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1月2日,叶圣陶开始写日记,在日记前面他写了一篇小序。
今年,是叶圣陶逝世三十周年。
124年前,叶圣陶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平民家中,他是从苏州走向全国的一代师表。为了纪念这位杰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今天上午,由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市名人馆主办的“‘俯仰两无愧’——叶圣陶文献展(第一期)”在叶圣陶的故乡开幕。
展览分为“未厌”书斋与“海棠”花园两个部分。“未厌”书斋中,“笃思好学”、“倾心文教”、“开明夙风”、“西南羁绪”、“涓泉归海”、“忆昔吾苏”六大板块展现了叶圣陶在峥嵘岁月中践行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君子之道。“海棠”花园中,“合韵似鸣琴”、“团聚惬余怀”、“故交独拳拳”三大板块表现了叶圣陶与妻子相濡以沫、与子女慈爱关切、与友朋敦厚诚挚之情。
圣陶日记、西行日记、东归日记与北游日记
本次展览得到叶圣陶之孙叶永和夫妇、孙女叶小沫女士的大力支持,共展示叶圣陶日记手迹38页,父子家书4封,冰心、老舍、郭绍虞、朱自清等友人信札20通,以及叶圣陶亲手整理并作说明的老照片150张等。其中,叶圣陶日记手迹与友朋信札均为首次公开展示。展览还得到了叶圣陶纪念馆和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的鼎力相助。
“实在没想到能看到那么多叶圣陶亲笔的日记手迹。过往只是零零碎碎看到印刷体的叶圣陶日记。”参与展品征集的苏州市名人馆管理部工作人员薛懿告诉记者,叶圣陶的日记保存得非常完整,随着人物轨迹包括圣陶日记、西行日记、东归日记、北游日记,除了抗战时期因日军轰炸散失的部分之外,全部留存至今。“他的日记都是由他本人手工装订,光是苏州时期的日记,就有22本竖版装订本。”她说。
“17岁时,爷爷开始写日记。从这时起,直到过世,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一直在坚持。爷爷写日记的初衷是为了自省,记录自己的过失,以求不再重犯。不过从一开始,他在日记中所记的,就不只是检讨和改过,更多的是他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友,写的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各个时期中国的面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叶小沫说。
目前,叶家后人已经整理出700余万字的叶圣陶日记,未来有望出版。
▲叶圣陶各个时期的日记本封面。
叶圣陶对朱自清的书信有着特别的收藏方式
走进“海棠”展厅,“故交独拳拳”部分展示了叶圣陶与诸位名家朋友之间的往来书信。
主办方模拟出一张“叶圣陶的朋友圈”页面,按照字母排序,叶圣陶的“微信好友”包括巴金、冰心、陈次园、陈从周、耿鉴庭、顾颉刚、郭绍虞、老舍、茅盾、夏丏尊、俞平伯、臧克家、赵朴初、郑逸梅、朱自清。
“叶圣陶收藏的书信很有讲究,可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字写得好,信的内容往往非常有意义。”薛懿说,“去叶圣陶后人家中时,一共发现11大本友人信札,叶圣陶是一张一张贴进去的。其中,大多本都是‘合集’,唯有一本,只收藏了一个人的书信,这个人就是朱自清。”
“爷爷整理朱自清的书信时,朱自清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们俩很早就认识,曾经住过一个宿舍,关系特别好。后来,父亲专门创作《兰陵王》,怀念朱自清,其中词句经过了爷爷和他朋友圈的反复修改,耗时两年,可谓字斟句酌。”叶小沫说。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叶圣陶的手稿、出版物、照片等一手文献资料,重新建构起“在场”的展览,抚今追昔,关注叶圣陶重要的人生篇章,将散点串联成珍珠,营造出可触摸的历史在场,体悟以叶圣陶为代表的那一代人在波澜壮阔之大潮中“唯愿文教敷,遑顾心力悴”的文化初心,以及上下求索、砥砺前行的时代担当。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曹俊告诉记者,叶圣陶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为国家做出了众多贡献,单独用一个展览全方位展示其一生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一期展览结束之后,未来,叶圣陶文献展仍将继续筹办,在形式上也会有更多的创新。
▲朱自清写给叶圣陶的信。
▲茅盾写给叶圣陶的信。
▲巴金写给叶圣陶的信。
▲冰心写给叶圣陶的信。
作者:赵征南
图片:来源于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朱辉