹上了绚丽的丰收红。
今年“红河谷”的藏红花9月下旬早花初绽,国庆节前后进入盛花期。记者看到,红河谷园区四片联体大棚中,100万株臧红花蔚为壮观长势喜人,有的鲜花盛开,有的含苞欲放。在此打工的农牧民正在抓紧采花,采下美丽的紫色花朵,摘取珍贵的红色雌蕊,或者为即将开花的花株做最后一次抹芽。
藏红花,大名“番红花”,别称“西红花”,鸢尾科番红花属,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原产地在地中海及西亚等地,明朝中叶通过茶马古道从古波斯帝国(现伊朗)经西藏传入内地,故也称“藏红花”。古时作为朝奉贡品,有“宁舍黄金万两,不舍红花一朵”之说。此前西藏并不生产藏红花,多年来西藏一些地区曾试种过,但由于种植技术等原因,并未取得大规模种植的成功。2016年夏,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来到日喀则年楚河畔,江孜联络小组深入乡村牧区调研,确定了以推进现代科技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作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决定引进试种藏红花。
由第七批援藏干部援建的红河谷园区得到进一步扩建,一家从上海引进的藏红花种植企业落户园区,第一批8000株种球首次在青藏高原“安家”,2016年11月下种,次年全部成活。2017年第一代种球1.2万株和新引进的种球总计46万株栽培成功。如今,位于江孜县东郊村的红河谷园区,100万株藏红花竞相盛开;在园区辐射点康卓乡帮玉塘基地,原产地种球100万株正在享受“高原大棚桑拿”,这批种球结实的藏红花生长时间更长,预计将于11月底、12月初开花。
▲陆剑涛正在查看刚采下来的和已经晒干的紫色花朵
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副县长陆剑涛介绍说,从前两年的引进、试种,到今年藏红花大获丰收,标志着江孜种植藏红花取得了完全成功。今年江孜藏红花预计总产量约50公斤,创造产值近500万元。
▲藏红花红色花蕊
西藏有了名副其实的“藏红花”。据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权威检测,由于海拔高、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生长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江孜藏红花的苷1、苷2含量超过国外顶级产品的12.5%。上海援藏人攻克了高原种植藏红花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技术难关,种出了世界上最好的藏红花。陆剑涛说,江孜县采用园区孵化的模式,引进西藏红河谷藏红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园区+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形成规模化产业链,努力打造上海援藏产业扶贫的精品工程,为当地农牧民创造数百乃至上千个就业岗位。
江孜藏红花已成功注册“帕拉庄园”商标。在江孜著名旅游景点帕拉庄园附近,康卓乡帮玉塘村易地扶贫搬迁点104幢崭新藏式民居西侧,红河谷园区藏红花辐射基地8片联体大棚已经建成,总面积100亩。基地仍在扩建中,蜜蜂过冬暖房也初步建成,藏红花蜂蜜生产已启动。未来三年,这里将建成300亩藏红花大棚基地,藏红花种植将超过1000万株。据介绍,江孜县计划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
【记者手记】尼玛片多的笑容
▲尼玛片多(右)和央吉手捧已开花的藏红花
红河谷园区,藏红花大棚里,身着藏族传统服装的尼玛片多从花架上取出一株花株,轻轻地抹掉旁边的次芽,又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回。她熟练地为花株做着开花前最后的工序,抹芽。她脸上的笑容,散发着来自内心深处的愉悦。
在这里打工的和负责管理的人,都亲切地叫她奶奶。红河谷藏红花公司的老总郑安平介绍说,尼玛片多65岁,是这里年龄最长的打工者之一。和尼玛交谈,一旁的藏族姑娘央吉帮助翻译。尼玛说,在这里打工好,干活不累,一学就会,方便,离家近。22岁的央吉和尼玛奶奶都是附近车仁乡的村民,来这里打工才几天,干起来活来就像地道的老员工了。
看到熟识的陆剑涛、郑平安等人,她连连作揖,感谢园区为她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渠道。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副县长陆剑涛说,园区藏红花就业岗位特别受青睐,每天收入一两百元,栽培、抹芽、采花,这样的活计,从18岁的小卓玛到80岁的老奶奶都能干。在这里打工最年长的一位是80岁的老奶奶。青稞收割结束,正是藏红花开花采花的忙碌时节,这天时地利安排得如此巧妙。
▲日朗乡村民罗平(中)父女仨(普吉,右;尼玛普尺,左) 摘下了满满一盆藏红花花蕊后合影留念庆祝丰收
尼玛片多的笑容,让陆剑涛感到十分欣慰。这两年,藏红花产业为这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了四五百个就业岗位。再过两年,园区及辐射基地的藏红花种植将达到300多亩,花球超过1000万株,将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000个。从日朗乡卡尔村,到康卓乡帮友唐村,藏红花基地在扩大,藏红花产业链在扩展,藏红花蜂蜜、香皂、精油、面膜、花饼等,都在精心谋划布局中。
从东郊村的红河谷园区,去康卓乡帮友唐村基地的路上,总能看到高处的宗山古堡,以及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此处为100多年前悲壮惨烈的江孜保卫战遗址。“英雄城”从此闻名中外。目前,江孜县脱贫攻坚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积跬步致千里,积小胜为大胜,陆剑涛说,“红河谷”产业孵化的模式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作者:叶志明
照片:本报记者叶志明摄/西藏红河谷藏红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供稿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