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融·创文化节启动仪式暨中国传统材料图书馆开馆发布会,今天在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东坞礼堂举行。这座六十年前由村民自己动手建造的老屋,经过重新设计、修缮,“内核升级”,随着融设计图书馆的入驻,焕发出春春活力。世界上最时尚的设计大师与这里最传统的手工艺村民相互学习交流,迸发出创新的灵感与激情,走出一条美丽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时尚前沿与美丽乡村邂逅
张雷,品物流形和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 2009年夏天,张雷留学意大利期间提出了“From余杭”计划。第二年,他开始对余杭传统手工艺研究考察,2011年,张雷以余杭纸伞为灵感,创作了“余杭纸伞的未来”系列作品,12件作品中包含3件纸伞设计,9件纸伞衍生品设计,获得了“红点至尊奖” 。
2012夏天,“From余杭”计划演变成“融-Handmade In Hangzhou”设计展,计划5年时间内对5个传统材质(竹,丝,土,铜,纸)进行解构和再设计。随后几年间。他的创作团队分别以“融·竹”、“融·丝”、“融·土”等系列设计展先后走进米兰、瑞士等国际时尚大展。2015年夏天,From余杭与“融”继续进化,世界上第一家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From 余杭融设计图书馆”在余杭区建立。“融设计图书馆主要包含设计图书馆、设计概念店、设计展厅、中国传统材料图书馆,驻场设计师空间五个部分”。张雷介绍,该图书馆主要是以传统手工艺的材料和结构以及设计理念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在这里,图书馆把中国传统手工艺解构为材料,提供给全世界的设计师来应用。
2018年,张雷带着品物流形团队正式迁入黄湖镇青山村,真正开启从传统手工艺——材料——设计——生活的循环和探索。在此之前,双方已有深度合作。2017年开始,品物流形团队积极推动传统手工艺当代设计项目与乡村的结合,在HERMES、ROBAM等橱窗设计、艺术装置设计项目中,与青山村手工业者、村民合作,出色地完成了设计项目。
“这里的青山绿水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这就是我们心中一直向往的地方。”张雷感慨地说,于是他们决定将融设计图书馆搬迁到青山村,搬到修缮后的文化大礼堂。
“传统+时尚”让传统手工艺涅槃重生
黄湖镇明代建镇,距今已有630年的历史,文化根基深厚,拥有多个区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与大多数非遗项目的传承危机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困难。但是,设计的到来却赋予了传统手工业新的生命。
青山村村民没想到,以前八竿子打不着的设计会和自己扯上关系。去年4月,青山村两位女性村民带着自己的作品《水的一生》,登上了亚洲顶级设计展“设计上海”的展台,吸引了国际设计界的目光。让村妇放下麻将牌,登上设计台,得益于一个叫“The Lake”的水源保护公益项目。Christoph John是一名来自德国的设计师,也是“The Lake”项目的“合伙人”之一。他们来到村庄免费教授村民(主要是闲散的中年妇女)编织技艺。正是在他的悉心教授与指点下,村民们将“湖”的概念通过灯笼、蝴蝶、云等意象和传统竹编的手法融入到金属编织中,完美诠释了“水的一生”。
“我们最早的探索是一把油纸伞,然后设计师们用传统的油纸伞工艺制作了一把纸做的椅子,后来,它在米兰大放异彩。”张雷介绍说,在青山村的这些日子,设计师们和村民一起合作,已经制作出了许多可以走向市场的优秀产品。“没曾想到赋予设计后的竹制品如此的不一样,同样的技艺手法,原先一个篮子只值十几块钱,还卖不掉,现在价格高了还很抢手。”竹篾匠人姚炳华说。
青山村是黄湖镇目前美丽乡村建设最好的乡村之一,它与文创的结合,是乡村振兴的一次尝试,也是为其它美丽乡村做一个样板。“自从设计师们进驻到青山村,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村民们感受到了他们享有青山绿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也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生态保护的重要。”黄湖镇党委书记沈标华表示,文创设计和当地传统手工业的结合,给老百姓带来了增收,村里的闲置资源也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提振了乡村经济发展,但更重要的是人才聚集。
作者: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